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武藤、冈村等关东军高层接触黄郛派出的特使后,他们就一厢情愿地认为,华北交给这个黄郛和他的政整会是找对了人,用不着再节外生枝。
没错,参谋本部是打过招呼,说外务省有个什么政治协定想一道签,还要派人列席谈判会场,可是我们得问一问,这场仗究竟是谁打赢的?荣誉又应该归给谁?
我们关东军死了这么多人,出了这么大的力,光荣和梦想都是属于我们的。停战谈判,那是多神圣的事啊,怎么能让就靠张嘴吃饭的所谓“外务省官员”来搅和呢?门都没有!
当中山和永津等人气喘吁吁地赶到谈判现场时,停战协定早已签完了。毫无疑问,中山自然是要跌足长叹的: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冈村一分钟前还神气十足,颇为自己刚刚表现出来的“酷劲”而得意,一分钟后,等他翻完中山带来的那个提案,一样懊悔得不得了,觉得失去了一个狠斩中国一刀的大好机会。可是表面上他还不能说出来,只好安慰中山:别伤心,以后还有机会。
然而伤心总是难免的。事实上,中山带来的“外务省提案”,部分内容与两年后日本“华北分离运动”达到的效果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中方当时签定了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协定,不仅等于从文字上默认了伪满,整个华北也就都交给了日本人,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当然,中国也可以做出别的选择,但在军事协定和政治协定绑在一起的情况下,拒签政治协定,就等于拒签了军事协定,如此,又走到关东军继续进兵,包括平津在内的华北一体沦丧的老路上去了。
可以说,黄郛是在近乎绝望的情况下,把日本对华北的侵入整整推迟了两年,相应也使中国得到了两年的喘息备战时间:停战协定签定仅一个月后,南京政府的秘密备战就迅速启动,直至全面抗战爆发。
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这个人始终殚精竭虑,身负重压而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天不亮就出去四处奔走,晚上12点还不能休息,以致“日见其瘦,与下山时判若两人矣”。
如此不要命的折腾,换来的却是协定签定后铺天盖地的斥骂和非议。
有人认为报上刊载的《塘沽停战协定》条款并非全文,怀疑另有附件或幕后约定:日本人怎么会那么好说话呢,眼看仗都打赢了,结果说退兵就退兵,肯定是黄郛这些“卖国贼”跟他们私下有过什么勾结,背地里不知又出卖了多少国家利益。
这算好的。还有人说,你们签这个协定什么意思,我们的东北四省还想不想要了,为什么不在上面加上一条,让日本人把抢我们的地方全还回来呢。以长城为界,不就等于承认那是伪满的“国界”了吗?
对黄郛来说,这些尽为意料中事。
其实他本来只是一个局外人,如果他愿意,还可以一直做这样的局外人。
(551)
他原本跟打仗扯不上边,长城抗战打响时他尚在莫干山上,所谓“山居六载不问世事”,等到仗都快打输了,他才临时救急,能做的也只是“凭三寸口,以理智论述利害”,之所以“舍一己之清闲,尽个人之绵力”,是希望能签一个稍稍对中国人有利的城下之盟。
有言论称黄郛是奔着高官厚禄、荣华富贵才北上的。他只能报之以一笑,坦承自己“上无父母,下无子嗣”,除国家观念外,绝无半点政治欲望或升官发财的念头。
置身于种种非议之中,沈亦云也不无怨尤地说,以言政策(外交政策),这本该是政府,或者说是外交部的事,以言责任,那得算在北平军分会头上——军人打仗打输了才谈得上责任二字,而她的丈夫,只不过是与政府互为“表里”,一唱一和,以分担国家责任罢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6月17日,北平政整会正式成立,黄郛就职。由于新闻记者均不得进入会场,因此消息未见诸任何报端。
搞得这么神秘,是因为当天政整会在商定一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冯玉祥刚刚提出的几条意见。
中原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可称得上是“道同命不同”,一起反蒋又一起落败,但老阎有得混,老冯却没得混了。
原因是老阎预先就做了保本的打算,山西这个地盘基本上是保住了。虽然傅作义、商震等军队强人都借机谋求自立,但党政军的一套班子总体上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且仍然唯他阎锡山一人马首是瞻。
老冯呢,陕西老家没了,就是等到他重新当上“中央委员”后,也依旧没有能恢复往昔的荣光。
怪也怪老冯以前做家长时,实在太过严厉。老西北军被打散后,原先的很多弟子都躲着他,自立门户的自立门户,跑单帮的跑单帮,没人再愿意跟着他干了。
不过我们曾经说过,对于中国军人来说,抗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这个机遇,冯玉祥也看到了。
老冯是从老北洋时代过来的,同段祺瑞、吴佩孚等人一样,你可以指摘他身上任何一个缺点,但惟独精忠报国这一条不能不信服。
一个从小听着岳飞全传过来的人,民族道义那是一定要讲的,鬼子也是一定要打的,在这方面,冯玉祥和他的那帮29军弟子一样,容不得半点含糊。
早在孙科主政南京时,为了给自己的政府加重砝码,广邀革命元老进京议事。在他的盛邀之下,老冯便从泰山来到了京城。“一二八”淞沪会战打响后,老冯热血沸腾,当即在军委会上提了一个议案,要求“派兵收复东北失地”。这一议案当然是好,孙科大笔一挥,予以通过。可惜此类议案提的人太多了,通过的也太多了,但从未有过一点实际操作的可能性。
等到孙科下台,蒋汪执政,老冯只要一看到老蒋这个昔日的政敌在上面指手划脚就来气,遂称病离京——对于失去兵权的人来说,生病是用不着装的,只要打声招呼就行了,没人拦你。
谁知回到泰山后,原先的“读书环境”却没了。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