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看到老蒋的脸色有所缓和,蒋百里又不失时机地递上话来。

我们都晓得“委员长”是不怕牺牲的,可是我们得想想,倘若战端扩大,老百姓就倒霉了,西北就遭殃了,国家就又分裂了,为大局计,还是彼此留一点回旋余地为好。

后面这些话入情入理,即维护了老蒋的面子,又给他指出了另一个更严重后果:一场内战将会因此全面爆发。

面子有了,脑子也清醒了,接下来就是做具体技术分析。

蒋百里的意思,是请老蒋写封信给何应钦,告诉对方,自己不久就可以回南京了,让中央军不要再急着发动进攻,至少得先把飞机轰炸给停掉。

老蒋老谋深算,摇了摇头,很难做到。

信我可以写,但南京那边会相信吗?毕竟我现在人还没放出来。

再说了,究竟停战几天呢,或者说,可以在几天之内放我回京。如果是两三天问题当然不大,但张杨的要求是得七天,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缓兵之计,何应钦又岂能识不破,而这样的要求,我也肯定不能提。

老蒋要人家两三天内就放他走人,张杨又不答应。蒋百里只好劝他:处于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总得派一个人到南京去传递消息才好。

老蒋仍然摇头。

又卡在那里了。

躲在屋外的张学良非常着急,此时也顾不得隐身了,直接跑进房间告诉老蒋:前线正在冲突,如果中央军继续进攻,我们只好“向后退却”了。

这话吓住过部分大员们,却吓不住老蒋。

老头子犹如高僧坐惮,始终“置若罔闻”。

无可奈何之下,张学良作出了让步,同意老蒋按停止轰炸三天的口吻,给何应钦写信,并由蒋鼎文负责带至南京。

端纳闻讯,立即致电南京,告知这一消息。

听说老蒋要何应钦停止轰炸三天,主战派中无人肯信,并且声称,只要老蒋一天不离开西安,他们就一天不能接受这样的命令。

就算命令是真的,谁又能证明,它不是出自于张杨的胁迫呢。

我能证明。

蒋鼎文一回南京,就把在西安的详详细细经过给大家说了一遍。听到中央大员特别是蒋百里这样的大军事家也都赞成停战,众人才相信命令确实是老蒋亲笔所写,并出自其本意。

那就停三天吧。

停是停下来了,但是僵局仍在,不知如何才能予以打破。

要“政府”和“叛逆”直接面对面谈判,主战派那里根本通不过,即使和平派的政客们也觉得不能丢这个面子,所以要想破局,只能找中间人进行斡旋调解。

这时朝野有一种舆论,认为西安事变可能是苏联暗中策动的,孔祥熙急得没法,竟然想起要让苏联政府来做中间人。

苏联事前对西安事变毫不知情,为了避嫌,第一时间就在党政机关报《真理报》、《消息报》上发表社论,谴责张杨,以撇清自己与此事的关系。

现在南京突然提出要他们介入,只好两手一摊,这都哪跟哪啊。

因为当年的同江之战,我们跟张学良是结怨的,这些年都没什么联系,如何帮你们斡旋?

(748)

苏联不行,就找阎锡山。

老阎一划拉算盘,觉得这是一件既得人情,又捡便宜的好事,欣意允诺,并准备派手下的老谋臣赵戴文、“二把手”徐永昌去西安。

但张学良此时已恨他到极点,知道这位又是来兜生意的,因此愤然对身边的人说:我决不让老阎做这一票买卖。

老阎“买卖”没做成,空欢喜一场。

宋美龄则越来越担心自己丈夫的安全。她料定张杨在无力抵御中央军,又被四面围困的情况下,一个最大可能就是乘飞机携蒋出逃。

说起飞机,宋美龄可不是一个外行。她自己也乘机去过西北,知道那里大多山地崎岖,飞机很难着陆,而像样的一点飞机场,又尽为中央军控制,张学良的座机去不了。

如果一定要飞,能飞往哪里呢?

很可能是陕北“共区”。

这个念头让她坐卧不安。

转眼间,三天“停战期”过去了,原来宋美龄请求的“一周大限”也正好到期。可是和平谈判仍无一点眉目,还要不要接着打呢。

宋美龄要求再延长三天,没人敢公开反对,停战于是“展限三日”。

有这么大的力道,是因为宋美龄此时的身份和地位又变了。

老蒋还活着,这就意味着,她的老婆仍然是那个供大家仰望的“第一夫人”,而不是什么一般“妇人”或普通“国民”。

直接谈判无法启动,中间人又找不到,“亲友团”决定按照原来的方案,派宋子文以私人资格飞陕。

宋美龄本来也想一起去,可是在即将登机的最后一刻,却被和平派的高官们拉住了,理由是:你现在不一样了,“委员长”不在,只有你能震住主战派,不让他们轻举妄动。

于是,兄妹二人行变成了宋子文“单刀赴会”。

事实上,在宋子文未赴西安之前,蒋张的日子都不好过。

三天已至,老蒋没能等到获释的消息,张杨同样很失望。

行了,八项条件,你也不要说全部答应了,就答应前面关于改组南京政府等四条吧。

老蒋回不去,认为张学良失信,正火大着呢,立即回答:你不放我走,别说四条八条了,我一条都不答应。

对大舅子能在这个时候“冒死”到西安来搭救自己,老蒋起初并无心理准备。

宋子文和孔祥熙,虽同为蒋之内戚,也都善于理财,但老蒋素来喜孔恶宋。原因是宋子文从上到下,从头到脚,几乎每个毛孔都洋化了,平时最喜欢放在嘴里讲的就是洋人那套规矩,而这个让老蒋极其头大。

老蒋自己尽管不敛财,可他得花钱啊,有的究竟拿去作何用途还不能明讲,得意会。偏偏宋部长既不能“意会”,也不愿配合,总是要反来复去地问:这钱你拿去做什么用?

或者干脆挑明:钱款从哪个财户上拨,汇到哪去?

这能都跟你讲吗,老蒋感觉自己难受得要命,就好象伸手向人乞讨似的。

孔财神就不同了。这兄弟立场摆得很清楚:我就是蒋老板的财房先生而已,钱反正都是老板的,他拿去干什么用,给谁不给谁,跟我有什么相干,我只要知道他啥时候要,随时能把银子取出来给他就行了。

(749)

如此一对比,老蒋就认为宋子文是故意在跟自己对着干,所以两人经常发生言语甚至肢体冲突。就在西安事变之前,他们还曾为军费开支超额的问题而大吵过一架,差点就动起手来,弄得宋子文负气出走。

现在谁都知道西安城里最危险,谁肯轻易跳此火坑?

看来吵归吵,闹归闹,还是情谊无价啊。

老蒋百感交集,几乎说不出话来。等到看到老婆带来的字条,说要是宋子文三天内回不了南京,就来跟自己同生共死之后,情感上再也绷不住,失声便哭了起来。

强人,原来也是挺脆弱的。

谈起如何脱险,老蒋的打算仍然是以战逼和,即外面的中央军只要逼得越紧,张杨就可能越软弱。

但宋子文的感觉却完全不同。通过与张杨的谈话以及对西安城内气氛的观察,他兜头给自己妹夫浇了一盆冷水,忠告他:正因为外面逼得急,张杨才更可能走向极端,好汉不吃眼前亏,我看你还是不要硬顶为妙。

从宋子文说话的语气中,老蒋察觉出了异样,知道这不是开玩笑的事。因此当张学良再次来看他时,态度已经明显软了下来。

不过让张学良哭笑不得的是,都这时候了,老蒋竟然还想使避实就虚之计。

他主动提了两条,一为允许东北军开往绥远抗日,一为改组陕西省政府,由杨虎城提名人选。

但对于张杨最关心的四项条件,老蒋却推托说应交中央执监大会讨论,因为光他一个人说了不能算。

这话就只能骗骗小孩子和不谙中国国情的老外,谁不知道在南京政府,只要你老蒋点了头,什么大会都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

张杨不满意,老蒋不答应,宋子文亦觉一筹莫展,他决定和端纳一起立即返回南京。

老蒋是在睡梦中被大舅子叫醒的,得知对方马上就要走,不由心头一惊(“讶其归之速”)。

事实上,宋子文急着要离开这一是非之地,并不是为了保命,倘作如此想,这位财神爷就不会只身到西安来了。

他急着回南京是要找破局之策。

与端纳这个洋老外不一样,曾担任过代理行政院长的宋子文既谙熟国情,又具备很高的政治眼光。此次西安之行,让他得出了与南京的主和派、主战派以及老蒋本人都截然不同的判断和结论。

主和派说,可以离间张杨的关系,但宋子文分明看到,这两人虽然在一些问题上态度不一,但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尚无翻脸相斗的可能,而且两军官兵对发动西安事变都持绝对支持和拥护态度,也就是说,扣蒋至少在西安是得民心,顺民意的。

主战派说,只要大军出动,东西夹攻,西安将很快被攻下,而“委员长”也能脱险。

宋子文则认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东北军、第17路军和红军已经“三位一体”,是一个“令人生畏之集团”,虽然西安比较难守,但他们可以退至广大的陕北苏区,到时三军用命,加之凭借西北的有利地形,守个把月绝对没有问题。

(750)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9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9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