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所有的进攻都围绕这一点:4个步兵大队,2个大队用于进攻,1个中队用于配合——佯攻右翼刘戡师驻守的潮河岸阵地。其它部队均作为预备队。

川原能够一针见血,看出进攻的要害所在,他的对手却对此不甚了了。

八道楼子的重要性,杜聿明在时就很清楚(毕竟有名将之资啊),所以在郑洞国跟他交接时,就再三要他转告师长黄杰,言明此地极为关键,必须派重兵把守。

黄杰起初倒也不敢不信,还亲自上来转了几圈,不过他得出的结论却正好相反:八道楼子的确险要,不过正因为如此,所以不需要派多少人,一个连足矣!

理由是日本兵根本爬不上去。

不得不佩服这位黄师长的观察力还是蛮强的,他看到日军都穿着大皮靴,背着较为笨重的装备,据此便认为对方爬山一定不行,至少会爬得很慢,而没等他们爬到半山腰,没准我们的部队就已经闻讯增援过来了。

这种想法也不能说它完全错。问题是鞋是死的,人是活的。日本人这一路过来也没少爬山,你怎么知道他们爬起来就一定会差。

都不知道指挥官当时是怎么考虑问题的,难道脑子就不会转弯?

没错,这个黄杰的确是属于脑子不太会转弯的。

后来国民党在大陆失败,树倒猢狲散,别人见势不好,都投的投,降的降,只有黄杰硬是带着几万残兵跑到越南,然后在那里苦熬3年,一直等到返台,因此被称为“海上苏武”,很受蒋家父子的重用,成为老蒋在台湾的第一号看门人。

当然了,要不是这样“患难见真情”,论他的天资和能力,在老蒋的黄埔生中无论如何是排不到前列的。

有人可能要问,就算你不重视,一个旅的人马,也不至于只在这里放区区一个连吧?

这就涉及到攻防的区别了。

一般来说,进攻的一方更容易集中优势兵力,实现一点突破,而防守的一方却往往不能做到集中,它只能分散,处处设防,否则漏了哪怕任何一点,防线都可能会面临崩溃。

黄杰并不是只要守一个八道楼子,中央那一大片阵地也是他的活,所以得平均分配。同时,黄杰的意思,也不是要这个连来独自承担防务,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把他们作为警戒连:你们守好碉楼,看到日军过来就赶紧知会一声,周围部队马上便能赶来协防。

不是说日军爬上来很慢吗,来得及。

可是他的这个希望还是落空了,因为驻守八道楼子的那个连也很不称职。

这时候郑洞国旅在后面轮休,前面值守的是罗奇旅。该连的番号听上去很顺耳,为罗奇旅11团1营1连,可是做的事却挺不上路,大敌当前,竟然还在碉楼里偷偷地搓麻将。更有甚者,嘴谗了,喊个小贩上来买点花生烟酒什么的也是常事,而正是后者给他们带来了灭顶之灾。

(485)

让我们再回到4月21日的早上。

5点半,川原旅团2个炮兵大队集中全部火炮,全力轰击八道楼子。

这一轮炮击共持续了足足4个小时。

从3月12日郑洞国接防南天门起,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徐庭瑶苦心经营的主要就是阵地工事,但炮击还是对八道楼子碉楼前的工事造成了致命打击(“工事全毁”)。

从技术角度解释,八道楼子是一座石山,在部队缺乏特种器材的情况下,要构筑一个足够坚固的工事确实很难,前面的古北口、喜峰口莫不如此,而对于日军炮兵来讲,高地工事目标突出(“光山秃岭”),在他们蓄势而发的情况下,轰击起来就要相对容易得多。

如果找主观原因,黄杰当然还是难辞其咎。他大概认为这里山势险峻,又有碉楼,工事修筑上难免马虎一点,表面看看很好,很像样子,真打起来就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不过,正如他所料,前面的工事虽然遭到了破坏,几座碉楼却都没有问题,而黄杰有信心的,就是碉楼。

9点半,日军步兵正式发起进攻。

一个大队(第3大队)攻正面,另外一个大队(第2大队)则从西北绕行,攻击八道楼子的西侧——日军进攻时总是这样,不耍点心眼都不显得他能。

出乎中国军队的意料,日本人登起山来还挺快的,原因是他们把大皮靴换掉了,一律穿布鞋!

就这么一回,碉楼前立刻险象环生,现在是人家一个团打我们一个连了。

好在一个多月的苦心经营并非毫无成效。

在冲锋中,日军第9中队(齐藤中队)一马当先,格外亢奋,中队长齐藤大尉更是一副勇不可当的架势。

大概是冲得太猛了,他脚下一滑,就带头踩到了一个松松软软的东西。

心里一紧:中招了。

在电影《集结号》中,炮兵连长赵二斗也遭遇到了相同的困境,不过他有一个谷子地帮忙,而且导演也助力不少,所以能确保无虞。齐藤君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没人能帮他,自己也不敢踩着脚下这物什一动不动,毕竟对面中国兵的子丨弹丨也不是吃素的。

脚稍微动了一下,轰的一声——身子变成两截很正常,若是只卸下条腿,改天一定得拄根拐杖去祖坟前烧把高香。

这天齐藤中队都该集体排着队去摸彩票的,因为手气真是不错,冲着冲着就都冲到黄杰师预设的雷区里去了。

恰在此时,1营一个副营长带着一个连过来增援,而碉楼附近的山炮也开了火。

脚下要防着雷,顶上要防着炮,伤亡点人还是小事,士气受到影响却是大事。

见前面的进攻节奏忽然缓了下来,负责军事指挥的第3大队大队长相田少佐急了,大叫一声亲自冲出战壕,发起新一轮攻势。

让守军猝不及防的是,侧面也受到了日军攻击。

川原旅团第2大队“绕攻”过来了。

(486)

日本人要想在这里玩捉迷藏,自然是有当地汉奸帮他们带路的,而汉奸表现得熟门熟路——不打仗时小贩都能上来做生意,探个路什么的有甚稀奇。

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伤亡很大,副营长和那位连长当场就受了重伤。

11团团长邓士富(黄埔2期)闻讯,赶紧调兵遣将,命令附近的2营增援上去。

2营营长聂新(黄埔潮州分校1期,该分校仅办过2期)一到八道楼子,第一时间就带着一个连冲上了碉楼阵地。

没多久,聂营长就当场阵亡了。

11点半,在经历3个小时的激战后,相田终于拿下了首座碉楼。

有了第一个,接下来的自然要容易一些了。

到中午时分,八道楼子居前的3座碉楼都已落入日军手中。

但别人的东西也不是这么好拿的,在角逐中,连相田自己都受了枪伤,而且这时候11团又有援兵杀到。

分校的倒下了,总校的接着上。

代替聂新的是11团副团长吴超征(黃埔3期),带着1个连冲到八道楼子阵地前沿,把日军挡在了第4座碉楼前。

就像录相片忽然被揿了一下暂停键,战场上出现了静默,然而时间非常短暂。

相田充分利用了夺取的几座碉楼,把十几挺重机枪架在楼上,压着中央高地就打,使得在此处防守的中方部队抬不起头。

黄杰得知碉楼连失4座,吃惊不小,这才后悔没有听杜聿明的话,在八道楼子多部署一些部队。

他赶紧打电话给徐庭瑶报告情况。

徐庭瑶千防万防,没防到八道楼子这么快就会丢失,急得跌足大叫,当即给黄杰下了一道死命令:怎么丢掉的,你再怎么给我夺回来。

隔着电话,黄杰也能感受到上级的冲天怒气。

真没想到日本鬼子换了鞋也挺能爬山,真没想到那个“警戒连”会这么不济事,此时的黄杰后悔莫及,指挥所也不敢呆了,赶紧带着人到一线,督促罗奇旅进行反攻。

可是阵地总是丢掉容易夺回难。罗奇(黄埔1期)亲自指挥11团对八道楼子的日军进行反攻,但怎么冲也冲不过去。

换人。黄杰想到了郑洞国。

郑洞国临危受命,黄杰把这块硬骨头交给他来啃,限黄昏前拿下失守阵地。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两个旅的两个团:罗奇旅11团(邓士富团)和郑洞国旅8团(何大熙团)。

为什么不多派一些人马呢?

不少了。黄杰师是两旅四团制,2个团就相当于1个旅了。与此同时,黄杰还得拨出相当数量的人马来守中央阵地,并留有一定的预备队。别忘了,川原仍有2个大队的预备队,随时可以从正面发起攻击。

而川原本人,也的确把进攻战的决窍领会到家了。他本人把旅团指挥所设在刘戡师对面,进攻部队也咋咋唬唬,使得刘戡始终不敢轻动,或者派兵增援黄杰,而实际上他在这方面使用的兵力很少,仅仅只有一个中队,但就这一个中队,不仅牵制了刘戡,甚至影响到了徐庭瑶的决策,使得他一度也以为日军进攻侧重点在刘戡这边,乃至于把手中大部分炮兵和预备队都调到这一侧来加强防守。

中日作战,一般而言中方数量都要远超日方。但这只是从总体上而言,在局部却往往会形成另外一种局面,那就是日方反而要超过中方。毫无疑问,这属于双方战术使用上的差距,而且差距还不小。

(487)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9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19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