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日本人说他在华北的行动实际上是“不扩大”,即只在华北,不扩大到全国。从利益得失来看,老蒋其实也不想“扩大”,因为他最初的策略就有恫吓的意思在里面,即以自己的“敢于牺牲”吓退对方的“不敢牺牲”。

问题是日军不仅没有被“吓退”,还大举用兵,一副要大打的架势,这就预示着“大战再不能免”了。

那么还要不要“扩大”呢?

老蒋认为,这取决于北平能不能守住。

如果北平能够固守,那是最好的事情,说明我主动他被动。英美这些国家都是“势利眼”,到时就是我不说,他们也会主动站出来调解,事情可能会朝着对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日本兵哪来的还得回哪去。

但是另外一个最坏的打算,也不得不考虑。

那就是,既然日军“包围之势早成”,北平就有失陷的可能,而万一陷落,就很难找到肯帮你调解的人了,随之而来,已秉持多年的“一面交涉,一面抵抗”国策也就可能失灵,“交涉”没有意义,只有“抵抗”了。

这个心理准备得有。

眼下要做的,就是坚定宋哲元固守北平的信心和决心。

他在第一时间给宋哲元发去一份电报,这份电报不再催后者去保定了,而是让其呆在北平指挥,以“静镇谨守”的心态,在这座古城里“固守勿退”。

我不需要你守很长时间,3天,就3天,即为大功一件。

只要你能守3天,则日军士气必然受到挫伤,而我方则“易为力”,其它事情就好办了。

宋哲元开不出口的话,老蒋也替他开了:在这3天时间里,中央军必定星夜兼程,对你进行“全力增援”。

当天,老蒋就对即将展开的华北大战作出了全面部署。

按照原定计划,他本打算在沧州至保定、沧州至石家庄这一带设立作战阵地,但因为宋哲元不同意中央军继续北进,这一意图差点泡汤。

现在29军落入如此境地,宋哲元心情可想而知,这时候他盼援兵还来不及呢,哪里还会赶人,所以老蒋决定继续执行原计划,即在沧州及保定一线大量集结中央军。与此同时,派孙连仲立即往永定河地区进发,并归属宋哲元指挥。

孙连仲上去了,留下的位置则交由万福麟接防,由此形成梯队延续。

当然,所有这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北平必须守住才行。

对于正处于风声鹤唳之中的宋哲元来说,老蒋的电报无疑比雪中送炭还来得珍贵和及时。

他当即表态,北平为华北重镇,“人心所系,大势所关”,我一定要在这里固守下去,决不敢“稍有畏避”。

表面上,宋哲元对求援兵的事还有些忸忸怩怩,不好意思,其实他心里比谁都急。

等到老蒋一捅破这层窗户纸,说要派孙连仲、万福麟快马赶来,他自己都等不及了,晚上就派政委会秘书长戈定远星夜奔赴保定,催促二将尽快督师北上。

让宋哲元稍感欣慰的是,在27日当天的战事中,至少有一支部队还是打得比较漂亮的。

这就是那个在“廊坊事件”中“闯祸”的张自忠师226团。

这帮兄弟从廊坊撤出来后,去了附近的一个县城,这个县城叫做安次。那时是县城,现在就成了廊坊市的一个区了。可想而知,二者相距实在不远。

安次县的县长叫张汉权。

华北形势特殊,这里的县长也特殊。和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一样,张汉权的经历也很有些传奇色彩。

他当过兵,打过仗,甚至在孙传芳的手下当过师长,见过的世面着实不少。

见226团撤到自己的小县来,他开始没有说什么,而是尽地主之谊,请旅长刘振三和团长崔振伦吃了顿饭。

就是这顿饭,吃得刘崔二人开始坐立不安起来。

(863)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35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35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