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胡汉民们能够“合纵”,是因为他们各有各的稳固地盘,进可攻,退可守,而东北军此时的处境却是虽在北方,但原有地盘已大多丧失,无所依托,一下子从“主军”沦为了“客军”。

显然,张学良此时的生存之道,不是参加“合纵”,而是进行“连横”,即依托老蒋这个“强秦”,重新举着抗日大旗杀回东北老家去。如此,“客军”才有转正成为“主军”的希望和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跟着老蒋做“忠臣”,就成了张学良的必然选择。

蒋张会晤,张学良的第一句话就是:再回国内,我不想再带兵了,给你当侍从室主任吧。

老蒋笑了。

大家知根知底,谁不知道谁啊,这话的前半段是假的,后半段也是假的,但听着就是让人打心眼里感到舒服。

于是鼓励一下:出国前,你没有干好,国民对你不满意,你这次回来后要好好干。

张学良脱口而出:我听你的话,你认为什么活最难,就交给我干吧。

这么有觉悟,是老蒋事前根本没有想到的。

什么活最难,当然是“剿共”。

张学良一口应承下来。

随后,老蒋任命张学良为“鄂豫皖剿共副总司令”,总司令是老蒋,也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张副司令”向东北军下令,除万福麟第53军仍留河北外,其余部队全部南下,进入大别山“剿共”。

曾有过去的部下劝他三思而后行,张学良答复:你主张抗日,可我现在不能抗;你主张不要“剿共”,而我现在不能不剿。

南下其实正是三思后行的结果。

对红军的实力,张学良原本只有耳闻,并未目睹。东北军内部也有这样一种说法:我们打日本不行,打红军没有问题。

的确,这时候的红军在实力上确已今非昔比,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经过大别山的轮番苦斗,红25军被迫长征。

东北军和中央军一起追到了陕北。

从这个时候起,东北军的噩运就开始了。

红军毕竟不是一般的部队,到陕北后,包括中央红军在内的几路红军会合,尽管面临的困难仍有增无减,但他们已无退路,其战略战术和超强士气是东北军无法比拟的。

最惨的一次,东北军整整一个师遭到伏击,从师长、参谋长一直到班排士兵,没几个人跑掉,光被俘就有3000多人。到后来,东北军几乎就成了人家的运输队,红军从中缴获的武器装备,仅轻机枪就可以装备一个师。

一时之间,东北军内怨言四起,觉得与红军这样抵死拼杀,一点都不值:本来想依靠老蒋打回东北老家去的,没想到却被反过来利用了一把。说不定抗战还没开始,东北军就已经在内战中打得一个不剩了。

及时改弦更张,对东北军将士来说几乎是本能反应——“在关内打红军,不如出关打日本,死了也是英雄”。

于是,早在红军东渡黄河,与晋军和中央军杀得难分难解之时,东北军就已与红军达成了秘密停战并互助的协定。

而在当时,主动要求和红军联合,不打内战,一致对外的,其实远非东北军一家,而几乎是所有地方军头的不二之选。

(727)

以陕西为地盘的杨虎城不用说了,与张学良那是难兄难弟,到两广事变爆发时,西南的李宗仁、白崇禧,华北的宋哲元、傅作义,都抢着派代表到陕甘宁苏区,要与红军订立抗日协定,这差不多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张杨与红军合作,只不过是在“合纵”的名单上多添了两个人而已。

老蒋公开场合和红军兵戎相见,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背地里却也早早就与中共地下党建立了联系,进行谈判,意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使的仍是中原大战前后那套“削藩策”。

当然,对于诸侯们而言,这都是权宜之计。等到老蒋摆平两广事变,众人又是一哄而散,没人再敢到黄土高原上来和红军合唱信天游了。

你们都可以散,张杨不能,一个成天想杀回故里,一个志在经略西北,如果不跟红军合作,二者皆看不到任何前途。

对这些情况,老蒋不是不知道。

两广事变发生前后,明有国民党陕西省党部,暗有蓝衣社,都不断有情报上达南京,说东北军和第17路军不是光跟红军联系的问题,而是内部都快“赤化”了。

矛盾激化的时候,陕西省党部甚至冲进东北军军营,从中抓了几个“共党嫌疑犯”。少帅闻讯后大怒,立即派兵对陕西省党部进行反搜查,又将人领了回去。由此,两边结下深怨。

张学良为此向老蒋“请罪”,请后者给以“处分”。

在国民党内,所谓“请罪”、“自求处分”云云,多是做给人看的场面功夫,实际根本不可能。老蒋当时挥挥手就过去了,但心中的不快是免不了的。

其实更不快的是少帅。

因为他发现自己在老蒋心目中的地位已今非昔比,连冯玉祥都排到他前面去了。

如果说笼络冯阎李这些中原大战时的老对手,只是老蒋为了谋局而不得不为之的话,张学良看在眼里却委实不是个滋味。

他怎么可能被排在冯阎李之后呢。

没有东北易帜,国民党的二次北伐能算是成功吗,能统一全国然后自居为“中央”吗?

烽火中东路,就听了你老蒋的话,独自跟苏联作战,最后几乎把黑龙江军的精锐都给打完了,试问地方诸侯谁能做到。

中原大战,又是我,在你最需要援兵的时候,及时出现,并扮演终结者角色,把冯阎赶下了台,由此成全了你,却成了各路诸侯眼中的异类。

长城抗战,如果没有东北军在长城内外苦苦支撑,大家接得上来吗,华北岂止是维持,怕是早就归日本人了,哪轮得着宋哲元这些人上台唱戏。

等到我再次回国,你让我到东就到东,到西就到西。先是到鄂豫皖,在大别山和红25军缠斗,直至迫使后者长征,然后又跟到“苦寒之地”的陕西,和中央红军打。

你说,地方军队里面,谁肯这样给“中央”卖命,只有东北军!

可谁能想到,自己出了这么大的力,结果却被抛得越来越远,位子竟然排到那些中央的“世仇”后面去了。

对内,蒋张之间的关系,虽然表面上仍远胜于一般君臣,其实内心早已生出芥蒂。

对外,更是快到撕破脸的程度了。

(728)

“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沦亡,足以令东北军上下刻骨铭心,因为这导致了他们后来的一连串霉运,直至浪迹天涯,无处可依。

想当初,前倚东北,后据华北,曾是何等的风光,哪个地方派系和势力有过如此富足和强盛,那是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枪有枪,又有谁料想过会沦落到如今这步凄惨的境地。

与此同时,在东北军与红军作战,以致损兵折将,徒劳无功之时,宋哲元却以华北御日为口号,取前者而代之,成为河北平津的新主人。

差距在哪里?就在于我们打的是内战,他们喊的却是抗战。

驱逐倭奴,打回老家,这既是东北军上下的真实愿望,也是一条从现实中突围,改变自身地位和处境的必然道路。

可这个愿望在现实中却屡屡碰壁,因为老蒋不让他们参与抗战。

绥远战火一起,东北军将士闻风而动,以为机会到了,抗倭之责非我莫属。然而他们最后发现,东北军始终未被列入绥远战役的作战序列,他们的任务仍然是呆在陕北进行“剿共”。更让人感到“大丢脸面”的是,在第一期国防计划中,东北军竟然只能充当预备队的角色。

除了愤怒,还有羞辱。

站在老蒋的角度,如此安排却也有他的考虑。

长城抗战,东北军人多归多,论战力,却几乎排在所有参战部队的末尾,而且由奉军时代沿袭而来的军纪一直很差,甚为人所诟病。这是从军事着眼。

若以政略论,关东军最见不得张学良和东北军,其时如把他们摆到绥远一线,无疑是在剌激关东军,须冒与日本关系完全破裂,全面作战的风险。

由于后面的原因,使老蒋在东北军的使用问题上十分小心,不愿轻易把东北军放入华北察绥,情愿让他们在陕北跟中央军一起“剿共”,而又正是这个做法,使东北军与老蒋的矛盾更加激化。

与张学良相比,杨虎城的危机感更强。此时中央军已大批进入陕境,说是说“剿共”,谁知道是不是冲着我来的。

要了解这一点,只要看一看云贵川的遭遇就什么都明白了。

一直以来,国民党官方对一个历史细节都隐而不言,那就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什么会“出走”得那么顺利。

其时老蒋几乎倾全力以至,国民党军队大兵压境,红军战斗力又大不如前,要想彻底“剿灭”红军,似乎并不像后人想像的那么困难。

作为桂系军人中的战略高手,李宗仁当时就疑窦丛生,认为老蒋有故意“放水”的嫌疑。

在他看来,不是施行碉堡作战吗,四周围都筑起碉堡,重重围困,怎么可能会突然留有“口子”呢?

就算开“口子”,也得开东边的“口子”,也就是把缺口朝向福建广东两省——一直往东,尽为大海,可“立驱”红军于绝境。要知道,南昌起义之后,贺龙和叶挺的部队就是这样在潮汕遭到失败的。

“成功经验”都是现成的,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故意的又是什么。

(729)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