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球踢到了东京。

日本外务省立即注意到了调停建议上的那两条新内容。

一条是设立中立区,由中立国军警驻防。这实际上是对第一次英国调停建议中“中日军队从交战地区撤退”的补充。

可以同意。

让他们受不了的是另外一条——

“根据12月9日国联议决案之精神”,由中立国协助,(对上海事件)进行商议解决。

国联12月9日议决,是在日军攻下锦州前做出的。其内容跟东北息息相关,又是要日军尽快撤兵,又是要向当地派调查团。

一提这个东西,日本人就像被针扎到了一样,马上跳了起来。

在他们看来,这是含沙射影,夹枪带棒地在骂人呢。

这帮“鬼畜”,还跟我们谈什么东北,东北的事是你们能插得了嘴的吗?想把上海和东北放一起,免谈!

外务省复电上海,拒绝了英美的调停建议。第二次调停遂告失败。

(193)

2月2日,上海增兵计划上达天皇。

裕仁忙着传宗接代,没工夫理这些破事,立即批准。

几天之内,日本航空母舰“加贺号”、“凤翔号”及第2驱逐队先后到达上海。

在新的指挥官到任之前,败军之将盐泽还得继续站岗。

除闸北外,他开始把进攻重点集中于吴淞要塞。

吴淞口是长江和黄浦江交汇的地方。守住这里,就等于扼住了敌方登陆作战的一个重要咽喉。

所以从鸦片战争开始,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当年水师提督陈化成就是在吴淞口古炮台跟英国舰队死磕的。那一战也是打得惊心动魄,最后连同陈老爷子在内,整座炮台都给牺牲掉了。

现在的炮台是清末重建的,共分东西北三座炮台。

相同的历史是否将在这里重新演绎?

吴淞口要塞司令邓振铨怕了。

他怕死。

查一查履历档案,这个邓振铨和军政部长何应钦竟然还是同事,在黄埔军校训练部担任过中校副官。想来那时候这兄弟还算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可惜后来进了大上海,就成了老蒋常说的“黄埔革命意志颓丧”的典型代表,热衷于去城里泡吧,连炮台都很少去光顾一下。

1月28日当晚,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就向吴淞要塞下达了如遇进攻坚决抵抗的命令。

邓司令一看脸就白了。作为一个曾经的黄埔教官,他很清楚这份命令的含义。

完了,以后别说泡吧,连命都可能保不住了。

他赶紧跑到警备司令部,跟戴戟念苦经,言下之意,吴淞口炮台还是上个朝代留辫子的那帮人留下来的小娘货,那质量不是一般的差劲,怎么能挡得住日本人。

为了让戴戟相信自己不是信口胡说,他还当着面卖弄了一通“技术术语”,说炮台上缺这个那个配件,根本没法用。

戴戟可没这么好糊弄,告诉他,缺少配件不要紧,不管是现买还是再造,他可以负责联系提供。

碰上这样的领导,邓振铨也真是没脾气了,只好说自己请求辞职。

大敌当前说要辞职,在戴戟看来,跟临阵脱逃没什么两样。他心里又鄙夷又气愤,但却不便当场发作,于是表示邓的辞职申请可以考虑,但在没批准之前,在职一日就必须尽到军人的天职。

那就是说你暂时还得在炮台那里给我呆着。

第二天,闸北就打了起来。

邓振铨急疯了,他知道吴淞炮台迟早也会成为战场,再不跑就真的要把小命扔在这里了。

正常渠道行不通,那就托上层关系。

他托的是黄埔军校的老同事——何应钦。

办这种人情,连何部长都觉得有些无地自容。

我们可都是声名赫赫的黄埔军校的教官,这还要不要脸了?

幸亏蒋校长不在,否则知道了大发雷霆的肯定是他,拖出去毙了都说不定。

但人家既然赖皮能赖到这个份上,又托人又说好话的,等于自己承认自己就是烂泥巴一堆,扶不起来。再说这种货色,你就是强逼着他在那里坚持,也打不好仗,只可能贻误战机。

如果所有文人都不爱财,所有武人都不怕死,那天下早就大定了,还等今天?

算了,滚吧。

78师副师长谭启秀继任要塞司令。在他没到任之前,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滕久寿中校暂时负责要塞防务。

滕久寿是贵州人,云贵一体,和邓振铨也算是老乡,而且邓振铨对他还有一些知遇之恩,当初来到上海并担任要塞要职,就出自于后者的鼎力相助。

作为参谋长,滕久寿当然知道炮台的家底,但他更明白作为军人的责任和归宿。

也罢,倘若这里需要牺牲,就让我来吧。

在闸北战斗打得难分难解时,吴淞要塞却一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但滕久寿和他那个脚底抹油的上级一样,都知道这只是大战前的暂时宁静。

在闸北指挥的翁照垣旅长曾打来电话,希望炮台能使用火炮进行支援。滕中校命令炮台向日军阵地方向发炮,但试射了几炮之后,发现射程无法够着,只得作罢。

邓振铨的怕死还是基于一定物质基础的,那就是:这个老掉牙的炮台确实是小娘货。

最后的时刻终于来了。

时间是2月3日和4日。

(194)

依炮兵的角度来看,吴淞要塞的防守近乎于被屠杀。

这座可怜的露天老炮台既无法防空,又不能远射,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动地承受日机和日舰的狂轰滥炸。

但是,炮台上的人们一直在依靠顽强的意志进行抵抗。

4日,滕久寿参谋长在身受重创的情况下仍不肯轻下火线,最后在指挥岗位上以身殉国。

终于无愧于军人这一特定称谓。

他的命运和很多年前的那位陈姓老前辈一模一样——与炮台共存亡。

即使明知大难无法避免,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挽狂澜于既倒,真正的船长也不会下船,他只会选择和自己的航船一同沉没。

因为这就是他的责任。

当新任吴淞要塞司令谭启秀登上炮台时,他面对的是这样一番景象:整座炮台一片狼籍,几无法立足。炮台上的火炮大部受损,整体已陷于瘫痪。

指挥官都战死当场,损失之惨重可想而知。

谭启秀是个聪明的军官,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面对这样一座残疾了的炮台,多数人的选择往往是弃守后撤。

责任既已尽到,死守再无陴益。

但谭启秀并不这样想。

有多少钱做多少生意,这就是他的真实想法。

谭副师长虽然一直指挥步兵,但在军校里学的却是炮科,所以对炮并不陌生,也不算外行。

他立即让人清理炮台,发现尚有一些劫后余生的火炮可用。让他感兴趣的是,其中竟然有几门是大口径海岸炮。

最大口径305毫米。

德国克虏伯公司产品,1880年制。

这在当年可是标标准准的高精尖武器,威慑力大得很。

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看上去还是威风不减,老而弥坚。

毕竟是德国货啊,质量那是真没得说。

力道是有的,就是射程不够远,不过这还得看你怎么用。

谭启秀把炮台上剩下来的炮兵集中起来,不是号召他们和自己一起拼命,而是让他们就地隐蔽,同时交代一个任务:不管用什么办法,都得把硕果仅存的几门炮伪装好、保护好。

咱们现在手上就这几个宝贝了,以后还得派大用场。

确保要塞,我另有计较。

谭启秀带来的部队清一色步兵,没有一个炮兵。

步兵守炮兵阵地,会有多少胜算?

没有人知道。

跟着谭启秀到要塞的,是翁照垣旅。

19路军是一个纯粹的步兵部队,连骑兵都没有一个,更别说炮兵了。

谭启秀命令士兵们在要塞附近埋伏起来,不许暴露目标,不许发出动静。

没别的事,就给我一门心思盯着河滩,日军从什么地方登陆,你们就朝什么地方狠打。

日军发现,无论他们怎么投弹放炮,吴淞炮台都已不再反击。

显然,不反击不是不想反击,而是再无能力反击了。

他们判断,要塞守军可能早已放弃炮台后撤。

下午,日舰集中所有火力,朝吴淞炮台猛烈轰击,在东北角炸开了一个缺口。

炮台仍然不做任何反应。

盐泽下令,准备强行登陆。

等天黑,就从这个缺口。

晚上九点,侦察机自航空母舰甲板升空,在吴淞口进行低空侦察。五分钟之后,确认炮台再无重兵把守。

登陆的最佳时机已到。

日舰幽灵一样地停靠在缺口附近,船上的海军陆战队员开始登陆。

近了,更近了,已进入射程。

谭启秀一声令下,开火。

伏兵枪声大作。陆战队员前进不得,后退不能,挺着身子挨子丨弹丨倒是个个有份。

这一下,海军陆战队被打得差点把吃进去的晚饭都给吐了出来。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7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7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