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他派人找到傅作义,告诉对方,绥远北可防苏,南可切断中苏联系,这个地方我志在必夺,别挡我道。

给你两条路选。

一条,继续跟我们“作梗”,那我们要不客气了,会不惜出动“正式国军”(即日军)来占领绥远。

另一条,与我们合作,不仅给钱给枪,还可以取代“才能不够”的德王,让你执掌内蒙和西北。

第二条暴露了日本人对马前“犬”的一贯使用原则:拿来就用,随时更换。

傅作义不是“犬”,他是草原上的鹰,如何能上鬼子的当。

但第一条却让傅作义不得不担心:日军似乎真的有可能在绥远直接动兵。

傅作义的话让老蒋为之一惊。

不过他很快牙一咬,脚一跺:那就打,怕个逑!

我相信:倭必不敢正式宣战。

他下令在陕的中央军汤恩伯、关麟征等多支主力部队做好入绥准备。

对绥远之战,老蒋还有一个不可多为外人道的算计。那就是最好把它处理成“地方冲突”。

当年的“一二八”会战,外界始终认为是“广东军人”和“日本军人”在斗,不知道中国军队中起码有一半是中央军精锐。

如果没有中央军参战,不可能顶日本人那么久,战局也不会那么好看,但要是中央军参战的真相当时就暴露出来,最后就不太容易收场了,“七七事变”提前进行都有可能。

对此,老蒋自己是甚为得意的,认为既增强了军队实力,又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中日之间的全面冲突。

他让陈诚去面见阎锡山,同样给出了这样一个瞒天过海之计,即为避免日军介入,可像当年的“一二八”会战那样,把战事处理成纯地方冲突。具体办法就是,由汤恩伯第13军化装成晋军(一如第5军的掩人耳目),奇袭张北县,傅作义则负责攻取商都。双管齐下,直捣对方的察北老巢,准保能打伪蒙军个措手不及。

多好的计啊,都用不着你阎老西花一个子。可老阎还是犹豫。

你说得倒好,那要是关东军真的打过来怎么办,他会把帐全算在晋军头上的。别忘了,我后面还有红军,再给来一个“东征”,里外一夹攻,晋绥就全完了。

所以,“非万不得已不可寻敌”。

这时候,蒋、阎、傅的态度就分出来了:两头高,中间低。老阎自始至终都怕打,唯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把火烧到他的山西地界上来。蒋傅不怕打,但他们之间又有区别。

蒋是认为日本人不过借此恐吓,并未作好全面决战的准备,中方可用“牺牲到底之决心”逼迫对方让步,以免在南京谈判中吃亏,而傅倒相信日军可能真的会参战,但他身处绥远,退无可退,而实际上也不想退。

不过傅作义处于决策末端,他在名义上得听阎锡山的,偏偏那时候老蒋还命令不了老阎,所以虽然老蒋主张先发制人,主动出击,但在后者那里怎么也通不过,结果两个想打的一头一尾都只能干瞪眼。

最后的决心还是德王帮他们下的。

(709)

德王本来对傅作义还是有点忌惮的,所以迟迟不敢动手。可是那个田中却在旁边一个劲地怂恿他:你怕个甚啊!

知道“九一八”不,东北军当时号称全国最强的地方军,还不是一打就跑,我们穷追至长城,轻轻松松就拿下东北四省,建立了“满洲国”。

傅作义有什么啊,不过徒有虚名罢了,不见得比东北军强到哪里去。没准也是个一吓就撒丫子跑路的软蛋,绥远很快就是咱们的了。到时候,“蒙古国”一定比“满洲国”还风光呢。

德王一想,有道理。

要是傅作义真有一手的话,他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呢,一定是怕了我们。

再看看田中的样子,不出兵也不行了,一万骑兵,那都是日本人投的资,“老板”得看产出啊。

德王马上给傅作义发了份电报,说现在连中央都扶植我,要让我自治了(不知道他说的是哪个中央),就是你绥远不是东西,老是不想让我舒舒服服。“蒙古虽弱”,我也得“作最后之挣扎”。

他要傅作义“自觉自愿”地退到百灵庙以南,否则,他就要“挣扎”了。

看出来了吗,这其实就是一份挑战书。

收到这份电文,傅作义大怒。

不揍你一下,你都快不知道自己姓甚名姓了。好吧,既然你屁股痒痒,我也就用不着再客气了,姑且扮扮老师的角色,以“壮我军威,寒彼贼胆”。

他在看法上终于又跟老蒋走到了一块:如果我们打得快的话,日军肯定来不及参加进来(“倘出以迅捷手段,则日方或不及参加”)。

“挑战书”摆到桌上,蒋阎傅总算形成了一致:打!

不过还没等他们主动出击,德王却已经提前“先发制人”,一头钻到傅作义曾设想过的“口袋阵”里来了,这真是让倒霉给催的。

“挑战书”虽然是由德王的名义下的,但“主帅”却是田中——谁是真正的主子,这时候就看出来了。

田中踌躇满志。几年前,不过在暗室里策划了一个“马玉山路事件”,就由少佐升为了中佐,这一家伙要是打胜了,直接升将军都有可能。

他跟“九一八”时代的花谷正是陆大同期的,后面那位兄弟自此扬名后,似乎就消失无踪了,可见机遇不等人啊,不多杀点人如何有机会“因功受奖”呢。

看看手下,一众虾兵蟹将,都套着日军军服的“皮”,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清一色的“皇军”哩。

吾领这么多“皇军”,虽与正宗的尚有差距,但全系日械武装,焉有不胜之理。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5日,田中“升帐”,决定兵分三路攻绥——李守信居左,德王居右,王英居中作为主力。

田中还提出了一个很“励志”的口号:把傅作义赶回山西,让他去跟阎老西做个伴。

在这次攻绥行动中,连李守信都只能当二线角色,跑跑龙套什么的,日本人推出的男一号是王英。

(710)

王英虽然出生内蒙,但与李守信不同,他不是蒙古人,是汉人。从履历表上看,这哥们也是个典型的“跑江湖”的,奉过的主子多了去,当然大多数都是挂个名号,混碗饭吃。他先后跟过冯玉祥、阎锡山、张作霖,反正谁当红就跟着谁。到了日本人过来,他也就“顺应历史潮流”,站到膏药旗下面来了。

在伪蒙军这个圈子里,日本人用的比较多的是李守信,但他们对伪军从来没有真正放心过,为了便于使用,时常要搞搞权力平衡。正好王英过来,一看,也是个老兵油子,和李守信是一对,就有意识地拔高他,因此任命他为“大汉义军”的司令。

所谓“大汉义军”,说穿了就是匪军,都是日人四处招募的关内外土匪和汪洋巨盗,这伙人有奶便是娘,领了钱后,便成天在草原上杀人放火,干尽了各种各样的坏事。成为“伪皇军”后,他们被编成5个旅,共有5千之众,与德王和李守信成三分之势,是除伪蒙军之外的另一支伪军主力。

绥东告急。但在得知伪军即将发动主动进攻后,傅作义却出人意料地冷静下来。

他在思考伪蒙军的七寸在哪里。

这就是古今中外很多名将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不管外面如何嘈杂,都能做到百般审慎,谋定而后动,而一旦拍扳,则义无反顾。

伪蒙军全部加起来有1万5千人,绥军只有1万人,差着三分之一。伪蒙军的战斗力虽不及日军,毕竟也不是豆腐皮做的,而且此战对傅作义还有一个额外的要求,那就是不打便罢,一打要必中。

你弄个十天半个月,哪怕是始终压着伪军打,从全局来看,也是败仗。

因为到时日本人肯定要干涉,而不管是不是会出动大批日军上阵,局面都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必须要快,在日本人还没回过神来之前,就用“迅捷手段”把伪军给干得没有脾气。

因此第一拳非常重要,绝不能失手,但是一时还看不出这一拳应该打在哪里,那就走着瞧,让伪军给我提供答案。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13日,王英率“大汉义军”从商都出发,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直奔红格尔图而来。

从商都到红格尔图有60里路。伪军花了足足两天时间,其先锋才到达红格尔图附近的阳坡村。

来到目的地后一看,乐了。

守军太少了,才3个连,300人,而伪军自己有多少呢,1500人。

不光是少,还老,都活像是退休返聘过来的。

50个壮汉打1个老头,会有什么难度?

这些“前土匪”们相互对视一眼:今天真是交好运了,冲过去只是一阵风的事。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1月16日,红格尔图战斗正式打响。1500名伪军唿哨一声,骑着马,向守军营垒猛扑过去。

很快,他们的表情就由兴奋转向惊讶,再转向痛苦。

(711)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8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8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