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老阎的细心和周到,又一次深深感动了老冯。

不过老冯也许没认真想过,就在老阎没到晋祠来看他的那些时间里,这个大忙人都在忙些什么呢?

(57)

答案是忙着接待。

蒋冯大战结束,老冯主要是恨,恨自己怎么会赔了夫人又折兵,恨部下卖主求荣,而在山西看风景的老阎却是怕。

老蒋手段之辣、动作之快令他不寒而栗。蒋、冯、阎、李,四人一局的麻将,前面整了两,现在毫无疑问就要轮到他了。

唇亡齿寒啊。

不行,一定得找把枪来使使。阎锡山想找的这把枪就是冯玉祥。

他本来没指望老冯会上当,但出乎意料,没费什么周折,冯玉祥就自投罗网来了。真是天助我也。

冯玉祥到了太原,阎锡山手上就多了一件可以指东打西的宝贝。虽然他对外宣称,老哥俩是准备联袂出国的,甚至还专程到北平检查了身体,连西服都买好了。

可行期却一推再推,总也出不了国。

因为他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吃香,凭什么要出国?

南京的蒋介石不用提了,因为生怕他跟冯玉祥兵合一处,联起手来对抗中央。只能不断地派人来送银子,说好话,让他不要把冯玉祥留在山西。

另一边,那些大大小小、在朝在野的反蒋势力,也都派代表拎着大包小包到太原活动。他们的目的正好相反,希望阎冯合作,共同反蒋。

老阎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你们不但不能打我,还得低声下气地来求我。这就是我想要的。

为了能够左右逢源,把戏演得更像那么回事,老阎还别出心裁,专门准备了两套接待班子。

一套专门接待南京政府代表,说的都是如何坚决拥护中央政府,竭诚拥戴蒋主席的官话套话以及废话。

另一套专门接待各方面的反蒋代表,谈的是怎样紧紧团结在以阎冯为首的正义力量周围,共同反蒋的问题。

所谓反蒋代表,除了桂系李白以外,还包括老蒋在政府和党内的反对派。

简单说来就是两帮人,一个叫西山会议派,一个叫改组派。

西山会议派在国民党内属于传统的右派,以在孙文的灵柩前哭了那么一嗓子而闻名天下。

与西山会议派相比,改组派虽然名义上算左派,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主张。它和派中的明星级偶像汪精卫一样,忽左忽右,政策随气候变化而定。

《色戒》中,热血青年“王力宏”在行剌汉奸前赋诗曰: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其实这首诗的专利拥有者就是老汪。不过后来他自己也成了中国最大的汉奸。用彼诗剌彼人,莫非导演也喜欢玩无厘头?

我们前面说过,民国四大美男中,老汪是排第一位的,少年时同样风度翩翩的老蒋甚至连榜单都没能上得去。可见当时老汪的粉丝团阵容曾何等强大。

可惜搞政治不是比帅。在与老蒋争夺头把交椅的战斗中,老汪总是差那么几步。

不应该啊。

在老蒋崭露头角NN年以前,汪精卫已经名满天下了。

从一首“不负少年头”开始,他曾被公认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少年勇士。

年纪轻轻就敢剌王杀驾,关进局子还能诗兴大发。搞暗杀的革命党人不少,但当年的汪精卫绝对是独一份的。

坏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坏人。他很可能还曾是一名英雄。这就是历史的悖论。

(58)

想当初,汪精卫还担任了革命先行者的政治秘书,亲自陪老人家北上,连那份颇为煸情、每个国民党员见之都要顶礼谟拜的《总理遗嘱》也是他代为起草的。

等到革命灯塔一倒,在接班人竞赛中,大家都认为,年轻有为的汪精卫肯定能跑第一了。

谁也没有想到,斜剌里会冲出一个蒋介石。

在汪精卫面前,蒋介石只能称为小蒋,不幸的是,这个小蒋比老汪更加年轻有为。

从此老汪就戴上了千年老二的桂冠。

有人翻了《三国》,便套用周郎的一句慨叹,将汪精卫和蒋介石的关系总结为:既生汪,何生蒋。

其实罗贯中因为写《三国》时藏了私心,对待人家周郎是非常不公正的。

周瑜同志作为赤壁大战的总导演,那胸襟不说装一座大海,放条大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更何况彼时的诸葛亮不过一毛头小伙,也就是刘备派到东吴来的使者。

大统帅和外国的一联络员究竟有什么可较真的。

对于老汪来说,周郎起码有一个长处是他所羡慕的。

那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同志手里有枪杆子。

汪精卫嘴皮子利索,他喜欢说,而且会说,尤其擅长演讲,那水平就是在一群靠嘴皮子混饭吃的政客们中间也绝对是麦霸级别。

他笔杆子硬实,写得一手好文章,可谓文采风流,字字珠矶,一个代笔的《总理遗嘱》可以写得连总理自己都点头称是。

嘴皮子、笔杆子都有了,偏偏没有枪杆子。

而这恰恰是最要命的,也成为他与老蒋争斗屡处下风的一个关键因素。

现在你该明白了,不管是西山会议派,还是改组派,其实自己都只能动动嘴皮子,玩玩笔墨官司。

他们需要寻找反蒋的枪杆子。阎锡山、冯玉祥这样的地方大佬正是最佳人选。

抛开阎锡山忙着收礼不提,且说冯玉祥这一走,他丢下的那一大家子可就乱了套了。

西北军除了为人所熟知的喜欢“倒戈”外,这个地方派系在闹不团结方面也是出类拨萃、人皆叹服的。

内部争斗,本来哪个派系都有。但就数西北军玩得最过火,最出格。那些高级将领都自恃打仗在行,谁也不服谁。有了矛盾之后,见了面更跟世代仇敌一样,不把对方整死打惨决不罢休,一点同事情面都不讲。

老冯在的时候还能压得住点阵脚。毕竟那是西北军的祖师爷。但他一走,下面就全部猴子称大王了。基本上是下级不服上级,新的不服旧的,少的不服老的,没有一点起码的组织纪律性可言。

有的将领就提出来,既然阎老西不够朋友,趁先生(冯玉祥)不在家,咱们索性跟老蒋合作算了。

阎锡山的消息灵通得很,马上就听到了。这对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西北军联蒋干什么?你们都联了蒋,我留着冯老大还有什么用?

(59)

他赶紧去找冯玉祥,上下嘴皮子一翻,鼓动他现在就动手打老蒋——你先上,我掩护。

鉴于西北军以穷闻名,经常处于揭不开锅的窘境,一向抠门的阎老西还拍了胸脯,答应冯军粮饷全部由他供应,并约定冯军一到河南洛阳,他马上就通电表态,两军携手。

老冯很振奋,他这次发了狠要跟老蒋打一架,那意志是少有的坚定,颇有一股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气势。

收到冯玉祥从山西发出的指令,西北军内部的胡乱鼓噪暂时消停了。

现在的任务是团结起来打老蒋,蒋冯战争开始。

听到前线动静,蒋介石也随即发布讨伐令,命令唐生智等部全力反击。

讨伐令发布的第二天,震惊中外的同江战役(三江口战役)就打响了,苏联人对时机的掌握可谓恰到好处。

现在无论张学良多么需要,老蒋也不可能分出一兵一卒来东北帮忙。

斯大林是一个非常精明和狡黠的政治家,军事和政治手段的交互运用相当娴熟有效。他发动同江战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在于敲山震虎,迫使中方重新坐到谈判桌前来。因此,此战结束后不久,加伦将军就命令苏军撤出了同江。

老蒋一方面是由于蒋冯二次大战脱不开身,另一方面,错误理解了苏军的战略意图,认为苏军在暂时撤离同江城后,短期内不可能再对东北发动大规模进攻,因此既未派兵出关增援,同时对重启中苏谈判也持强硬态度,坚持不让步、不退缩。

他现在的全部心思都只能先放在如何扑自家火上面。

蒋冯之战早已打得热火朝天。但原先答应配合的山西土财主阎老西却还在家里拨拉他的小算盘,一点要上场呼应的意思也没有。

从内心来说,他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冯玉祥。他的如意算盘是让蒋冯两家打得两败俱伤,他好从中渔利。

况且,他很清楚,西北军的那些骄兵悍将,几时曾把他的晋绥军放在眼里过。跟这帮人合作,得有的气受。所以就算要联手合作,最好也要等到西北军先败上一阵,吃点苦头再说。

不用等了,因为大礼到了。

蒋介石这次一次性管饱给足——海陆空军副总司令!

老阎的喉头一下子就给堵住了。

海陆空军总司令是老蒋自己,下面就轮到他了,这岂是那个内政部长可比的。这种诱惑谁也挡不住啊,何况是一分钱都恨不得掰成两分花的阎老西。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2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关河五十州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八千里路云和月(与正面抗日战场有关的那些事)第2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