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真个是仇敌满天下,没一天能消停的,如果神经略微脆弱一点,就非得像那个汪精卫一样落荒而逃,跑国外去养病不可了。

但这一切,他都熬过来了,忍不住自己都要佩服一下自己:收拾天下,舍我其谁?

在杀伐果敢的同时,貌似坚不可摧的老蒋却还有不为外界所知的感性一面。他常常会像黛玉葬花那样,感怀自己儿时丧父的不幸,这就是作为一个“孤孽子”的“思亲”。

然而不管多难,他仍然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完成“武力统一”:走到现在,离目标只是几步的距离而已,再使一使劲就能跳过去了。

父亲在天之灵会赐我力量的,所以“思”了“亲”以后,他要接着“报国”。

西安事变却在他完全没有预料的情况下,从背后给他狠狠一击。那感觉犹如在半空中摔落下来,摔得体无完肤,满身伤痕。

事变当晚,到处都是啸叫的子丨弹丨。转眼之间,他的秘书死了,警卫死了,叔侄死了(蒋孝先称蒋介石为叔公),而他自己,只是侥幸未被流弹射中,才在穿着睡衣,腰部摔伤的情况下,被从山洞中“请”了出来。

这是一个冰冷剌骨,让人不寒而栗的恐怖之夜。

在被执进入西安城时,一个叫唐君尧的东北军将领看到他,忽然一边敬礼,一边落下泪来,说两年前我曾经在庐山受训时见过您老人家,不意现在“苍老多矣”,国家不可一天没有“委员长”,善自珍重吧。

老蒋当时没有说话,但西安事变后,曾特许唐君尧到溪口谒见张学良,并亲口对唐君尧说:你对我的那份情谊,我永世也不会忘记。

在刚刚被抓住的时候,蒋介石并不知道第17路军也参与了“叛变”,所以还在为杨虎城担着心哩。

可是在被押送路上,却意外地看到西安城内的士兵竟然都佩有“17路”的臂章。

第一感觉,仍然不是第17路军参与事变,而是杨虎城危矣。

因为昨天晚上他宴请东北军和第17路军将领时,杨虎城并未露面。

现在一想,是了,一定是张学良这小子先一步用请客的方式把杨虎城诳了过去,然后将其扣留了。

那么为什么这些当兵的会戴“17路”的臂章呢?

老蒋给自己找出的解释是,那是东北军缴了第17路军官兵的枪后,换了他们的衣服,出来掩人耳目的。

所以一开始他几乎把所有的怒火都倾泻到了来劝他的少帅身上,为此,张学良又哭了好几次鼻子。

两天之后,老蒋才知道,原来杨虎城也“叛变”了。这才想起,将入西安前杨虎城对他承诺的那些话,原来全是为了蒙蔽他,以便将其瓮中捉鳖。

对于天天对别人讲仁义礼智信那一套的老蒋来说,无论是自尊心还是自信心,如今都已到了不堪的程度。

(745)

对张学良的愤恨终于匀到了杨虎城身上,尤其在前者为了顾及他的安全,与来西安的端纳一起,力劝他搬至东北军驻地时,这种感情更发生了极其微妙的变化。

张学良说,端纳都来了,相信我,我一定会送“委员长”回京的。

老蒋喜出望外,好啊,什么时候启程。

张学良拿出了“抗日救国”八项主张:事变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我要放你走,总得对方方面面有所交代吧。

请你签个字。

老蒋的心喀噔一下又沉了下去。

对于张杨来说,此字一签,西安之围立解,而当初起兵的目的也达到了。

但老蒋如果签了这个字,就等于宣告“武力统一”的计划被迫中止,对于这一点,他实在不甘心。同时,不可忽略的一点就是,自己一天到晚,开口成仁,闭口取义,到头来却可能被外界说成是在“叛将”的枪口下,被迫答应了对方提出的条件,蒙羞且不去说他,关键是以后可能会被政敌们抓住把柄,在国民党内永世不得翻身,而后者是老蒋万万不能答应的。

所以老蒋说,字我不能签,要不你打死我吧,我还能落个好名声,所谓“我生则国死,我死则国生”是也。

他还不是光这么说说的,连给老婆的遗书都写好了,准备让人带给宋美龄。

从这份遗书上可以看出,蒋宋两口子的感情还真的不错。老蒋在遗书后面特加一语,让宋美龄无论如何不要来陕西,以免遭不测。写完后他怕被没收,又特意让去南京的信使背了两遍。

张学良知道后,干脆连人带遗书都给扣留了。少帅此时已从端纳嘴里了解到,南京城里只有宋美龄等少数人是主和的,其势力远远不及主战派,遗书送过去,再加上一句劝告自己老婆不要来西安的话,那不是给主战的那些家伙送去加快动武步伐的口舌吗?

老蒋本来是准备等死的。

但是有一天他看到张学良“形色苍白”,脸都变了颜色,情知有异。

一问,原来是南京政府发布了讨伐令,飞机轰炸渭南,差一点就要来空袭西安了。

张学良是这么说的:完了,本来这两天就准备送你走的,给中央空军在渭南那里一炸,大家都巨愤怒,看来暂时走不成了。

论心机和算计,张学良毕竟不是老蒋的对手。寥寥几句话,老蒋已经从中听出了极其丰富的信息。

他认为,外面逼得越紧,里面的人才会越安全,如此说来,自己性命应该是保住了。

张学良希望老蒋即使不签字,也能再写封信到南京去,但不是送“遗书”,而是“去函停战”。

可是老蒋铁了心不让一步。

少帅拿这老头子没有办法,吓又吓不住,骗又骗不了,只好去找那些被扣的大员们。

一见面就说:这两天何应钦攻得太急,两军已经打起来了,我们这边还伤了人,我得去前线指挥,这两天没工夫来陪诸位了。

看这些人一个个装痴作呆,眼神空洞,张学良情急之下,只得又跟上一句厉害的:要是姓何的还是不断进攻,我就只好请“蒋先生”和你们一起转移个地方了。

(746)

后面这句话甚是吓人,隐含的意思让大员们没一个再敢坐着不动了。

不就是想让我们帮你退兵吗?何必绕这么一个大圈呢。

陈诚实话实话:这事你找我们没用啊,你应该让“委员长”跟何应钦说。

在张学良看来,这句纯属废话,我要能搞定老蒋,还来找你们这帮滑头干什么。

你们得另给我出一个主意出来才行。

关系大伙的生死,蒋百里及时站了出来。

前面提到过“两个半军事家”,居于首位者,即为蒋百里。

民国兵学家,蒋百里诚为第一。这位“中国士官三杰”之一(另两位为蔡锷和张孝准)、保定军校校长,虽然在实际指挥军事时,也没打过什么太让人眼前一亮的漂亮仗,但论起纸上谈兵的战略问题,却实在没几个人能超过他的。

这道理大概跟理论科学家与实验科学家的区别差不多,前者像霍金那样,就算完全瘫痪,坐在轮椅上,只要两只眼睛能眨巴,也一样能捉摸出世界上最高深复杂的物理理论来。

蒋百里原本是在北洋体系中混的,他给袁世凯当过军事参议,做过吴佩孚的总参谋长,甚至也跟过孙传芳。后来蒋唐战争,他又帮着唐生智来反蒋,当然最后还是败了,并因此锒铛入狱。

老蒋那几年正瞪大眼睛四处招贤与能,当下也顾不得蒋百里曾经屡次跟自己做对,很快就将其从牢子里给放出来,并拜之为上卿,咨之以“当世之事”,也就是筹划国防大计。

当时在老蒋周围搞国防框架的,实际就是三个人组成的一个草头班子:蒋百里负责“形而上”,弄第一期国防计划以及考察国外军事这些内容,朱培德则和唐生智等人负责“形而下”,组织整军备战以及督建国防工事。

蒋百里是搞战略的,平时跟老蒋相处的机会也很多,对后者的心思总能揣摸个七不离八。

不是老蒋不想对何应钦喊话,只是他不能跟张学良两个人搭成这样的协议,而如果换一个方法,让他的部下,也就是关在这里的大员们对他予以“劝进”,则另当别论。因为只有如此,老蒋才能既有台阶可下,又不致给他未来在国民党内的地位蒙上一层阴影。

蒋百里对张学良说,要不这样吧,你去跟“委员长”讲,我要去看他,他一定会答应的,到时我再借机行事。

张学良对老蒋一讲,后者果然点头同意。

于是,张学良便先陪着蒋百里去面见老蒋。这是老蒋“落难”后与被扣大员们的第一次相见,君臣此时重逢,自然是不胜唏嘘。

蒋百里开门见山,说到了“去函停战”的事。知道老蒋又要做大义凛然状,赶紧提醒他注意一个严重后果——

如果中央军攻得太急,将“促之中变”,西安城里会出现内乱。

蒋百里的这句话,马上击中了老蒋的要害。

是啊,你想过没有。张杨虽然投鼠忌器,一时不能拿你怎样,但外部压力如果大到一定程度,他们极可能控制不住自己的军队,下面的官兵万一被逼急了,可不会像他们的长官那样客气。

(747)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