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俗话说干柴烈火,但你要看过或亲身实践过“放野火”,就会明白,其实干草烧起来的那才真叫烈火呢。

为什么想到放火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对中国人来说耳熟能详的两本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某种意义上,这是两本民间兵书。

这两本册子告诉我们,打仗不光是用人的力量,还可以充分借用自然的威力。典型的就是两种,火和水。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相关战例不胜枚举。

所以一般情况下,别说军队,就连一般中国老百姓,最容易想到的两大绝招,也不外乎是火攻和水淹。

(339)

设身处地地为李延禄想想,他采用火攻,也有一些被迫的意味在里面。

手榴弹差不多用光了,补充团疲惫不堪——甩手榴弹其实是最累人的活,不相信的话你去甩几个小时试试,看自己的胳膊还能不能抬得起来。

李延禄只好把补充团撤下去休整。

能用的还有一个补充团后备队。这些哥们虽然有体力,但论打仗还不如补充团呢(不然怎么叫后备,那就是替补啊),而且就算他们能打,也没有多余手榴弹可用了。

至于对射,还是免了吧。陈文起那样猎户出身的毕竟没几个,大部分人连枪都端不稳,怎么跟日本职业军人玩射击——虽说上田支队属于铁路守备队性质,但人家在“九一八”时还不是照样把东北正规军都赶得满场飞逃。

只能让他们做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活。

划火柴会吗?

会。

那就行。

参与松乙沟伏击的后备队队员,除装备从西墙缝一战中缴来的三八式(2000支呢,一人发一支还多余)外,每人都拿了一盒火柴。

世上的事就是这么凑巧,李延禄带着后备队这次在松乙沟也足足等了两天,才把上田支队盼来了。

路口上有预选准备的树木,一路上枯草遍地,而上田竟然丝毫不察。

那烤你一下就没商量了。

上田支队这次没有淋到“榴弹雨”,这让他们的心情大为放松,但是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四周围“莫名其妙”地燃起大火,而且越烧越旺,奔着脚下就来了,这让日军官兵大惊失色——他们也许还没意识到这是人为放的火。

大火完全把日军包围住了。

有的兄弟说,他们不会跑?

那你是没看过兴安岭大火的纪录片,一个火一个水,你要真惹了它俩,借你两腿都跑不脱。

还有更惨的。火往鬼子身上蹿的时候可不找地方,衣领里去,放子丨弹丨和手榴弹的兜也想钻进去瞧个新鲜,结果惺惺相惜,一引燃后马上发生爆炸,眼看着人就飞上了天,那场面简直跟电影院里的灾难片差不了多少。

是役日军又折一百多人,而补充后备队无伤亡纪录。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空手套白狼?

诸葛亮他人家要是在这里,其得意之作“火烧博望”恐怕也不过如此吧,何况那极可能只是出自小说家的杜撰。

这人真是越打越顺手,越打越神奇,连三国孔明都快赶不上了。有句老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延禄比巧妇还巧妇,划根火柴,放个底料,就给大家端上来一只大活锅,味道还不错。兄弟真是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松乙沟“意外”遭到火攻后,上田虽说还没把到把脑袋完全撞残的地步,但起码已经头破血流。连着被对手伏击两次,死伤一半不止,而这一切仅仅是在往宁安的路上发生的事,到现在救国军的老巢在哪里都不知道呢,你说他怎么能不欲哭无泪。

不过都这个样子了,哭你也得继续干下去啊,东京和关东军司令部可都不相信眼泪,只相信捷报。

没法子,上田不得不发扬有进无退、有去无回的精神,继续摸着石头过河。

不从镜泊湖走了,什么阎王鼻子,松乙沟什么的,我连碰也不想再碰一碰。

嗨嗨,兄弟,告诉你,阎王鼻子其实是很安全的呵,你从那里走,保险没事的。

忽悠谁呢,嫌我还不够惨是不是。拒不上当。

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还真让上田又找到一条道:东京城。

(340)

这东北的地名真的蛮有意思,一看到这个,我就忍不住想起了五鼠闹东京那个典故。

上田自然也心有余悸,害怕在这条道上又碰到什么蛇啊,虫啊什么的,所以两条小腿跑得飞快,一阵风就冲了过去。

过去了以后摸一摸胸口,小心肝还扑通扑通地在乱跳哩。

没事的,上田君,至于把你吓成这样吗,我可以给你打包票,从此处到宁安,一点事都不会有。

真的?

真的。

这句话其实我是想这样表达的:从东京城到宁安,是不会有事的,从宁安出去,是肯定有事的。

对小鬼子,我们能把实话讲全了吗?

果然,直到通过宁安,一点事都没发生。当然,上田也没进宁安城,更没去找那个救国军总部。人家现在已经是惊弓之鸟了,宁安城边过了一下,这就算是已经“讨伐”过了,接下来他要赶紧跑路。

往哪跑?哈尔滨啊。那里多安全啊,回去后说不定还得找个心理医生给看看呢,已经有创伤了。

可是我已经说过了,从宁安出去,是肯定有事的。

上田啊,你就认栽吧,因为你真的跳不出李延禄的手掌心。

李延禄连他会从哪条道上走都已经提前估算好了。

日军坐车坐惯了,能坐车他绝不肯撒丫子跑。倒也不全是怕吃苦,试问一个归心似箭的人,如果有现成的动车组,他还会去乘普通列车吗?

宁安往北的海林有直达哈尔滨的列车。

李延禄考虑下手的地方就在宁安至海林的路途中间。

这里有个地方叫关家小铺,距宁安30里,距海林20里,为必经之处。

到这里,我认为李兄肯定对一样东西已经上了瘾,想戒都戒不掉了,那就是伏击。你别看一个小小的伏击,能玩的花样太多了,怎么舍得随便放弃。

但接下来,李延禄碰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新的伏击地点既难以做到西墙缝那样天造地设(你可以打得到别人,别人打不着你),也不可能像松乙沟那么让人爽(想要多少枯叶就有多少枯叶),毕竟这不是拍电影,可以让你随便取景选场地。

取巧比较难了,得花点本钱。不过李延禄手上的本钱并不多,补充团和后备队全是新兵,真的跟训练有素的日本兵枪对枪,刀对刀,等于白给,而救国军主力部队(包括老3营)此时已转移至林口,一时也来不及赶过来设伏。

也就是说,厨房里已经没什么料了,但菜还得一盘盘上,怎么办?

好说,借米下锅。

李延禄找了一个朋友帮忙,这个人叫张治邦。

张治邦是东北军第21旅下面一个团的团长。21旅驻扎于绥芬河,照理宁安一带应该是他们防守的地界,但旅长赵芷香和其他两个团长都在观望,不愿意跟日本人交火,只有张治邦一个人抗日最积极,而且他也素以治军严谨,部队作战能力强著称。

李延禄连环战打出了正规军都难以达到的战绩和高度,深为张治邦所敬佩,所以前者一开口,他一口答应调拨一个营过来助阵。

(341)

要说这个张治邦真够朋友,也深明大义,别人都明哲保身,或者留存实力,他却一下子就拿出了强力援兵:这个营共有3个连,其中8连尤称精兵,连长张宪霆更被张治邦称为“赵子龙”,是心腹爱将。可见张治邦此人之胸怀。

援兵一到就开始选伏击地形。

关家小铺两山夹一“沟”,这个“沟”就是公路,从打伏击来看,还算理想。在其前方不远处,有个叫狼窝圈的洼地(这名字着实生猛),正在半山腰,放一个连进去正好,作为伏击主力的8连就埋伏在这里。公路的左右两边分别是东山和西山,可安排派来的9连和补充连。

万事俱备,只等急着要要赶回家去的上田来报到了。

这一次来的东北军官兵一个个摩拳擦掌,想想前面的兄弟把鬼子打得哭爹喊娘,咱们这些正规军人要再不打漂亮一点,以后真得戴墨镜出门了,怕人认出来啊。

但是预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很多差距的。

在一次次挫折面前,极少有人会无动于衷,用一个术语来讲,就是至少得“反思”一下。上田中佐也是如此。

第一次没探路,很惨;第二次亲自探路,更惨;这一次他学精明了,懂得了投资才有产出的道理,所以咬咬牙,掏了点钱在当地找了一个人(只要舍得花银子,汉奸不愁没有),让他化装成走亲戚的样子,到关家小铺一带进行侦察。

由于正规部队从绥芬河远道而来,一看就风尘仆仆,所以阵地布防的情况很快就被这家伙发现了。

对于伏击部队来说,这是一个足以致命的变化。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1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