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的血液里仿佛天生是缺乏合作这一细胞的,所以上下五千年,内斗向为吾国之传统,而且它是可以由大大小小各种圈子组成的。大到国家,小到斗室,不排出个让自己心服口服的座次来决不罢休。
这似乎也能解释,为什么胡适等人热衷的“民主宪政”从来都只能沦为书生之见,因为那玩意就需要大家坐在一张圆桌前搞合作。可是我们从老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不是圆桌,而是四方桌,谁居上首,谁陪末席,甚至连上桌子的资格都没有,这都是有讲究的,岂能允许你们随随便便,呼拉拉地聚一堆,成何体统?
据说桂系刚刚平定广西时,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这“三雄”也是谁都不服谁,颇有自相火并之势。直到后来他们突然想到了一个地方。
哪里?
广西金田。
那是当初太平军发家之所在。想想这些被清廷称为“长毛”的猛人吧,本来势头多好啊,可是江山才打了一半,就自己打熬不住,闹起了内讧,结果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想到这里,他们就不敢再闹了:人家好歹还拿下了半个中国,我们才刚刚搞定一个广西,争来夺去确实没有太大意思。
广西的“三雄”故事前鉴未远,华北的“双雄”暗斗却又要开始了。
张自忠对宋哲元不服气,想争做“头儿”,可是由于萧振瀛离开华北前做了布置,不仅冯治安站在了宋的一边,即如其他几个师长,也大多倾向于拥宋,这使双方实力达到了新的均衡,仅靠张自忠一人,如何能够再推得动宋哲元这座“大山”?
实力不济,那就得玩计谋。
张自忠的“门客”们便准备引用北洋时代“曹吴配”的办法,来架空宋哲元。
曹就是尽人皆知的“贿选总统”曹锟。这个曹锟为人其实并不算十分糟糕,他和吴佩孚一样,后来宁愿喝西北风也不愿担任伪职,颇有民族气节。之所以当年闹出“贿选”这样的丑闻,其实是因为他跟那个搞复辟出名的“辫帅”张勋一样,没有什么现代政治的意识。
张勋复辟,不是他真的想当遗老遗少,而是觉得非此找不到其它“起事”的理由。等到行动失败,听人家一讲,原来现在没人爱皇帝了,他都傻了。
怎么以前没人跟我说过啊?!真是后悔死了。
曹锟的头脑更简单。他是小商贩出身,以前是卖布的,就知道投资才有回报的道理。
现在要让人给我投票,不给对方一点“意思”,人家凭什么一定要选你啊?
岂止曹张如此,当时的大多数国人又能好到哪去,谁又真的明白“民主”、“共和”这些舶来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一位美国人曾以旁观者的身份评价说,你们的民国,不过是美国共和政体的复制品,而且还是粗糙得不能再粗糙的那种,沙丘之上的空中楼阁罢了,是一定会倒的。
不能不说,这也是近代大家争相“把线装书扔到阴沟里去”所造成的恶果。洋人的那一套固然是好,可你真懂,或者会用吗?
可想而知,糊涂到这个份上的“曹总统”,自然也搞不清楚究竟该如何治国理政。事实上,他也确实就是朝廷的一摆设,平时诸事不问。“曹吴配”当家的是吴,也就是吴佩孚。
以“曹吴配”来套用“宋张配”,就是希望宋哲元退到一个名义上的冀察负责人,而由张自忠来主持一切,掌控实权。
(791)
这事当然得宋哲元自己愿意。
经过暗中的联络,天津的“拥张派”便传话给北平的齐燮元、张璧,让后者找机会试探宋哲元。
与其说齐燮元、张璧这帮人是“拥宋派”,倒不如说他们是“骑墙派”更好。反正不管是“拥宋”、“拥张”,甚至“拥日”,无非是奔着名利二字去的,谁上来能给他们荣华富贵,就向谁“山呼万岁”。
宋哲元本来就是一把手,从他身上捞不着太大的“拥立之功”,但如果能够使“二头儿”张自忠“黄袍加身”,意义就不同了,一旦成功,那就是“开国功臣”的待遇啊,所以,这些人的热情比“拥张派”还来得高。
可是宋哲元并非曹三傻子(曹锟),他个人的自尊心很强,“宋张”关系也完全不同于“曹吴”,如何甘心充当傀儡一般的角色。
“拥张派”碰了一鼻子灰,张自忠自己也有些束手无策。
这时候就想到了要借助29军以外的力量。
关键是看谁能够制约宋哲元。
南京政府?
别开玩笑了,虽说宋哲元有些惧老蒋,但从心理上他并不真正害怕那个银样蜡枪头的中央政府。
说穿了,宋哲元忌惮的还是日本人。
不光宋哲元,当时的29军高层中,除冯冶安等个别人以外,很多人都有惧日心理。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这种心理基础最早还是来自于让29军一举成名的长城抗战。
在那次战役中,29军在前期打得确实堪称精彩,可是中后期尤其是后期就不行了,部队已到难以招架的地步,宋哲元自己也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进时如虎,退时如狗,此时如绵羊,驱之不动”。
开始还可以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后来就知道那只虎的厉害了,毕竟不是纸做或者动物园圈养的,野性很大,力道很足,凶猛的很哩。
宋哲元在与日交涉时为什么一再退让,甚至该争的时候也不据理力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怕跟日本人真的打起来,自己不仅损兵折将,还会整个失去华北地盘——由惧日转化为惧战,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一件事。
知道宋哲元有“惧”的一面,张自忠就在一群帮闲的怂恿下,打起了“以日制宋”的主意。
日本人一直猫着腰在旁边看好戏,早就等不及了,他们顺势把张自忠托起来,拿一堆舞台灯光照着,捧其为华北的中心人物。
不久,宋哲元就接到日方邀请,希望他能组团赴日考察。
宋哲元觉得这个事情很难办,去吧,万一日方趁机拿“经济提携方案”出来纠缠,在人家地面上,可以说没有一点回旋余地,但是不去吧,又可能“凭白无故”地得罪日本人:对你不好,你有意见,可我要是对你好一点吧,你又不赏脸。
两难择其中,他便让张自忠率参观团赴日。
事情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张自忠接受宋哲元的命令,代其前往东瀛。
然而曾为冯玉祥秘书,时任“政委会”秘书长的戈定远事后却透露了另外一个内幕。
原来张自忠并非宋哲元所派,他是自己拿着邀请书去日本的!
(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