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曾国藩依旧是笑笑的,习惯地用手缓缓地梳理着花白的长胡须,虽不太赞成李鸿章的这种安排,但口气并不是指责的意思。对这个亲手栽培的门生,他基本上是满意的。尤其是他已看清了湘军衰落、淮军当旺的形势,一方面对自己当年的决策深感欣慰,一方面又对这个气概不凡的门生寄托着七成厚望、三成倚重。

"洋人最善巧思,造出的东西莫不尽惬人意,我想昆老一定会喜欢的。"李鸿章自信地说。

"准备了什么好的特产款待吗?"曾国藩不想就这件事争论下去,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

"吴下好吃的东西多得很,门生特地从苏州带了几个名厨来,要他们变换花样,把吴下好菜让两位主考都尝尝,尤其要他们将吴下三道最负盛名的菜烧好。"李鸿章颇为自得地说。

"最负盛名!是哪三道菜?"彭寿颐对吃最有兴趣。自从咸丰四年追随曾国藩以来,他从未在幕府吃过什么稀奇的菜。

曾国藩生活俭朴,幕僚饮食与寻常百姓没有多大差别,他自己天天都和大家一起吃饭,幕僚们虽有意见,也不好意思提了。记得那年王闿运远道到祁门来,厨房晚餐于照例的冷菜外加了一个肉末豆腐汤,曾国藩见了,摇头说:"何须如此奢侈!"从那以后,幕僚们连客人的光也沾不到了。这次能沾主考的光,吃上苏州名厨烹调的吴下名菜,真令他太兴奋了。

"惠甫是阳湖人,他清楚,你问问他吧!"李鸿章有意卖关子。

"李中丞,你这不是有意难我吗!我哪里知道你肚子里的名堂呀!"赵烈文搔了搔头,想了一会,说,"是不是菰菜、莼羹、鲈鱼脍呢?"

"正是,正是!惠甫不愧是吴下才子。"李鸿章快活地笑起来了。

"少荃,眼下正是西风肃杀之际,你端出这几道菜来,是想把我们这些人都赶回老家去吗?"

曾国藩的话刚一出口,接官厅里便响起一片笑声,他自己却不笑,依旧缓缓梳理他的胡须。在坐的都是饱学之士,知道他说的典故。晋代吴郡张翰被齐王司马冏招为大司马东曹椽。张翰见政局混乱,为避祸,托辞秋风起,思故乡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吴。从此,这三种食品便成为吴人引以自豪的名菜。

"真是太美了!古人说松江鲈鱼金齑玉脍,看来以后可以沾主考大人的光,遍尝东南美味了。"彭寿颐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难耐的欲望。

"少荃,听说松江鲈鱼以四鳃著名,真有这事吗?"曾国藩虽然一向喜欢吃鱼,但这几个月在金陵既忙又忧,还没有想起要品尝一下名扬海内的四鳃松江鲈鱼。

"的确是四鳃。"李鸿章以行家的口气答道。他比老师会生活,既要事业,也要享受。"只是有两个鳃大点,有两个鳃小点。明日门生叫人送几尾到衙门去,恩师可亲眼验看。"

"要得,明日多送几尾,叫衙门里的师爷都尝尝。"向来不受馈赠的曾国藩,难得有这样爽快的时候,"不过,李中丞,我倒是听说,松江鲈鱼要出美味,还得靠蜀中姜不可。你备了蜀姜吗?"赵烈文向李鸿章发难。

"这个我就不懂了,不知厨子备了没有。倘若没有蜀姜,还请惠甫多多包涵,勿在两位主考面前点破哟!"李鸿章的话又引起一片笑声。

"少荃,今科乡试士子年纪最大的是多少岁?"笑过之后,曾国藩问。

"一万九千八百六十九名士子中,年纪最大的是江苏如皋籍的鲁光羲,今年七十八岁了。"李鸿章答。

众人一片赞叹声。

"难得!如此高龄,尚能临场应试。"曾国藩想起自己才五十四岁,便眼花齿落,已近老态,不禁对这个老士子发出由衷的赞叹。"三场完毕之后,我们都去看看他,以示鼓励。

倘若真的中了,让他戴着大红花,在闹市中接受大家对他的恭贺,耀一耀几十年来寒窗苦读、老来遂志的光荣。"

众人都点头称是。

万启琛说:"七十八岁应乡试,诚难能可贵,但也还不是最老的。乾隆丙辰科,刘起振七十九中乡举,八十入翰苑。嘉庆丙辰科,王严八十六中乡举,未及次年会试便死了。这都是士林美谈。"

赵烈文说:"你说的还不算老。乾隆己未科,广东番禺王健寒九十九岁尚应乡试,握笔为文,挥洒自如。翁方纲曾以诗记之。"

大家都惊诧不已。

"那末,最小的多大年纪呢?"曾国藩又问。

"最小的十七岁。"李鸿章答。

"哦。"曾国藩点点头,说,"据说朱文正公也是十七岁中的乡举,座师阿文勤公夸他年虽少,魄力大。"

万启琛说:"诸位听清了吗?爵相方才用的是`也是`两个字,这可是个吉兆,小家伙今科定然会中举。李中丞,你记得他的名字吗?"

"他叫陆宇安。"李鸿章说,"因为是敝同邑,所以记得。"

众人都说:"好,我们都记住了,放榜时注意看,想必这陆宇安今科必中无疑。"

曾国藩高兴地说:"随便说说的,哪里就算得数!"

曾国藩记起前几个月决定兴建贡院时,有个李老头子说要带着儿子、孙子、祖孙三代一起应试的事,遂问李鸿章:"有父子、祖孙一起来的吗?"

"有。"李鸿章回答,"父子结伴而来的,有两百多家,祖孙三代来的,也有八家。刚才说的鲁光羲,就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的,孙子也有二十多岁了。

"好!"曾国藩高兴地说:"这真是自古以来少见的场面。

少荃,你这个监临荣耀得很啦!"

"这还不都是沾了恩师您的光!"李鸿章开怀大笑,大家也都跟着笑起来。

正在大家兴致浓厚地闲谈时,一艘华丽的大官船从下游慢慢驶来,船上坐的正是甲子科江南乡试正主考官刘昆、副主考官平步青。

"一路辛苦啦,昆老!"当刘昆刚走出舱门时,曾国藩便带着李鸿章一班人踏过跳板上了船,向他问候致意,站在刘昆背后的平步青也笑着接受众人对他的热烈欢迎。

"中堂以爵相之尊亲来迎接,令老朽何以心安!"

刘昆功名比曾国藩晚一届,年龄却比曾国藩大几岁,须发雪白透亮,精神很好。那年在湖南学政任上,为杀林明光一事,很与曾国藩闹了一阵子。现在曾国藩勋名盖天下,远在刘昆之上,且乡试监临是李鸿章,曾国藩完全可以不来迎接。他不记前嫌,降尊纡贵,这的确使在官场混了半辈子的刘昆感动。在过跳板的时候,刘昆一定要让曾国藩走在最前面。曾国藩高低不肯,说是皇上钦派的主考大人,理应走在前。推推让让一阵子后,刘昆终于拗不过,第一个上了跳板。

曾国藩又要推平步青走第二。平步青虽少年气盛,毕竟不敢僭越,死命不肯。

刘昆说:"爵相不要再难为他了。虽是皇上钦命,到底是晚辈,我就擅自作个主,让他走第三罢!"

于是,刘昆第一,曾国藩第二,平步青第三、李鸿章第四、乔松年第五,余下的人便依次跟在乔松年的后面,走过跳板上了岸,进了张灯挂彩的接官厅。

接官厅正中临时搭起了一座龙亭。曾国藩率领众人,对着龙亭中的牌位跪请圣安:"敬祝皇太后、皇上圣体安康,万岁万万岁!"

刘昆在一旁恭敬回答:"皇太后、皇上圣体安康,诸位请起。"

然后大家都依次上了早已备好的大轿。一行二十多座绿蓝呢轿,气势磅礴地将两位主考大人护送到旱西门外妙香庵。

李鸿章的才能再次得到验证。全套洋式陈设,不仅使平步青喜得抓耳挠腮,就连老头子刘昆也很满意。下午,丰盛的接风筵席上,吴下名菜使得客人赞不绝口,尤其是菰菜、莼羹、四鳃松江鲈鱼脍,更是令满堂叫绝,连曾国藩也觉得味道不错。

妙香庵大门外插起两块大木牌,每个牌上写着方方正正两个大字:"回避"。除东厢一扇耳门外,所有的门上都贴上两条左右交叉的封条,上面赫然盖着"钦命江南乡试正主考"紫花大印。刘昆、平步青在妙香庵里安静地休息了两天。

第三天上午,妙香庵各门上的封条扯了,正主考官刘昆穿朝服乘亮轿、副主考官平步青乘普通蓝呢轿出庵,由旱西门进城来。

亮轿亦名显舆,四周无围幛,里面安放大宝座,蒙上虎皮,左右踏足置木狮,轿竿裹彩绸,由八人抬着,前后吹吹打打,坐在轿中的人可以毫无遮拦地俯视围观的百姓,最是威风得很。这种亮轿平素不用,遇到大比之年,也只是正主考官一人乘坐,为的是突出其威仪。

亮轿一直抬进位于城南府东大街的江宁府衙门。这里已由江宁知府出面,摆下了十五桌入帘上马宴。待刘昆、平步青望北跪叩谢过皇恩入席端坐后,同考官、监临、提调、监试等各执事官才一一入席。这种入帘上马宴虽是宴席,其实主要是一种仪式。酒菜并不丰盛,大家也只略为尝尝而止。席间每隔半个钟头献一道茶,唱一段折子戏。一连三道茶,三段折子戏,全演的科举功名的内容,诸如商辂三元及第、梁灏八十八岁点状元之类。

第三段戏演毕,刘昆起身,众人跟着起身,走到门外上轿,径直前往贡院入闱。赴宴者刚出大门,久在门外围观的百姓便破门蜂拥而入,将宴席上的杯盘果蔬一抢而空,然后将桌子凳子一齐掀翻,再乐呵呵地扬长出门。衙门的差役并不干涉,都在一旁站着观看。前来抢食的人大半不是因为饥饿,这有个名目,叫做抢宴,为自己,或为亲朋在科举考试中抢个吉利。

当刘昆带着百余名闱中官员进了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后,立即便有三千余名淮军开了进来。进入闱中的有两千人,叫做号军,负责近两万名应试士子的试卷发放、送饭送水、号房的开关打扫以及一切服务性事项。外面有一千余人,担负着警戒、巡逻等任务。从这一刻起,往日可以随意参观的贡院,立即变得戒备森严了。金陵全城无论士农工商,都在谈论着这件非同寻常的大事:中断十二年之久的江南乡试终于恢复了!

同治三年十一月初八日,一清早便彤云密布,寒气逼人。

昨夜刮了一个通宵的西北风,气温骤然下降,金陵城提前进入隆冬季节了,近两万名士子要在今天全部点名入闱。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黑雨.野焚》小说在线阅读_第19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唐浩明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曾国藩三部曲血祭.黑雨.野焚第19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