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黄郛最不能原谅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谈判议和这件事非常敏感,只要老蒋缩一缩脑袋,他就可能要像济南一案那样当替罪羊了,最后不仅事情办不好,还要饱受指摘。眼前的事实就明摆着,今后的人们只要看一下这些电文,就会认为,你老蒋是好人,我黄郛是坏人(“使后世之单阅电文者,疑爱国者为弟,误国者为兄也”)。

因此,他这次终于忍不住了,当即提出,如果老蒋还要让他在华北支撑危局,一定要真实地遵守当初兄弟结义时“甘苦来时要共尝”的约定,不能把什么苦都推给别人,让他人来替自己顶缸。

情急之下,他还直接揭了老蒋“最高无上之决心”的底:那个决心还是日军侵入热河时,你在南昌动身北上时下的,如果你的“最高决心”这么管用,战局还会弄到今天这个样子吗?

黄郛这是真急了,的确有些“神经剌乱,急不择言”。对方好歹是领袖,即使是兄弟,也不能把人家扒得这么精光嘛。

说老蒋有做秀的嫌疑,这是难免的,站在他那个位置,也可能是必要的,但这里面确实还有一些他的真实想法。

在他看来,日军眼下已经胜券在握,兵临城下,他们会选择主动和我们停战吗?

绝不可能!

与汪精卫相比,老蒋很早就谙熟这样一个道理,即“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因此,不管黄郛怎么给他分析,他都坚持不相信“倭寇有休战诚意”。

他认为,所谓停战,不过是一传说!那是吓吓我们的,让我们自动撤退,然后日本人就可以不花一点本钱,唾手而得北平。

小伎俩而已嘛,以为我看不出来?

说起来,这也怪不得老蒋。天皇、政府与关东军并不是一码事,这个秘密连当时中国一流的外交家都不是很清楚,更惶论蒋汪了,这与国联外交失败前,中国外交政策侧重于对英美,而不是对日有一定关系。

那么如果我们重视研究日本,就能了解吗?也不尽然。

说到底,这世上很多东西,大低都属于潜规则的内容,如果你只会从书本到书本,从表面到表面,是永远无法领悟的。

此中关节,黄郛却早已看透,而且他还认为日本内部的这种矛盾,正是中方可利用之处。

他现在需要的只是时间,所谓生死时速,盖不为过。

见黄郛把兄弟誓言都拿了出来,老蒋受到了很大震撼,遂连日在庐山举行最高国防会议,探讨对策,同时向黄郛叹苦经,表示“甘苦共尝”的约定不敢忘记,自己如此慎重,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因为日本人“生性最狡”,怕上他们的当,而我们自己内部又“复杂万端”,不能不做到“统筹兼顾”。

关键时候,一个人的到来,把大家都解放了出来。

(548)

此人就是黄绍竑。

对于未经允许先斩后奏,可能得不到中央真正“谅解”的情况,华北主事的三个人都想到了,早在黄郛为正式谈判做着积极准备的时候,黄绍竑就已先期出发,搭车到庐山去进行专门汇报。

黄绍竑也知道此行责任之重,因此一路上不敢稍有停留。

5月25日下午4点,黄绍竑离开北平。

下午6点,到天津。见到河北省主席于学忠,胡乱吃了一口晚饭,由于学忠安排,换专车南下。

午夜,到达济南。事先约好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只谈了二十分钟话后,韩复榘马上明白此行不同寻常,下达命令,不仅要专车,而且要专线,即专门辟出一条铁路线,让这条线路上的所有其它车辆一律停下,给黄绍竑的专车让路。

5月26日下午2点,到达南京浦口。从出发开始算,一共经历了22个小时。

那时候可没有什么动车组或者磁悬浮,能够跑这么快,已经是创纪录了。

南京到南昌,要坐飞机,不过不巧的很,没有班次了。这真是急死人的事,可也没办法。

第二天坐的是军用飞机,下午3点到达江西庐山的牯岭,一众文武官员早就虚席以待!

真人跟电报到底不一样,等黄绍竑当场把前方的实际情形一说,连先前声音嚷得最高的人也不言语了。

满朝文官终于认识到,如果不签停战协定,将面临三个恶果——

你要守,凭现有力量和国防设施,不光北平城守不住,华北甚至更多地方的丢失也只是一眨眼的事(“其结果平、津亦难保守,更难保其不沿黄河、长江流域以侵略中原”);

你不谈,自有人谈,假以时日,日本在华北再树一个傀儡政权出来并非难事(“彼时日人必助叛逆,组织又一傀儡政府”);

你放弃,自己倒霉,有人说日本人占领平津后,由于一片混乱会束手无策,事实上我们更加没有办法,时局将会更加艰难(“平、津有失,粮糈无着,后果堪忧”,“足制我死命”)。

看到听报告的人几乎都被说服了,老蒋也暗自松了口气,当着众人的面,就给下了定语:你们(黄郛、何应钦、黄绍竑)处理得对。

但是,老蒋自己,其实还是心有不甘。

他又给何应钦发了一个电报,要他从军事角度出发,确证一下北平究竟能不能守住。

后者明确答复:守不住!

同时,他也要求老蒋像当年“一二八”会战时一样,在战局不利时,尽快下定停战交涉的决心,以免遭受更大损失(“与淞沪停战,同一万不得已之办法”)。

听到黄绍竑和何应钦都说得这么斩钉截铁,老蒋明白黄郛绝不是在虚张声势,说的全是真话。

随后老蒋就给黄郛发来急电,告知“众意均已谅解”,只要“文字斟酌,打磨干净”,你们就去签吧。

这一天是5月30日,关东军规定的事限早已超过,再也不能拖下去了。

到达庐山的黄绍竑自言,他一汇报完情况,得到老蒋的首肯,就觉得放下了千斤重担。

这副担子,留在北平的黄郛却挑越越重。因为同一时间,日本外务省和北平公使馆也在加班加点。很多日本人都是天生的工作狂,在这方面,他们是一点不比我们差的。

可是,内田递给参谋本部的“外务省提案”并没有得到最快的响应。

(549)

参谋本部的衙门固然很大,不过关东军的架势一向也不小,现在又打了胜仗,能不看他们脸色再行事吗?你外务省搞一个什么提案,马上就要让我把这东西布置下去,武藤也要肯干啊。

不过这次他们好歹还是给了外务省面子,向北平公使馆的中山书记官发出邀请,准许他列席停战谈判会场。

黄郛在探听到这一消息后,知道不是个好兆头,赶紧再派人到北平公使馆,把对关东军说的那一套又反复说了多遍,希望对方能放弃提出政治协定,但中山已经打定主意要狠捞一票了,根本不予理踩。

正式的停战谈判马上就要开始,而黄郛已经用尽了他能想出的所有办法,结果怎样,只有听天由命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5月31日,中日双方在塘沽举行正式的停战谈判。

中方首席代表为参谋部厅长熊斌中将,日方首席代表为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少将。

双方的姿态当然是不一样的,从谈判代表的军阶就可以看出来,本身就不对等,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谁让你打了败仗呢。

冈村一副战胜者的腔调,那是完全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的。他当时可能完全预想不到,十二年后,他也会作为一个屈辱的战败者,垂首弯腰在投降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冈村准备了一个停战协定草案,并且说明这是关东军的最后方案,一个字都不能更改。

熊斌愣了一下,也拿出一份中方拟定的停战协定草案,可是冈村连看也不看,就扔在了一边。

要签,这签我们这一份。

现在是上午9点,再给你们3个小时考虑时间,到11点以前必须作出答复。

怎样答复,非常简单,yes或者no。

停战协定跟永津当初代表关东军提出来的条件差不多,即中国军队必须撒到停战线以南以西,随后关东军自动撤到长城一线,原被其占领的河北十九县由中国方面重新接收,但不能驻军,只能以保安队丨警丨察来维持治安。

这实际上就是关东军通过“弹性用兵”的方式,在长城以南设置了一个100公里缓冲带。

熊斌不断地与其他代表商榷,一共五个条款,几个人睁大着眼睛,一遍遍地“咬”过去,确保不会出现承认伪满和割让东北热河这样的绝对禁忌。

还好,没有发现可以被对方抓住把柄的地方。

他们也想跟日方讨价还价,可战败者哪有还价的资格和权利。冈村愣是板着个臭脸,别说一步,半步都不让。

熬到10点50分,离最后时限只有10分钟,熊斌看到已无任何转旋余地,不得不颤抖着手,在日方提案上落笔,签字。

日后一直被口诛笔伐的《塘沽停战协定》至此尘埃落定。

但是最让大家担心的政治协定却一直没有露面。

老天保佑,在这个令人心悸的时刻,黄郛的出手终于收到了奇效——关东军根本就没让代表外务省的中山到场。

(550)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1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1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