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但是随着江西战场越打越激烈,这个法子开始慢慢行不通了。老蒋多精的人,他这回直接把你的兵抽过去,而且限定日期,不去不行。蔡廷锴实在顶不住,只好把区寿年师派过去。自然了,临走时还要千叮咛万嘱咐地交代一番:无法是做做样子就行,你千万别来真的啊。

战场毕竟不是小孩子过家家。“做做样子”的区寿年遇到了彭德怀,后者统率的红三军团战力何等强劲,区寿年马上就吃了败仗,退到后面来了。老蒋这时候多少看出19路军是有点出工不出力的意思,于是大为光火,不断对蔡廷锴施加压力。

老蒋骂骂也就罢了,反正既然不想赔本,就不能指望这老头子会对你有什么好脸色。问题是这时候红三军团继续东征,对19路军控制的闽西地盘构成了直接威胁。蔡廷锴手忙脚乱,几乎把19路军和原来福建的其它杂牌部队全部动员起来,才勉强遏制住红军东进之势。

蔡廷锴想想这样不行,最后得便宜的还是老蒋,便打算和红军联系,双方谋和。

通过一番暗中接触后,19路军终于和红军签订了临时性军事休战和划界协定。蔡廷锴原本想和红军谈判共同抗日反蒋,订立攻守同盟的大计,但当时毛泽东已经靠边站,苏区主政的实际是李德、博古这些对国情不甚了了,只知纸上谈兵的人,他们不相信19路军有此诚意,无形中就把这一极好的设想给放弃掉了。

对蔡廷锴、蒋光鼐来说,这一结果虽不是最好的,但可以接受。一段时间里,尽管江西那边打得热火朝天,福建边境却基本相安无事。

然而好景不长,一个人的出现,使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此人就是陈铭枢。自从与老蒋翻脸后,他到国外转悠了半年,又回来了,并且回来后念念不忘的就是两个字:反蒋,反蒋,还是反蒋。

让政敌出国“散心”,原本是老蒋经常使用的一个招数。但这招其实并不是很灵,对方“散”了半天“步”,往往都是越“散”心里越窝火。钱花完了,回国后照样跟他对着干。

第19路军是陈铭枢一手带出来的,虽然后来不在军中直接任职,但仍有相当的影响力。他回国后即号召19路军进行倒蒋抗日,而且决心很大——

先联合两广。

广东不肯,就拉广西。

广西不上,单干也得干。

蔡廷锴当时就对此表示不赞成。倒不是不想反蒋,而是觉得时机未到,贸然行动的话,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果然,在联络两广后,那两边都觉得风险太大,迟迟不予表态。

看到两广的态度,蔡廷锴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像两广那样形成半独立状态,让老蒋想吃也下不了嘴。

蒋光鼐开始也是接受蔡廷锴意见的。不过他与陈铭枢之间的个人关系更为接近,三言两语,很快就被这位原来的老上级打动了,反过来劝蔡廷锴不应顾虑太多。

(578)

这时候的蒋光鼐尽管名义上已经成为蔡廷锴的下属,但此下属非彼下属,说的话分量是不一样的。加之经过陈铭枢在军中一顿穿梭演说,大部分将领至少在表面上都不再对此提议表示反对。实际上闽变到此已刹不住车,不是蔡廷锴一人能够左右的了。

闽变从提议到正式发动,时间非常仓促。蔡廷锴从军事角度出发,认为即使起事,也应拖上两个月再动。

这个意见是很有些先见之明的。他摸透了老蒋的心思,后者只要手上有一点余力,是绝不会容许两广一直这样半独立下去的。到时这两个地方一与“中央”闹掰,你不拉他们,他们也会反过来拉你。这样,反蒋抗日的把握性更大。

同时,当时的19路军也不具备马上打大仗的准备,基本上要钱没钱,要士气没士气,要武器没武器,蔡廷锴认为这仗很难打赢。

可是陈铭枢的想法就不那么单纯了。因为在这之前,老蒋一再拉拢蔡廷锴,他见后者又一再犹豫,生怕对方动了心,一个不好真的被老蒋顺手拉过去,所以极力主张晚动手不如早动手,甚至说出了如果大家不同意尽快举事的话,就索性把他绑去南京请功这样的话。

此言一出,众人再无退路。蔡廷锴只有选择妥协,然而一出来就私下对身边的人说:19路军,成也陈铭枢,败也陈铭枢,都是他拉出来的部队,就算是败也只能随它去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2日,各方反蒋代表齐聚福州,当天就拉起大旗,成立革命政府,所有国民党员宣布脱党,把年号和党国旗也都改掉了。当然,他们能依赖的军事力量,仍然只有19路军。

陈铭枢决心这么大,是他认为老蒋起码有三难。

一难缺人助。这么多年来,老蒋一会儿搞你,一会儿搞他,变着法地“削藩”,整治自己的政敌,得罪的人数都数不过来。再加上强大的红军,人都不助他,安能再得天助?

二难缺兵丁。老蒋的嫡系部队中央军都在江西进行第五次“围剿”,杂牌又不听他的,估计抽不出兵力来福建。

三难缺力量。退一步说,就算老蒋真能抽出人来和我们对打,那他也打不过19路军。我们19路军是淞沪战场上的抗日英雄,一个师能打对方两个师,加上旁边还有红军帮忙,焉有不胜之理。

听上去,似乎句句在理,无懈可击,但这一切的一切,都还只是理论上的可能,要变成现实,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而在这方面,福建政府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刚刚听到闽变消息的时候,老蒋受到的打击之大确实难以言喻。据说在那几天里,他经常一个人“终日彷徨,莫知所措”,嘴里翻来覆去嘀咕的就两个字:糟了!糟了!

老蒋半生戎马,遇到的大风大浪可谓数不胜数,但能把他弄到这种失常的地步,应该说也是极为罕见的。

他怕的,正是陈铭枢想到的。

(579)

此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进入关键时期,经数月厮杀,红军终未能突破碉堡封锁线,不得不转入阵地防御。老蒋判断,19路军既然已和红军有协定,后者肯定会趁势进行大举反攻。到时候,如果南方的两广,北方的阎冯,旧仇新怨,大家都一窝蜂上来的话,其规模甚至超过当年的中原大战,纵使他老蒋生出三头六臂也难以招架。

不过最让他害怕的场景并没有发生。

没错,两广确实与老蒋不对头,但这种矛盾再深,在他们看来,还算是人民内部的矛盾。陈济棠打政治牌,靠胡汉民,胡汉民是党国元老,他还认为老蒋不是国民党的正宗,是“叛徒”呢。广东的李白也差不多,平时都以“中山信徒”自居。你现在连党国旗都不要了,那让这帮人以后还靠什么混?所以陈济棠不仅不愿意合作,反过来还撒毁了原先同福建的盟约,对边境进行封锁,乃至令蔡廷锴发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感慨。

其他人的情况都差不多。实际上,闽变从初起到结束,都未有一省通电支持,连一向对19路军呵护有加的华侨这次都少有人呼应声援。

红军方面,继忽视蔡廷锴主动要求联合反蒋抗日的要求后,本来还可以迎来打破“围剿”的第二次机会。

当时已经靠边站的毛泽东就提出了最让老蒋发怵的大反攻建议,他主张红军主力应抓住机会,向无堡垒阵地的浙江突进,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并借此对南京政府的核心要地形成威胁。

然而那个负责军事的李德实在有够烂。他在把握战机和运筹帷幄方面,跟我们主席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开始是不动(“江西红军亦无反攻迹象”),后来动了,却是把红军主力从东线调到西线,在无重武器配合的条件下,继续去啃那些个乌龟壳一样的碉堡。

本来已几乎被逼得无路可走的老蒋绝处逢生,意识到形势并没有自己预想的那么严重,遂大松了口气,并下断语:敌人(指福建政府和19路军)孤立无援,闽变不足平矣。

陈铭枢的运气实在很差,他的所有算计由于缺乏事前认真的准备,使“谋定而后动”变成了“先动而后谋”,结果美好的设想跟现实一碰撞,全部倒了过来。

既然你们都不出手,老蒋就得以出手了。他从江西战场上一下子抽出10个师,其中相当一部分为中央军精锐,张治中、卫立煌、蒋鼎文哪个都不是好惹的。最后老蒋为了毕其功于一役,甚至把在淞沪会战中跟19路军并肩打过仗,尚担负着警卫京师之责的两个近卫师都调了过来。

相比之下,19路军反而缺兵少将。他们到福建后,虽然主力已扩充为4个师,加上收编的其它地方杂牌,总兵力达到了7万多,但较为分散,加上广东的陈济棠翻了脸,已无后方之区分,只得四面设防,兵力看上去更为薄弱。

重压之下,其弊病也一一暴露出来。

(580)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3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3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