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这个所谓的“对方”,就是张杨周组成的“三位一体”,而老蒋既然认为共产党是事变的主谋,周自然就成了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现在周恩来主动提出面谈,这个机会不可错过。

但老蒋对蒋周会面仍然充满顾虑,为此提出了一个由蒋氏兄妹代己出面的方案:先让宋子文和周恩来谈,摸清对方的态度后,再由宋美龄续谈。

至于谈判的基调,老蒋给出了一条底线,即苏区和红军必须取消,也不能再搞阶级斗争了,如果共产党同意,国共可实现二次合作。

实际就是说,共产党你得服我,只要服我,一切就好办。

对于这个底线,无论是老蒋,还是宋氏兄妹,起初都觉得希望濒茫。

自从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双方一打就是十年。国民党的其它诸侯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或许还说过软话,让过步,但共产党什么时候服过?哪怕是退出中央苏区,万里长征到陕北。

因此宋子文在与周恩来见面之前,还是选择先和张杨谈判,寄望于在张杨这里打开缺口。

但结果还是碰了个大钉子。

张杨提出,老蒋不肯签字也可以,那就在西安开一个大会,由老蒋主持,南京的军政要员都得来参加,在会上就地落实“四项条件”。

对此,宋子文显然不能接受。老蒋愿不愿意来主持这个会议暂且不提,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么多的军政要员,又有几个肯到西安来“自投罗网”?

宋子文遂与戴笠、蒋鼎文会商,酝酿了一个“反建议”。在这个“反建议”里面,实际已经容纳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的部分内容,只是不能开会,当然也没提到要老蒋签字。

而张杨一方,则始终不肯相让:开会,或者签字,一定得选一样,否则没法谈。

万般无奈之下,只能到周公那里碰碰运气了。

在见到周恩来之前,宋氏兄妹心里其实完全没什么底,想想双方做了这么多年的死敌,共产党又可能是事变的“主谋”,他们会轻易放过老蒋吗?

就算共产党真的能够满足老蒋提出的那个“底线”,到时来个狮子大张口,或者漫天要价,也一定是避免不了的。“要价”过高,南京那边绝不会答应,即使老蒋对此点了头,也一定会影响到后者今后在国民党内的威信和前途。

可是见面之后,宋子文才发现,自己原先的所有担心都是没有必要的。

周恩来的态度很明确:只要蒋介石愿意领导大家抗日,出于“民族之大义”,共产党同意取消苏维埃,服从南京政府。

这就是历史上的中共和红军“六项主张”。

虽然“六项主张”的一些内容与张杨的要求完全一致,但不需要开会,也未明确提出必须签字,所有这些都让宋子文内心为之一宽。最关键的是,周恩来提出的“价码”远在老蒋设定的“底线”之内,这使国共和谈的前景一片光明。

(757)

等到宋美龄出面,她再次从周恩来那里得到郑重承诺:我们会拥护抗日的“委员长”为“全国领袖”。

宋美龄跟宋子文一样,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听到共产党会称老蒋为“领袖”。她由此敏锐地感觉到,中共的介入,不仅不会致老蒋于死地,还是解救老蒋的“福音”。

当然,不管宋氏兄妹如何满意,要是老蒋自己不同意还是白搭。

中共的回答同样大出老蒋意料之外。这让他不得不陷入思考,自己的“武力统一”还要不要,或者说能不能继续下去。

从民国开始建立的那一天起,对“武力统一”始终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胡适就是“武力统一”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民国初建时,北京政府曾一度具备民主政治的基本架构,也囊括了一些突出的政略人才,像颜惠庆、顾维钧、黄郛这些人,早年都在北京组过内阁,当过总理。

在他看来,如果以此为起点,梦想中的美式民主是可以实现的。但这时候,南北却打了起来。

南北对抗,最初起因于“宋教仁被剌案”。但对于这件疑案,袁世凯却认为他是冤枉的,“宋案”并非他所指使,也同意对此进行调查和公开审理。按照胡适的意思,既然一个要喊冤,一个要昭雪,大家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事实上,国民党内也的确有人提出过“法律制袁”的思路。然而国民党最后走的途径却不是法律,而是“暴力”,他们要像梁山好汉那样揭竿而起,实行“二次革命”,用“以暴易暴”的办法来反袁,并进而以“武力统一北方”。

眼看南方起兵,以善用权谋著称的袁世凯来得个正好,也抓住对方先动手的这一把柄,准备趁机灭掉国民党。从此,北洋一派就以“武力统一南方”为立身宗旨。

说到底,还是故国传统,没有人相信说理能解决问题,都只迷信自己的拳头最有说服力。如此,打成一堆,谁也没能完成过真正的统一,在把国内搞得一团糟的同时,亦让外人得以乘隙而入。

胡适这个判断,跟我们的惯常认识是有很大距离的,但谁又能说它没有一点道理呢。黄郛的太太沈亦云不是说过,《三国》和《水浒》,两部小说组成一个民国吗。梁漱溟也说,国民党的二次革命启动了“以武力为政争的开端”,标志着武人时代的开始。

那么国家总要统一,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胡适的主张,是以“政治统一”来代替“武力统一”,即以政治制度来养成全国的向心力,从各省选出代表参加政府和国会,既监督中央,又帮助中央统治全国。

那位要问了,如果各省不想统一,一门心思就要闹事怎么办?

胡适的回答是:那就请他们到国会去闹,去吵,不管怎样,总比大家伙用“机关枪对打”要来得好一些。

作为军人出身的国民党领袖,老蒋虽然一生都很尊重学界精英,但你要让他从思想上真正接受胡适的理论,显然绝不可能。

胡老夫子的“政治”,实际指的是民主宪政。在老蒋看来,这纯属书生之见,在现阶段是难以实现的。

(758)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30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30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