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从长春会谈开始,三次会谈,黄郛都采取了绝对低调的做法,要求悄悄地谈,尽可能不要走漏一点风声,以免被舆论所牵制。会议过程、结果以及谈判代表采取的措施手段,也都一一详报政府决定。乃至于到最后,我们能见到的都是一个个会谈记录,没有对日方的书面答复,也没有换文。

饶是如此,舆论在探知后仍不肯放过,就觉得这几个人都偷偷摸摸地在做着“卖国勾当”。尤其第三次北平会谈,因为涉及到恢复交通,即通车通邮一节,更被指责为是变相地承认伪满。

伪满现在闹得那么欢腾,都是你们这些人给“卖”的!

黄郛十分无奈。因为他既无实力去“取消伪国(伪满洲国)之存在”,更不可能凭口舌“阻止伪国之进行”。

自然这些指责声中,少不了暗藏的政治角斗,而这就更让人无语了:国家正身处大难之中,犹能如此意气用事乎?

对黄郛这些人的“声讨”,就一直徘徊在两个极端:如果权利失去了,这叫“存心卖国”,如果争取到了点权利,又狐疑万分,认为谈判的人本应是万能的——你们为什么不把东四省全都给要回来呢?!

让人最感无助的,是孤独。由于黄郛身处敏感之境,有时令正忙于对红军进行围剿的老蒋都有意无意地保持和他的距离。这让黄郛很是伤心,感叹“中国政治场中,为公谊而尽指臂之助者,甚为罕有”。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黄郛第一次提出了辞职,向行政院长汪精卫。

真要辞职,汪精卫又不答应了。

什么官位都有人抢,惟独你那位子没人抢。你不担当,谁来担当?

于是回电要他继续顶下去,不管环境多恶劣,“亦所不避”。

黄郛向汪精卫请辞,而不是向他的义弟老蒋请辞,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后者此时已经忙得脚不着地,难以再顾及他了。

除了红军这个心腹之患,老蒋这回又多了个心事:福建事变(简称闽变)爆发了。

闽变的主角是驻守福建的19路军,指挥者是蒋光鼐和蔡廷锴,但实际的幕后策划却另有其人。

进入福建后,蒋光鼐任福建省主席,蔡廷锴除担任19路军总指挥外,另被升为福建绥靖公署主任。后者跟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一样,一手统管福建全省军政,与之相比,蒋光鼐的职务和地位反而降到了次席。

老蒋似乎觉得这样还不过瘾。在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即将开始前,再次加封其为南路军前敌总指挥,如果你知道当时的北路军前敌总指挥是老蒋最看重的陈诚,你就会明白这个职务意味着什么了。

此时的蔡廷锴可谓恩宠集于一身,但他并不快乐。

老蒋扔出的馅饼“只是看上去很美”,其实毒在其中,细细分析,至少藏有两计。

(575)

其一:反间计。

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在19路军向有三位一体之称。其中,陈铭枢抓政治,蒋光鼐管运筹,蔡廷锴主督战。陈铭枢早就与老蒋翻了脸,由老蒋的人变成了坚决而彻底的反蒋派。他的态度变化直接影响到蒋蔡两位小弟,乃至19路军对老蒋的态度。

对后面这一情况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老蒋不可能毫无察觉和提防。不过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19路军是民间口耳相传的“抗日部队”、“民族英雄”,这个荣誉在当年相当于免死金牌,那是轻易打不得的。同时,这支部队又具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在“一二八”会战前,就是第三次“围剿”中少数几个能与红军主力走上两三个回合的国民党军队。从这个角度上说,你想打也不一定就能打得了。

既打不得,又打不了。怎么办呢?

老蒋的办法是捧。

史上杀人的办法很多,刀子能杀人,捧亦能杀人,而且可以杀人于无形,都不带见血的。

“一二八”会战结束后,大家都归功于19路军,风头远远盖过一同参战的第5军。从事后来看,这种舆论导向实有老蒋有意为之的因素在里面。

第5军是老蒋的嫡系中央军,死的人,建的功,都不比19路军少,为什么老蒋要把大半功劳都分给“外人”呢?

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老蒋的思想境界已经高到可以胳膊肘往外拐的地步了。这个就叫捧杀,让你们乐呵乐呵,然后为我所用。包括将蒋蔡封官加爵,授之以福建地方,都是希望给他们打一针兴奋剂,让19路军为其进攻红军卖点力气。

不过这招一上来就没怎么见效。“三位一体”的牢固度超过老蒋的想像。据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老兵回忆,到会战的后期,官兵中就已经响彻着反蒋口号了。驻守福建之后,全军上下对与红军对垒也并不积极。

正是由于看到“普遍的捧”未起到大的作用,老蒋就决定“重点的捧”,这个“重点”,指的就是蔡廷锴。

在十九路军中,虽然蒋光鼐一直是蔡廷锴的上司,老领导,然而论军中威望和指挥作战的能力,蔡要远胜于蒋。“一二八”淞沪会战,也是由蔡廷锴一手指挥的。

国民党军队中最讲资历,如果蒋光鼐这人气量小一点,就会认为这个小蔡是有意想抢表现:功劳是大家的,凭什么出风头的时候,你老挡在我前面,究竟是何居心?

历史上在这个方面倒霉,甚至掉脑壳的事可不老少,最可悲的是有的人临到闭眼都不知道自己栽在了哪个上面。

现在老蒋又让蔡廷锴更进一步,爬到了蒋光鼐头上。那蒋光鼐胸怀再宽广,可能也忍受不下去了。

好说话一点的,采取消极怠工的办法,甚至回家睡大觉,让你这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自个折腾去吧。阴险一点的,那就时时刻刻想着要耍点小动作,使个绊子,找个机会教训教训你了。

老蒋兴致勃勃地观看着这场自己一手导演出来的好戏,他认为蒋蔡二人必然会弄到无法收场的地步,到时候他就可以来收渔翁之利了。

可是他失望了。

(576)

蒋蔡和好如初,并无半点罅隙。特别是蒋光鼐,不是胸怀宽广的问题,那是胸襟大如海,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不仅力劝蔡廷锴就职,转居自己的领导,而且继续和这位老伙伴相濡以沫,荣辱与共,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什么叫铁哥们,那是你这么点小伎俩能拆开的吗?

反间不成,另有一计,曰:借刀杀人。

此时广东的陈济棠被委任为南路军总司令,而蔡廷锴是南路军前敌总指挥,加上掌握福建军政大权,实际地位已与两广平起平坐。按照老蒋的意思,最好福建能够跟两广针尖对麦芒,你们打起来才好哩。到时我来拉个架,说句话什么的,你们全得听我的。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希望蔡廷锴能“知恩图报”,带着19路军给他做“剿共先锋”。

然而老蒋真是太小看蔡廷锴了。人家虽然年轻,却不等于没有心眼。

和两广特别是广东闹矛盾,无异于在自己后方放把火,愚蠢至极。蔡廷锴此前三度去广州,观察陈济棠和胡汉民的态度。发现他们就是想搞半独立,对“中央”既不敢完全扯破脸皮,内心里又不愿服从。至于19路军进入福建,他们也不反对。因为知道蔡廷锴暗地里也是反蒋的,如果老蒋对付广东,福建起码可做一面屏障。一句话,我不打你,你不打我,大家相安无事,则万事大吉矣。

广东的陈胡如此,广西的李白也一样。彼此猜度到对方心思后,三方便在广州偷偷地签了三省联防草约,一个合纵连横,共同提防老蒋的体系就这样形成了。

跟两广搞好关系相对容易,一提到红军头就大了。

19路军不是没有和红军交过手,蔡廷锴深知,红军之战略战术与能征惯战,远在己方之上。如果真的与红军为敌,那是自取灭亡。同时19路军官兵在参加过“一二八”会战后,普遍不肯再进行内战,更不愿与红军作战。可是另一方面,老蒋也不傻,给你们这么多好处,就是指望帮他打红军的。你们“抗旨不遵”,莫非想“造反”不成?那是非灭你不可的。

“剿”红军没前途,不“剿”老蒋又不答应,蔡廷锴便采取了内部巩固实力,外部消极应付的办法。

福建闽西曾是红军驻扎的地方,蔡廷锴和蒋光鼐合计,为什么农民都拥护红军呢,毫无疑问是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得到了农民拥护。于是他们也加以效仿,并且在三民主义“耕者有其田”中找到了理论依据,进行土地重新分配。与红军政策不一样的是,他们只“分田地”,并不“打土豪”。但就算是这样,也得到了福建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欢迎和支持。与此同时,蔡廷锴还在19路军中对以黄埔毕业生为主的亲蒋分子进行了整肃和清理,制止了军中的分化倾向。

在与红军作战方面,蔡廷锴一开始的运气不错。由于此时第五次反“围剿”已经开始,红军主力由闽西转向江西作战,福建只有一些苏区的守备部队,也未再对19路军防区发动大的进攻。这时候蔡廷锴的日子算是比较好过,只要让前线对着红军放几记空枪,大家都唱唱戏,不用来真把式。老蒋问起来,也容易得很。在国民党军队里,对着上面说说慌,吹吹牛,也是常有的事。老蒋又不能亲自到福建来,没法知道真实战况,三下两下就能糊弄过去。

(577)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2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2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