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没办法,作为地方将领,一旦名声闯出来,家底厚了,大致都有点保本怕折的心理,这是时代使然,并不独宋哲元如此。

但是有一个人,仍然对29军寄予厚望。

这个人就是老蒋。

在第一次“张北事件”发生后没几天,蒋氏夫妇就从北平西行来到了张家口。

蒋介石对来迎接的宋哲元提出,他要去事发现场——张北看一看。

张北离张家口有130里路,已属塞北极僻之地。别说老蒋,宋哲元本人都很少去,所以一再劝阻,但前者意愿强烈,一定要去。

在张北,老蒋一直呆到日落才返回。

朔风野大,苍茫一片。这位军政强人在想些什么呢,没有人知道。

只知道两千多年前,有一位中国的君主且舞且歌,泪流满面: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安得猛士,守吾四方!

宋哲元曾经是猛士,但他现在却离这个称号越来越远了,当然,这并不全是他的责任。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月,在第一次“张北事件”发生仅仅三个月时间后,就又有了察东事件。

本来察哈尔沽源县以东(即察东)并非《塘沽停战协定》中所指的“非武装区”,但这东西实际上没有什么“本来”不“本来”,日本人想要它是,它就是。

伪满的丰宁县与沽源县“交界”,该县民团仗着有日本人撑腰,就时不时地跑过来现现眼。

他们当然不是29军的个,马上被缴了械。

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关东军立即发布文告,说看来是要“扫荡”宋哲元一下了,不“扫”这人不老实啊。

热河日军随后进入沽源,并出动炮队飞机连连向察东进行轰击,导致中方军民伤亡百人之多。

宋哲元又“忍”了一把,他派冯治安第37师参谋长张樾亭(保定第1期)到沽源县一个叫大滩地方去和日本人谈判,谈判的结果是答应关东军要求,除把热河民团的枪还给对方外,同意正式划定察东为“非武装区”,29军不再进入,而由热河民团负责驻守。

这就是历史上的“大滩口约”。

在日本人的计划中,“内蒙工作”与“华北工作”是同步推进的,“大滩口约”只是开了一个口子而已,下面就要一层层往里面剥了。

就在北平的何应钦陷入“河北事件”的困扰中时,张北风波又起。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5日,日本热河特务机关的四个人,坐着汽车从多伦往张家口去,途中经过张北时,卫兵问他们要护照。

这帮人不给,说早在“张北事件”后,你们宋哲元就答应过:只要是日本人,在察省旅行时可以“完全自由”,而且一律不检查身上所携带的物品。

当初宋哲元确实有过这么一说,但只是嘴上这么应付,后来他又强调,这个东西他做不了主,得由中央裁决,就搪塞过去了,所以实际并没有正式定下来。

可这几个日本特务不管,认准了是铁案——我们在察省可以“完全自由”,还查什么护照。

(631)

守军不敢擅自作主,只好先把他们带到军法处去,然后电话请示。

宋哲元摆摆手,还是那句话:放掉吧,下不为例。

你想下不为例,日本人可不干。

被扣下来的四个特务,八小时后就被释放了,比现在传讯调查的时间还短,可是张家口日本领事馆和特务机关却依然抓住不放。

他们找到时任29军副军长的秦德纯,说事情没这么简单,不是光放人的问题。我们的人受了惊吓,有精神损失,这笔帐一定得好好算算。

是谁让卫兵出来查护照的,这个人得“惩办”。

你们29军的军长在哪里,叫他出来,给我们道歉。还有,以后碰到我们日本人来察省“旅游”,不得搜查。

像那个酒井隆一样,他们也扔了一把剑在桌上:“限五日答覆”。

整个过程和“张北事件”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都是胡乱找个借口就上,除了特务少了一半外,就是样子更凶狠,勒索更离谱。连日本人自己也深知其中的玄妙,因此称之为“第二次张北事件”。

“第二次张北事件”发生的同时,正是何应钦被迫接受酒井隆的要求,决定从北平撤出国民党党部和军队的时候。

日机在平津上空盘旋,眼睛一眨不眨地监视着中国军队是否真的在进行撤退。

宋哲元本来是准备用“第一次张北事件”的方法,把球踢到中央去的,他派秦德纯到北平去找何应钦。可是何应钦这时候自身还难保,又有什么办法能帮29军脱困呢。

第二天何应钦就离开了北平。

这时候南京是汪精卫当家,他比宋哲元还怕事,一想日本人的矛头是冲着宋哲元来的,干脆就准备下令,把宋哲元的察哈尔省主席一职给免掉。

29军高层获悉后均大为不满,萧振瀛也是愤懑不平,遂亲赴成都去向老蒋喊冤。

老蒋这时候却另有打算。

通过两次“张北事件”,他发现依靠宋哲元在北方对付日本人,以“镇守四方”似乎已经越来越不现实了。要是这个样子,那还不如把他调到南方来帮我“剿共”呢。

不过后面这个心思,当着萧振瀛的面,他是无论如何不会承认的,因为那样只会把前进后退的路都给堵死。

老蒋首先表现出对撤宋哲元职务“甚为激愤”的态度,说要是把宋英雄都给撤了,“华北如此,形同丧失”。

为了把责任都推给汪精卫,他又举出中央军从北平撤出的例子,说当时他要撤,而我说不要撤,结果还是撤了。

那意思,撤宋的事我是不赞成的,那都是汪精卫一个人的主张。

萧振瀛一听,那太好了,您不赞成就行。现在中央军撤离,华北空虚,29军更不能再出意外,“委座”还是让宋哲元继续主察吧。

老蒋说行,我这就给汪精卫发电报。

有这句话,萧振瀛放心了。

老蒋又让人陪着他去成都附近的武侯祠逛逛,散散心。

武侯祠还没游到一半,老蒋的侍从副官就急急忙忙地跑来了,对萧振瀛说,不好了,“委员长”接到一个电报,正在发火呢,让你快回去。

(632)

萧振瀛情知有变,赶紧三步并做两步地跑回来。

一向矜持有涵养的“委员长”为什么会突然发这么大的火呢?

原因是他接到了一份电报,实际上是情报。发报人是政整会的殷同。

在电报中,殷同汇报说,日本人提出了新的条件,要求撤换宋哲元,否则事情将会扩大。

拿着电报,老蒋转过头来问萧振瀛:怎么办?

没等后者作答,他就摆了一个若有所思的pose,自言自语道:看来这些人是想把黄郛接回去啊(“此辈欲藉以迎黄郛耳”)。

其实在萧振瀛还没到成都的时候,老蒋已经不准备更改让29军离察南下的方案了。所谓给汪精卫发电报、让萧振瀛去逛武侯祠,那都不过是缓兵之计,等到萧振瀛一走,“殷同的电报”不就可以如期而至,应运而生了吗?

在光拿汪精卫一个人塞责已经不够用的情况下,老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他那可怜的“义兄”也拖出来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现在29军的“敌人”不光有汪精卫,还有黄郛,而他老蒋始终是同情和重视29军的“好人”。

看来“黄郛党徒”有可能已经在华北暗中兴风作浪了,你快回去看看吧。

几个圈一转下来,连素以精明著称的萧振瀛也晕了。那我就先回去吧。

上当了。

萧振瀛要到重庆转机,正好下大雾,整整耽误了三天时间。正要登机,看到报纸登新闻了:宋哲元业已免职,29军即日将奉电南下“剿共”。

脑袋嗡地一声,究竟怎么回事呢。

萧振瀛又急又气,知道即使再去成都也已于事无补,只得返回北平。

宋哲元在得知自己免职的消息确凿无疑后,更是气恼异常。跟萧振瀛虽然心知肚明,但还一厢情愿地把责任推在汪黄身上不一样,他一眼就看穿老蒋不是一个“好人”。

堂堂察省主席,汪黄是想撤就能撤得了的吗,他们又不是军人,怎么可能对29军南下发号施令?

宋哲元当天就坐着专列,从张家口回天津。

去天津干什么,准备当寓公!

29军高级将领前来送行,当着众将和记者们的面,宋哲元不顾什么影响不影响,大庭光众之下,就“蒋介石”“蒋介石”地嚷开了,而且说的话极其难听:谁再相信蒋介石抗战,谁就是傻瓜笨蛋。

“抗战”云云,是为了把话说漂亮,整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以后要是再信老蒋这王八蛋,我就是一个标准的笨蛋。

张自忠、冯治安、秦德纯等人当时都在场,一时间都低下头,作声不得。

萧振瀛的日子自然更不好过。他负责跟老蒋联络,现在没把事情给办好,宋哲元的话就越听越不是滋味了。

他赶紧设法补救,一边火速修书老蒋,一边给汪黄发电,说你们也太荒谬了:日本人只不过让宋哲元道个歉,政府却“自觉自愿”地要将他的职务都撸撸掉,这样做连我们自己都要看不起自己了(“措施之荒谬,使世界侧目,国人寒心,今后中国官吏将只知有日本矣”)。

(633)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