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二天,村井反过来也对中国政府提出四项要求:道歉、追捕(凶手)、赔偿(医药费和抚慰金)、取缔(抗日团体)。

如不答应,动武。

负责做动武准备的是早已按捺不住的日本海军。

千年等一回,平时都是他们陆军在抖威风,这回总算轮到我们上场了。

村井刚提要求,驻沪的第1遣外舰队兼上海特别陆战队司令官盐泽幸一少将就发明类似声明予以支持,同时对所属海军陆战队做出了紧急动员。

与此同时,军令部紧急调派航空母舰“能登吕”号、轻巡洋舰“大并”号以及第15驱逐队等增援上海,摆出了一触即发的战争态势。

情况报到南京,行政院院长孙科头都大了好几圈。

当家的时间不长,麻烦事却一件接着一件。

先是锦州失守,关东军不战而胜,使他这个以“积极抗战”为旗号的政府大丢脸面。

接着他的外交部长陈友仁又做起了“爱国秀”。

本来外交部长应该是一个持重的角色,比如原来的王正廷,虽然是“革命外交”,但举手投足都要符合一个外交官的口吻和身份。这位陈部长却出位得很,一上来就像个年轻愤青一样,嚷嚷着要和日本断交,并全面开打。

架势把孙科都吓坏了,赶紧拍拍他的肩,让这位兄弟稍安勿躁。

可就这么一下,陈友仁恼了:

你们竟然不把我的话当回事,不爱国,那对不起,白白了你们吧。

没什么说的,夹起皮包走人(“声言政策不行,辞职赴沪”)。

只剩下孙科在一边发愣。

等到得知上海出了事,孙公子自己也撑不住了。

辞职的理由不是说自己能力有限,摆不平这些事,而是抱怨老蒋给他留下了一堆经济烂帐,把他给害苦了(“财政无办法”)。

的确,这时候国库早已空空如也,连中央军都发不出工资好两个月了。

可这也不能说全是老蒋的错。

其实谁来都差不多。全国这些多军队和官吏等着发工资,国家的税却又收不上来多少。这种情况,除非天上下黄金雨才能解决问题。

偏偏越缺钱越要用钱。

打仗这东西,其实拼的就是钱。

日本人寻衅打架的腔调已经摆出来了,作为一个以积极抗战立命的政府,怎么可能服软?

不服软那就得调军队上去跟他们干架,而干架就得有军费支持。

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孙科也不是没下过决心,曾经也咬着牙、厚着脸皮四处化缘。本想这么多人都支持政府,支持抗日,少说点要到个千把万的应该不成问题。可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最后差点给人下跪了,才弄来300万。

当时政府的军政费用是每月2200万元,按此计算,300万可以开销4天。还行。

听人把这笔帐算完,已经筋疲力尽的孙科立刻从坐着的椅子上滑溜到了地上。

本来还有一个人能帮着他想些办法,救救急。

(179)

此人就是被称为“民国财神爷”的宋子文。

可人家跟老蒋是大舅哥与妹夫的关系。老蒋下了野,他也同进共退,早就辞职不干了。

跟着干的没用,有用的又不肯跟着干。守着这个穷得底朝天的破家,理想主义至上的孙公子也彻底没招了。不管文武百官怎么挽留,他掉转屁股逃也似地离开了南京。

反正我是不能干了,还是你们来吧。

就在孙科辞职后,1月26日,村井向上海市政府递交最后通牒,限四十八小时之内对四项要求作出明确答复。

否则,真要动武了。

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孙科前脚刚走,汪精卫便接茬担任行政院院长。

在政治经验上,老汪毕竟比小孙要老到一些。他即刻指示吴铁城,先把眼前的事应付过去要紧,四项要求暂时全可答应。

抗日团体嘛,新的不去,旧的不来。过段时间换块招牌重新开张,又有何不妨。

军政部长何应钦进而提出,鉴于驻上海闸北的19路军与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一向关系紧张,为免在这节骨眼上“摩擦生火”,其156旅(翁照垣旅)防区可由政府直属宪兵团暂时接防。

同意。

1月28日一早,吴铁成和何应钦就分头忙开了。

一个去取缔抗日团体,告诉大家这段时间不要集会了。

一个做19路军的工作,劝他们同意把防区移交给宪兵团。

一切顺利,都OK了。

到了这天下午,也就是在村井的四十八小时通牒时间到达之前,上海市政府把书面答复书送达日本领事馆。

该做的都做了,该答复的也都答复了。这回你们该没话说了吧。

村井自然是没话好说了,日本海军却不一样,盐泽甚至急得差点跳了起来。

你们怎么可以答应四项条件呢?不能答应啊,我们的要求是很“无理”的呀。

因为他什么都准备好了,军令部的进攻命令也下来了。偏偏中国政府出人意料地答应了日本的“无理”要求,等于白忙活了。

这时候的盐泽什么也不管不顾了。他马上发了一封信,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称日侨对上海有这么多中国军队感到十分不安,因此闸北的19路军必须立刻撤退,工事必须平毁,把防务移交给日军。

时间是规定死的,就今天。

信写好了,他不发。

当然不能发,一发他怕这个新要求也会在当天就得到满足。

中国政府在处理这类对外事件上的效率一向还是比较高的。

好不容易等到晚上11点25分,离规定时间还有半个小时,他发信了。

信函分别送达上海市长和公丨安丨局长。

就这么点时间,你以为信使是坐磁悬浮来去的啊。

等收信的人一目十行地把信看完,到点了。

要的就是这效果。盐泽心满意足,既然“限时要求”未得答复——那就进攻。

“一二八”淞沪会战爆发了。

这次会战的时间和强度都远远超出了双方的想像。

(180)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阶段的上场阵容吧。

日方教练员:海军少将盐泽。

队员:日本海军陆战队近2千人和日侨武装4千多人。

用海军陆战队那是没办法,这是陆战,不是海战,舰艇航母就是再拉风,总也不能开到陆地上来打吧。

至于日侨武装,你还真的不能太小看。因为里面有好多是退伍兵,即所谓的“在乡军人”,是有一定战斗经验的。后来日军被列为第三等师团的特设师团(序列号100以后的)就是以这些“在乡军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魔兽装备:英制维克斯坦克。

兵种配合:海陆空立体作战(陆军稍后参加)。

再来看中国队。

教练员:比较多。

总教练是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和军长蔡廷锴(因蒋一直身体不好,军事指挥主要由蔡负责)。

主教练是驻上海闸北的第78师师长区寿年(如果告诉你他是前国门区楚良的爷爷,你可能更有印象)。

执行教练是第156旅旅长翁照垣。

队员:156旅(翁照垣旅)官兵,约5千多人。

关于19路军的总体情况,要略为提一下。

一般地方部队的武器都很寒碜,属于穷人部队。19路军也一样,官兵所配枪支多数为广东造的七九式步枪(那时的广东货可并不时髦,属于准淘汰产品),每支步枪配一百多发子丨弹丨,没有什么重武器,只有一些汉阳造的轻机枪。

武器虽差,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却很强。甚至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地方军队中,第19路军是最强的——至少是之一。

第一次北伐战争期间,被称为“铁军”的第四军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曾任独立团团长的叶挺更是大大有名(这个铁军情结后来还被他延续到了新四军身上),而19路军的前身就是当年的第四军第10师。

除了有“铁军”传统,富有实战经验的老兵居多外,还因为他们来自于同一个地方,很多人甚至都是一个县里出来的。比如19路军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和籍团(第60师119旅357团),这个团里的人都来自于广东山区一个叫和平县的地方,好多人还沾亲带故,私下里都叔伯儿侄的互相称呼着。

亲戚团、乡里团的一个好处,就是斩断骨头连着筋,战场上自己一方伤了谁都要急眼,所以打起仗来特别不要命,这和曾剃头的湘军其实是一个道理。

19路军开始其实只是两个师:蒋光鼐和蔡廷锴,一人带一个。中原大战时,这两个装备简陋的步兵师却充分表现出了“铁军”的水准,不仅抄了桂张军后路,帮困守湖南的何应钦解了围,还在中原战场上第一个攻克济南,为蒋军在津浦线上奠定胜局立下过首功。

那会儿,他们称得上是老蒋的非嫡系的“嫡系”部队。中原大战一结束,后者就论功行赏,把这两个师正式扩编成了现在的19路军。

但双方的蜜月生活也就到此为止了,因为陈铭枢的关系。

(181)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6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6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