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按照那个丢脸丢到家的“热河经验”,在服部旅团主力未到达之前,一马当先的不是先遣队,就是小股骑兵。

其实高惊中队人并不多,东北军可有2个师呢,还有大炮,如果认真一点的话,居高临下,决不至于被这点骑兵赶得到处跑——人家戴安澜团对付整整一个骑兵联队,不也守住了?

中日两支骑兵部队都是远道而来,气喘吁吁,但却不约而同地在第一时间围绕老婆山展开了争夺战。

现在形势却是完全倒过来了。日军变成了从上往下守,29军变成了从下往上攻,偏偏这里的高地还有个特点,北面平缓,南面陡峭,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南面上来部队的攻击难度。

那就把特殊武器亮出来,肉搏。

这个特殊武器,我不想卖关子,因为地球人都知道29军是靠什么出名的——大刀。

前面晋绥军在冷口用大刀砍了米山支队,不过他们那也就叫做会耍而已,真正靠这个吃饭的,是西北军。

对西北军来说,大范围使用大刀,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举。因为这支部队从建军开始,就时时面临着军备匮乏这一难题。

大家反正苦惯了,饭少吃一点,吃差一点,还能忍受,无非是裤腰带束束紧,三顿变两顿,馒头变窝头。但军备差是很难忍的。

你没子丨弹丨,今天不打靶,明天不打靶,后天上战场的时候,可能连枪的准星在哪里都找不着了。就算是想拼剌刀,那枪剌也没地儿找去——西北军的步枪不仅既老又少,好多还不配刺刀,这东东看似不起眼,工艺却很精密,很多小兵工厂能造土枪土炮,却愣是造不出合格的剌刀来(相对而言,手榴弹这样的铁疙瘩就比较好生产,下线的时候就跟下蛋一样)。

事实上,只要有钱,这些都可以迎刃而解。可西北军一直都穷得要穿开档裤,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如何能拿钱出来买武器呢。

一方面,是没钱买军火或好一点的军火,另一方面,在民国历史上,西北军善战却又是有名的,除了中央军,有几支人马,敢轻易跟这帮兄弟当面锣,对面鼓地打一场?

他们靠什么能赢?很多时候,靠的就是大刀。

说起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个冷兵器的优点真是太多了。

取材方便:有铁就行,用NN把菜刀的料就可集成一把大刀。

制造简单:一个乡下铁匠就能完成,连普通机床都不要。

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省钱,不仅前期投入少,后期也几乎不需要增加任何投资,拿过来就能使。

练打靶还要费子丨弹丨呢,耍刀的成本无非就是出身大汗。

这东西,不光是被西北军看上了,晋绥军也用,再说开去,那时候只要缺枪少弹的穷部队,没有不打冷兵器主意的。毕竟,你在没枪的情况下,有口刀在手上,总比赤手空拳强吧。

我们想探究的只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用过刀,可提起大刀,第一块牌子还得数西北军呢?

(434)

身高体壮是个基本条件。

这位兄弟可能要抱有怀疑:你不是说他们穷得连粥都喝不上吗,如何还能做到身高体壮?

我告诉你,人家这身高体壮不是后天吃出来的,是先天成就的,也就是说,招兵买马的时候,挑的就是这帮人。

别的不用看,瞧一眼老冯本人就知道了——一米九的个头(也有说是一米八,不过就这在民国年间也得仰天而视了),魁悟得跟头牛一样,往那里一站,犹如擎天一柱。你说这老冯也不是出身于什么顿顿喝牛奶的大地主大资本家家庭,只能说是天降斯人了。

主帅是个大块头,底下的兵也得多少相配不是。所以,西北军官兵一般都是高大威猛的西北汉子。至少,在我看过的历史老照片里,凡西北军的,一出场基本都是魁悟猛男。

有高度,有体力,抡大刀自然就占便宜。

然而事情还没有这么简单,如果你没有武功底子,不熟稔刀法,再怎么卖力地挥来舞去,大刀的威力也不得不大打折扣。

在《大刀》那部片子里面,主人公来自武林世家,所以大刀舞得有模有样。

不过这是特例,跟《我的兄弟叫顺溜》中一入伍就是神枪手的“顺溜”一样,拿着做做典型可以,放之四海就不准了。

人家会武术的能有如许成就,都不是一日之功,所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也。

在周星驰版的《鹿鼎记》里,韦小宝要向他的师父陈近南学功夫以防身,后者给了他一本书——只是目录,这位师父告诉他,等你把目录上的所有武学秘籍都看完,差不多就能在江湖上露个小脸了。

韦小宝立刻打了退堂鼓。

这就是做梦与现实的区别。前者只要拿到一本秘籍就可以笑傲江湖,后者穷数年之功,仍可能不得门庭而入。

岂止武术,任何技艺莫不如此。

当兵打仗舞大刀,就是马上要派用场的,谁能等这么久。

那怎么办呢?

有办法。

我们退一步想想,你用大刀干什么?不是要当武术家,也不是要做明星当演员,那是拿来砍人的。

不需要铺垫,不需要花俏,不需要眼花缭乱的一招又一招,因为我们这里没有拿着笔打分的评委,决定胜负的唯一标准,就是你能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把对方砍倒。

经过无数次实践,西北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刀法。

此即“破峰八刀”(又称无极刀法),也就是从传统刀法中提炼出来的8个要诀,拿他们来对付剌刀,够了。

这8个要诀我都看到过,可如我等笨人既看不懂,也记不住。能不能再简单一点。

当然可以。

一套缩成了一招,如果写在密籍上,半页纸都不要。

名字很俗,叫做“缠头裹脑”。

包括两个动作,就是先磕一磕(挡开剌刀),再抡一抡(一圈够了,多了没用)。

简单吧。

然而实用。

不会武术不要紧,脑子转得不快也不要紧,咱就记得把这个动作弄到熟就行了,到时候条件反射,只要记得使上力,就能派用场。

宋哲元所要做的,就是把大刀这个西北军的看家活发挥到极至。

(435)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7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17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