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还记得那个帮宗社党搞“满蒙独立运动”的蒙古叛匪巴布扎布吗?他被张作霖打死后,其残部阴魂不散,仗着马快,仍然时常跑过来进行骚扰。

那时候,李杜已经是吴俊升吴大舌头下面的一个团长。他看出蒙古残匪外表嚣张,其实已经是黔驴技穷,力不从心,便毅然单骑闯关,在敌营里一呆就是大半个月,愣是把这帮人给说到了投降。

此人长于治军,他和丁超一样,都曾参加过中苏同江之战。经过那场堪称惨败的战役,有的人从此对与外寇作战噤若寒蝉,轻易不敢再提“抵抗”二字,有的人则继续过着那种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生活,反正今朝有酒今朝醉,混上一天是一天,当然还有人会卧薪尝胆,每天想着要从头再来,一雪前耻。

最后一种人在东北军中很少,但并不是没有。

李杜就是一个。

经过这次战役,他看到了东北军暴露出来的低劣军事素质和业已走向沉沦的战斗精神,并且预见到了这种恶性循环的危险性。

别人无法改变,只能改变自己。回到依兰后,李杜开始对所部进行军事改革,并特别注重基本动作、战术意识和官兵关系这三条。

前车之鉴,后车之覆。对李杜来说,同苏联部队作战那是有血的教训的。同江一役之所以惨败,并不完全是输在武器不如人上面,技不如人,斗志也不如人,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他自此以后,对士兵的基本动作练习格外重视。在枪械使用和白刃拼剌等基本训练方面,当时的一般东北军军官都懒得去管,只有李杜每次都要亲自督练,决不肯有所马虎。

士兵知道怎么打仗了,指挥的人不行也照样完蛋。李杜在其旅部开办军官轮训班,就是专门抓排以上军官的战术意识。他不仅开班,还亲自上去当老师,给各级军官讲授兵法,分析战例,一点一点地提高他们的实战指挥能力。

官和兵都会打仗了,还需要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李杜在这方面同样做得不错,很注意得兵之心,平时再忙,也要过问官兵的起居伙食问题。

实践证明,抓与不抓就是不一样。所谓“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经过这番整顿,李杜所部向称纪律严明,拉得出,打得响,是东北军中战斗力比较突出的一支部队

更为人称道的是,李杜还能文能武,在地方治理上很得民望。老百姓甚至在其门口献上“名垂东北”、“政绩斐然”的金匾以及万民伞、万民旗,以示敬意。

要知道,在少帅时代,东北吏治是很成问题的,我们只要想一想万宝山事件的起因以及处理过程就知道了。出污泥而不染,军人出身的李杜能把清官好官做到这个份上,确实不易。

这一点,就连日本人也看到了,并且一直为之头疼不已,认为由于李杜“实施了相当好的善政”,(其所治理地区)“对于日本势力的急剧渗透有强烈的反感”。

(272)

“九一八”事变前后,李杜担任依兰镇守使(依兰县在哈尔滨以东)兼吉林东北军第24旅旅长。

这个镇守使和旅长职务都是张作霖给的,打那以后,他就再没获得过任何升迁。

东北军后期老是说选不出能将,可就这样比万福麟之辈不知要强上多少倍的人,却不知为何愣是不入少帅法眼。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他究竟是怎么挑选人的。

不客气地说一句,在这方面,就连人家熙洽都比他强。

当初,日本人极力怂恿熙洽谋取哈尔滨,这位过气阿哥还是很有些顾虑的。除了像张景惠一样摸不清丁超的底牌外,他最忌惮的人就是李杜。

在他看来,李杜的态度如何对他进攻哈市的战略举足轻重。如其归降,将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如其不降,则是一个可怕的劲敌。

从行政区划上,依兰属吉林管——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张景惠所辖的东三省特别行政区有多小了:就管一个哈尔滨市,以下的地方全归吉林。

熙洽担任吉林省伪省长后,一面宣布与南京中央政府脱离关系,一面给李杜发了个函,要求他服从“新政府”节制。

李杜的回复,就是8个字:“拒不附道,坚持抗日。”

随后他便把手下跟这位原来的顶头上司有点瓜葛的人都革了职,换上了自己信得过的人。

既然做了汉奸,一般来说,脸皮那都不是一般的厚。熙洽也是如此。李杜干得这么“绝情”,他还继续腆着脸上前“招纳”。

先封官许愿。

李杜毫不动心。

再遣说客。

李杜干脆拿出了三国演义里周瑜对付蒋干的法子,酒照喝,话照谈,但是宝剑就悬在那里,你要敢涉及投日那档子事,就别怪我不客气(“幸无及其他,否则足资烦恼”)。

说客脸都吓白了,酒也没喝舒服,没坐一会就闪人了。

熙洽被逼得没办法,只好亲自出马,并且拿出了黑社会的那一套——直接找家属。

一边送上古玩珍希,一边递来赤裸裸的威胁:不要敬香不吃吃罚酒,惹怒了日本人,有你们一家好看的。

看到这一大家子被吓得唯唯诺诺,礼物也收下来了,熙洽认为这回事情该办妥了。

谁知李杜强人身旁无弱妻,他老婆也是个厉害角色。据说不仅拳脚硬邦,而且善使双枪,要不是看着家里有老有小,怕他们遭遇什么不测,估计这熙洽当时性命就得丢那儿了。

当下,她带上家人便去依兰投奔李杜,跟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咱们宁死不做汉奸,我们一家人支持你!

李杜也是这样想的。为了防止日本人报复,他把家属都化装成难民,送到关内藏了起来。

现在我单枪匹马,你们还有什么空子可钻?!

至于古玩珍希,您就别想再要回去了,因为我正用得上呢。

李杜把这些东西都一古脑卖了,用这些钱抵了抗日的军饷。

熙洽亏大了,心疼之余,这才对李杜彻底死了心。

(273)

就在冯占海危难之际,李杜听到消息,立即拔刀相助,派了1个团过来帮忙,这才使冯部脱离险境。

东北人重义气,何况都是要保家卫国的热血男儿,自此,东北双雄便走到了一起。

哈市此时已经大乱。

于琛澄伪军兵临城下,临时“负责”的这些大佬们又个个像丢了魂似的,整日顾左右而言其它,自然就把城里的气氛搞得古古怪怪,紧张兮兮。

1932年1月25日,李杜、冯占海各率所部会于哈市东郊。此举立即得到响应,除张作舟第25旅以外,吉林东北军第22旅(赵毅旅)、第26旅(邢占清旅)先后宣布起兵跟随。

看情形,再不出头就晚了。先前一再犹豫的丁超停止了犹豫,也率领自己的第28旅加入了阵营。这样,5个东北旅就在抗战这一主题上暂时达成了一致。

当天召开抗日军政大会,成立吉林自卫军,李杜为总司令。自卫军决心联合打击日伪军,保卫哈尔滨。

城内外军民之心一时大定,哈市地方和银行界争相支援粮饷,使哈尔滨成为继江桥后的又一个抗日救国中心。

第二天早上,李冯联军分4路进入市区。

李杜一进哈尔滨,日本方面马上就知道味道不对了。

用飞机撒传单的、喊话的、发通告的,都来了,而且口气都差不多,就是对自卫军“重重抗议”(等于抗议的平方),并威胁要以武力“保护侨民”。

李杜没理,只是赶紧部署哈市防守。

要来你就来,反正你总是要来,还装什么装。

日本人发火,李杜没当一回事,城外的于琛澄可吓坏了。

要知道做汉奸也不容易,那是要整天看主子脸色过日子的。

1月27日,大头开始对哈市发动进攻。

哈市的处丨女丨保卫战开始了,一打就是两天。

第一天是防御。

顶住了。扛鼎的是李杜的第24旅和冯占海的新编第1旅(由自卫团骨干组成)。这是自卫军中最能打仗的两个旅,伪军碰到头破血流,也没能找到半点破绽。

第二天便进入了反攻。

一直以来,只要伪军出动,天上一定跟着日军的飞机。这次也不例外。不过与以往不一样的是,自卫军也多了一项优势武器,那就是大炮。

我们在前面曾经提到,多门师团进攻长春时,有一个炮兵营败退下来。

这些炮兵兄弟虽然表现很丢脸,所幸他们也没有像熙洽一样屈膝投降,而是选择了和其它吉林东北军差不多的办法,拖着大炮一路狂奔,撤到了哈尔滨以南。

惊魂甫定之后,他们自己也感到又羞又愧,便整天想着要把丢掉的面子再找回来。

现在正好发挥他们的长处。

伪军惨了,这下他们也尝到挨炸的滋味了。

(274)

在旁边看着干着急的日本人同样倒了血霉。他们派到哈市上空进行侦察兼轰炸的1架飞机被炮兵营给打中了,晃晃悠悠地落了下来,迫降于距哈市西北8里路的松花江南岸。防守这一地区的是丁超的骑兵,他们随即打马过去看新鲜。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10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10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