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墨林,知道传你进来做什么的么?”雍正命给每人进一碗参汤,干咳一声问道,他一开口,殿中又恢复了宁静庄重的气氛。众人原想刘墨林必定说“不知”的,不料刘墨林却叩头道:“臣知道。臣今个在八爷府作践了徐骏,得罪了八爷。万岁必定听了八爷的话,要处分臣。这没的说,臣是故意儿的,凭主子发落。”几句话说得大家都笑了。雍正道:“你伶俐得忒过头了!一点也没猜对。徐骏浮浪纨袴子弟,有点仗了你八爷的势,你呢,放荡不羁无行文人,也确有点恃了朕的宠。朕不偏不倚说话,都够受的了!八爷已经代朕教训了你,朕就不处分你了。”
刘墨林叩头道:“谢主子宽宏之恩,但徐骏确是衣冠败类斯文禽兽。八爷处我并没有失礼,只当他面唾了徐骏是实,徐骏是翰林院的人,又不是八爷的奴才,八爷这个偏驾拉得没道理。臣虽放荡无羁,实没有恃宠骄人的意思,臣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你还是先咽下这口气。”雍正沉静地说道,“苏舜卿的事朕心里有数,为一个女人和人呕气,朕很不取你这一条。回头你见见十三爷,赏你点银子,好好发送了她。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你读饱了书的人连这个理都不知道?”劝人容易劝己难,天下通理,雍正说到这里,猛地想到小禄和跟允禵的那个丫头,竟触了自己隐疼,忙收摄心神,又道:“叫你进来不是议私事的。朕有意放你外任官,你怎么想?”刘墨林怔了一下,说道:“我是皇上的臣子,以身许国,在京在外仍是皇上的臣!既是皇上垂问‘怎么想’,做翰林的都有通例,无不巴望能当学政,收门生,熬资格。臣原也是这想头,皇上作过《朋党论》,读来令人心目一开——那都是为自己,并不为了社稷。万岁给臣一个中等郡,臣管取三年小治,五年大治,为皇上一方良牧!”
雍正盘膝坐得有点腿发麻,下榻在地下随意踱着,突然一笑道:“那自然是好的,但你实非一郡之治能局限。朕给你一个参议名义,还回西宁,就是参议道台吧!你愿意不愿意?”……
“唔?”
“臣不敢不奉诏,臣亦不敢说假话:臣不愿往。”
“为什么?”
刘墨林连连叩头道:“年大将军严刚可畏,臣侍候不来!”方苞马齐和张廷玉三人迅速交换了一下眼色,张廷玉双手扶膝身子一倾说道:“主上并没说叫你侍候年羹尧。你是西宁参议道,主管为年、岳两军征调粮饷,调停西宁各驻军争端,并不受谁的节制,有事直报上书房。”
“直报朕。”雍正手一摆,邢年便过来,手里捧着个小黄匣子,上头摆着两把钥匙,雍正自取一把转手交高无庸,“替朕收着。”邢年便把匣子捧给刘墨林。刘墨林双手捧过,沉甸甸的,角上包着镀金黄铜页子,钥匙齿犬牙交错,显然是特制的锁,他立刻明白,这就是一直耳闻,却从来没见过的密折奏事匣子了!正发怔间,雍正微笑着道:“这是圣祖爷的发明,古无前例。有人说朕耳目灵通不易受人欺蒙,是靠粘竿处去听壁角,他错得一塌糊涂!上至总督巡抚,下至州县撮尔小官,朕给这匣子,就和家人通信一般,什么事都说,说出来是真是假是正是误,无处分也无奖赏,不管什么事什么时候朕隔着拆看,随时批复,却不是正式公文。你有事要发明折,自己拿不定主意的,也可先具折子请示朕——你直报张廷玉,发了明折,就变成公务,那就要秉公处置了。”
马齐见刘墨林发愣,笑道:“别看我们日日和皇上一处,我们也都有这个匣子呢!这是殊遇异数,你还不快谢恩?”
“是啊,这是异数。”雍正目光盯着远处,似乎在眺望什么,“可惜并非人人知恩。有的人恩赏密折专奏权,把匣子给外人看,卖弄专宠;有的人把朕批的朱批泄露出去;这两种人朕是不给他脸的。还有一等人,像穆香阿,寄来的密折,满都是拍年羹尧马屁的话头,读来令人肉麻——方才马齐还说他可任九门提督,可笑!”马齐被他数落得脸一红,忙起身道:“是臣妄言了!”“是无心嘛。”雍正示意马齐坐下,“这不过顺话提及。总之,密折要说朕关心的事。大至督抚将帅,小至茶肆耳食语,秦楼楚馆轶闻趣事,士大夫往来过从,凡有关世道人心,朝政阙失的,放胆奏进来,就如同家人父子通信,没什么忌讳,就是年岁丰欠,阴涝晴旱……只管奏!”
说到“阴涝晴旱”雍正猛地想到史贻直,心里紧抽一下,便不言语,只是出神,半晌才道:“今儿着实乏了,朕也没精神。刘墨林明儿见见张廷玉,就去年羹尧那里陪着。记着,事事要听年羹尧调度,事事要密折奏进来!”刘墨林一头死了苏舜卿,心中悲痛;受允禩窘辱,又觉愤恨;升迁是喜,与年羹尧打交道又是忧;受密折权又有点惊疑。心里翻倒了五味瓶似的,叩头道:“臣敢不凛遵圣训!”雍正点了点头,说道:“夜深了,散了吧。”
这一夜,雍正就歇在养心殿,也没有翻绿头牌叫妃嫔,在大坑上辗转反侧,只是睡不着,几次趿了鞋出来看天,天色却是晴好。
①东厂:明代特务机关。
第四十二回徇成法循臣谏拗主降甘澍午门赦詹事
刘墨林因知张廷玉身体有病,第二日上午辰时才打轿往张廷玉私邸拜谒。一路隔轿窗都能听见,街上人沸沸扬扬说道史贻直弹劾年羹尧的事,有的说“史大人已经绑赴午门,午时三刻在午门问斩”!有的说“年大将军要亲自出红差①”!刘墨林只是一笑,“午门问斩”只在前明有过,清朝开国早已废止。只在吴三桂掀三藩之乱时,康熙皇帝在玉凤楼阅兵,午门前杀掉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以示朝廷大张挞伐决心,史贻直这点子事怎么当得起这大的典刑?想着,轿子已落。刘墨林吁一口气哈腰出来,递上名刺,张廷玉的门官便笑了,“张相四更起身,五更临朝,几十年的规矩了,您大人的事张相昨夜就吩咐,请上书房见。”刘墨林不禁暗赞,张廷玉勤劳王事到这份上,也真难怪雍正爱重。忙命轿往西华门,特地绕道午门,要瞧瞧史贻直。他平素与史贻直只是点头交情,但既然史贻直遭了事,这点情份还该有的。
在午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前下轿,刘墨林倒犯了踌躇,自己眼见就要受年羹尧节制,特地看望史贻直岂不犯忌?他远远站着望了一眼,真的见史贻直已摘了顶戴,直挺挺跪在午门前的侍卫房门口,其时正五月中,久旱无雨,大临清砖辅起的午门大空场蔚蔚蒸起的地气煌煌直上,天上晴得一丝云也没,骄阳无情地将威炎的光直倾下来,晒得地下焦热滚烫。眼见史贻直面无表情,头矗得葱笔价仰望上苍,刘墨林心里突然一阵难受。正发愣间,却见邢年带着几个太监,都热得大汗淋漓,脚步拖沓地过来,到史贻直面前,说道:“有旨!”
“臣,史贻直!”
“皇上问你,”邢年干巴巴说道,“你这次无端攻讦年羹尧,有无串连预谋的事?”
“没有!”
“为何孙嘉淦方才与你说的一般,又拼死保你?”
史贻直仿佛意外,头略一指说道:“孙嘉淦是昨日回京的,臣是昨夜见的皇上。他回京后我们没有见过面,即平日,臣与孙嘉淦素不往来,政见多有不合。他保臣,臣不知道,也不屑于他来保臣。”邢年只是奉旨传话,应无驳诘之权,听了点点头,又道,“皇上说,‘朕很怜你’。命我传旨,只须向年大将军谢罪,便可赦你。”史贻直以手指天,说道:“年羹尧所作所为上于天怒下招人怨。臣若谢罪,在皇上为佞臣,在年某为附恶,皇上向所取而赦臣?杀年羹尧天必雨!”他如此强项不屈,旁边几个侍卫都听呆了。刘墨林也不禁心下骇然,脸色已是变得苍白。
“皇上说,你与年羹尧同年进士,又受年某举荐入选东宫洗马。”邢年又道,“你必是想,年羹尧功高震主,朕必有鸟尽弓藏的事。想预为自己留一退步。事主唯试,你这样的心地可问不可问?”邢年是大内最老资格的太监,曾亲眼目睹当年名臣郭琇批龙鳞,姚缔虞,唐赍成当年上书北阙拂袖南山的风范历历在目,这种事对他来说并不新鲜。但康熙性格宽仁,雍正刻忌阴狠眦睚必报,两个君王不一样。眼见史贻直如此冒犯雍正毫无惧色,不禁也替他捏一把汗。刘墨林听着这剔骨挖肉般的诛心之词,想象雍正发话时的脸色,竟倏地打了一个寒颤,却听史贻直答道:“臣并不知年某推荐之事,今日听来,实堪羞愧。臣举进士,是自己考的,年羹尧举荐无论出于何心,但用臣的是皇上。臣以为皇上当以是非取舍,不应以揣猜之词加臣之罪!”说罢连连顿首。邢年揩一把汗,说道:“你既不肯伏罪,皇上命我传谕。你就是小人,就在这晒日头。晒死了,天就下雨了!”
史贻直见邢年转身要走,一把扯住后襟,说道:“你这老阉狗!去回皇上话,我不是小人!”显然,雍王的话深深刺痛了他的自尊心,气得脸色雪白,眼中迸出泪花来。邢年却笑道:“咱是传旨的。并不干咱的事。其实我倒佩服您大人这点骨气的。”说完,径回大内缴旨。
刘墨林一个愣怔,才想起自己还要见张廷玉,然后去见年羹尧。再不迟疑,拔脚便跟了邢年身后,从左掖门入内。邢年自回养心殿,刘墨林径奔上书房来。张廷玉正和杨名时谈话,李绂坐在一旁扇着扇子,似乎等着接谈。见刘墨林进来,张廷玉只点了点头,说道:“原说头一个见你的,已经见了几个了你才到。索性名时谈完,我陪送你去大将军那——名时,你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