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张是宁可“不要地盘”也要抗日,回到东北老家去,况且福建那里并不是一个“吉利”所在,当初第19路军就是在此处失败的。现在周围又都是中央军和拥蒋势力,东北军去了之后还能有多大施展空间呢。

杨则一直坚持“大西北主义”,认为这里才是自己发展的根基所在,是部队不致遭到肢解和整编的保证,所以不愿离开西北。

两个方案实际是老蒋对张杨的最后通牒,而张杨已被这个通牒逼到了悬崖边上,遂做出决定:兵谏!

在去西安之前,老蒋和他身边的人并不是全无顾虑。西安城里充满了敌对情绪,也不是第一天知道。

陈诚、陈布雷等武将谋臣都建言老蒋,暂时“驻节洛阳”,观察动静,同时将东北军先行调出陕西,分驻河南安徽等地。

老蒋的脾气是,手下越小心谨慎,他反而越要表现出“大无畏”的“领袖气魄”。

怕什么,难道他们还真敢对我动手不成。

当下一摆手,即刻启程。

然而这并不表明老蒋是一个冒失的人,他之所以敢去西安,是因为他不相信张杨会联起手来对付他。

张学良可能“意志不坚、把握不定”,这个他早就知道,可是却并不由此认为张学良会敢于背叛他。老蒋真正忌惮的是东北军底下的那些将领,会否不顾一切地“犯上作乱”。

要知道这一答案,他不能直接问张学良,只能问另外一个人——杨虎城。

在去西安之前,他约杨虎城出来,问了对方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西安情况如何。

第二个问题,东北军怎么样(“听说东北军内部有不稳情事,虎城兄以为如何”)。

杨虎城回答得非常小心:一切都好,至于“不稳情事”,纯属谣言。

当初把东北军和第17路军放在一起,老蒋就有相互牵制和监视的作用。杨虎城既如此说,他就放心了。

老蒋到西安,是要对红军组织“第六次围剿”,而他所担心的仍然是东北军会因未能参加绥远战役而动摇军心,不肯在“剿共”上卖力,因此在分批接见和宴请各级将领时,一再向东北军许诺,只要“剿共”一结束就抗日,到时会带他们回东北。

这个时候就发生了著名的华清池“哭谏”。理所当然,老蒋再次对张学良的要求予以了拒绝。

软劝既然无用,兵谏正式开始。

从事后来看,张杨对于这场事变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精心谋划的。在这之前的一个月,南京政府驻西安有多少部队,办事处有几个人,有几支枪,都被调查得一清二楚。

在行动前的一天,张学良忽然带了一个人来晋见老蒋。一问,说是准备派到热河去拉人打游击的。老蒋很高兴,立刻答应给一个师的番号和一笔经费。

其实这个人并不是去打游击的,而是来熟悉华清池地形的。

(733)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12日凌晨5点,随着临潼一声枪响,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爆发。

事变前,张杨最担心的还不是如何捉住老蒋,而是能否顺利地解除在西安留驻的外围警卫部队的武装,因此在第一时间,就调动第17路军,包括一个炮兵营,对宪兵团、西安丨警丨察大队等发动突袭。后者一方面毫无准备,另一方面,毕竟是警卫部队,要跟有枪有炮且有备而来的野战部队相抗衡,实在力不能支。

8点,由第17路军负责的西安军事行动结束,老蒋的“御林军”不是被消灭,就是被解除武装。

与此同时,东北军向老蒋的住所——临潼华清池进攻,“带刀护卫们”匆忙护驾,却哪里招架得住。

9点,临潼捉蒋行动结束,蒋介石在华清池被生擒活捉。

大功告成。

在事变中,老蒋在西安的文臣武将们无一漏网,且损失惨重。随从官佐52人,只有6人幸免。其中,被当场处决的有时任侍从室第三组组长的蒋孝先(黄埔第1期)、宪兵第2团团长杨镇亚(黄埔第4期)、西安公丨安丨局局长马志超(黄埔第1期)。

这些人下场之所以如此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平时干的活,不是禁毒,就是查军纪,都是招人厌,惹人恨的。据说蒋孝先身中十几弹,人都被打成了一面筛子。

其他中央大员均被逮捕扣压,大部分暂时性命无忧,但还有倒霉的。

名头最大的是邵元冲。他曾是黄埔军校第二任政治部主任,后继者即为***。这邵老夫子由于是黄埔老师,一听外面枪声大作,本能地就想到要来个翻越障碍的示范动作,准备跳窗出去,结果被冲进来的第17路军士兵举枪打中,伤重不治而亡,呜呼哀哉。

后来南京政府发布的讣告,却说邵元冲是准备去救“蒋委员长”而跳窗的,这就太不靠谱了,己尚不保,还救什么“委座”?何况临潼和西安也不是一街之隔,跳个窗到不了那里。如此违反人性的胡诌,大约还是想在这个很让老蒋丢脸的事变中,塑造一两个“忠孝节义”的高大全人物出来。

但是如果当时不跑,也不一定就能逃得性命。陈诚就是凭此侥幸求生的。

东北军的军纪一向不佳,第17路军也不见得就好多少。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当时住在西安的一家招待所,结果身上的东西被冲进来的士兵抢得一干二净,连手上戴的表都没放过。据她说,后来和招待所的经理一起,找了一个军官,往门口贴一张纸,写明谁敢擅入,立即枪决之类的话,但经过的士兵看都不看。原因是:不识字的看不懂,识字的不服从!

按照张杨的本意,对位高权重的中央大员肯定是不允许随意杀伤的,但事变初起,队伍突然放开,却不是马上就能控制得住的。邵元冲之死即如此类。

(734)

第17路军士兵一开始是准备把陈诚给干掉的,所以到处找他。最后搜到了另一位中央大员陈继承的房间。破门而入的士兵问他叫什么名字,陈继承的南方口音重,一回答,就被对方误会成了“陈诚”。几个当兵的立即举起枪,要予以射杀,所幸陈继承的太太反应很快,见势不好,马上大声纠正:他不是陈诚,是陈继承!

这就算救了陈继承一命。

真的陈诚也堪称福大命大造化大。他一直藏在一个大木柜里,被翻出来时满身尘土,狼狈不堪。

不过对他而言,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因为随着时间的延续,局面终于逐步得以控制,没有人能不奉令就结果他了。

张杨通过发动西安事变,虽然成功捉住了老蒋,但他们“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初设想并没有能够实现,甚至可以说非常失策。

曹操“挟”汉献帝,那是因为后者本来就属于傀儡,没有任何实力。老蒋则不一样,他个人虽然被抓住了,身后却还有力量要远强于两军的中央军。

事变当天,在张杨发布早已拟好的抗日救国八项主张后,南京政府立马炸开了锅。

围绕如何解决事变,朝中迅速分成三派。

一派主战,以军政部长何应钦为首——

“统帅”你都敢“劫持”,这不了得,还要不要组织纪律性了(“以身为军人竟冒犯长官,实属违法荡纪”)。

没什么好说的,只有起兵“讨伐”一途。

直到这个时候为止,他们还不知道杨虎城的第17路军也参与了事变,以为都是东北军一家搞出来的,所以矛头都冲着张学良。

除了主战派以外,又有劝和派和“亲友团”。

这时候军委会的副委员长是被老蒋哄在南京的冯玉祥。“委员长”都被逮住了,老冯自然有责任去劝和,当下刷刷地就写了一封信。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9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9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