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根据史料记载,在我们恩熟悉的淮海战役中,国共双方投入兵力为 60万 : 80万。中共一方60万部队的补给供应,从华东支前总结中可见一斑: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牲口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96000万斤,前方实际用粮43400万斤。战役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为1∶9,大大超过战役初期1∶3的概算。民工支前负担最重的是鲁中南地区。根据鲁中南六分区的统计:该区人力动员为49万人(常备民工17万人,临时民工32万人,许多临时勤务尚未计算在内),占该区总人口300万的16%多。按照以往的战争统计,人民的负担能力一般不超过总人口的12%,即八个人里抽一个民工。去掉年龄和性别差距(老幼、妇女)实际上大多数青壮年的男性都参加了民工队伍。淮海战役对民力的动员,山东已经超过负担能力的最高点。解放战争期间,山东一直是华野的主战场,经历多次战役。每一次都需要老百姓付出巨大的代价。莱芜战役时,贫困的沂蒙山群众就提出“破家支前”的口号。淮海战役是空前大规模的动员,要完成出人出粮出车的任务,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些冒着炮火硝烟的记载中,我们偶然可以看到如下的反面例子:山东莒县,有自1947年以来常年出民工的,一年负担二三百个工,自己家里土地荒芜,春天挨饿;一个叫杨家圈的穷村子,出了36头驴,支前时死7头,病6头。受到这些损失,上级再动员支前时就出现叫谁去谁不去的现象。

有资料统计表明,淮海战役双方投入兵力大约120--140万人,双方后方调动补给供应人口,超过800万人!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作为兵民合一的庞大队伍,以色列人至少需要1000万人规模的补给队伍。即使是只计算丁壮数量——60万人,其补给规模和水平在上古时代也是绝对空前巨大的。而这又是根本不可能的,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性——如此庞大的人群,其补给水平是很低的。那么,是什么支持他们在如此广阔的沙漠中跋涉前行,而最终到达目的地呢?我们以后会知道。

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千古之谜需要解答:历时三载的秦赵长平之战,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残酷的一场大战。此战,秦赵两国都是倾尽全力。赵国出兵45万,秦国出兵具体数字没有太确切记载,但是估计不会比赵国部队少,有的人甚至从“秦昭王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及其附近地区),把当地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编组成军,增援长平战场。”的记载推测:其总兵力投入达到将近100万!如此大规模的军队调动,秦国后备支前人员从何而来?按照1:5的水平,也要300--500万的青壮年支前大军。而这在当时的秦国是根本不可能提供的。那么,是什么支持了秦国军队作战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呢?

答案是:秦国长期的筹备和专业化极强的后勤保障体系。首先,秦军的人员动员不是一瞬间的,而是进攻、对抗、驻扎、增兵的一个渐进过程,在此期间,后勤保障的供应可以相对宽松,不会迅速面临瓶颈;另外,秦军背后是日益兴起的强国,这个占领三秦、拥有汉中、披山带河、沃野千里的巨大经济体,同时还拥有从古到今都十分著名的巨大粮仓,这使得倾全国之力进行决战的秦国军队拥有实际的保障;第三,秦国上下实行奖励耕战的国策,贫民百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要努力种地、拼死杀敌,就有机会出人头地,这更是从主观能动性上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凡此三点,大概就是秦军胜利的后勤因素。

然而,几百万以色列人面临的却不是这样的局面:一夜之间离开埃及,没有给他们更多的筹备时间;虽然驱赶牛羊和携带财产,但是离开埃及本土,粮草供应更是无从谈起;几百年为奴的经历,使得这个民族成为依赖性很强的乌合之众,根本无纪律性和战斗性可言——看来饥饿与干渴只不过是一个导火索,发展下去,这个被从埃及带出来的民族将会成为荒原里的孤魂野鬼。

逃脱了埃及人的刀枪并不是终极目标,以色列人的长征才刚刚开始。以色列人向南一直前进,他们在西奈的沙漠里行走的3天,却找不到水。原本从埃及出来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跋涉,淡水的携带量显然不够。在烈日照射下的干渴中,有人已经晕倒,很快会有牲畜倒毙——恐慌与绝望就像传染病一样在以色列人中间传播。

第三天,几乎要绝望的以色列人终于看到了水源。这个地方现在叫做安哈瓦那(ain Hawarah),在苏伊士湾北端南部的70公里处。不过那个时候叫做玛拉。因为这泉水是苦的,不能喝。玛拉就是“苦”的意思。

习惯了受到奴役与指挥的民族,当确实需要自己用自己的头脑去体会、用双手去开创的时候,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低能与迷茫。他们跑到摩西那里抱怨:“我们喝什么呢?”上帝指示同样疲惫的摩西,将一棵树砍倒,投入水中,水居然神奇般地变化的可以饮用了。

干渴难耐的以色列人开怀痛饮,终于暂时躲过了一次劫难。经历了那么多的灾难而转危为安的以色列人终于喝到了保命的甘泉。

以色列人继续向南,走了大约20公里的样子,疲惫倦怠的众人终于在一个称之为“以琳”的绿洲安顿下来。

在安顿在绿洲的前后,以色列人第一次听到了许多给他们定下的律历典章。其中既有各种节期和崇拜方面的,也有许多身体健康所必需的,还有很多人际交往与人际伦理方面的。

可见,以色列人出埃及进入西奈,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徒步旅游,而是有着更多更深刻的意义事件。

以色列人在以琳要好好地休整。当他们再次迎着尘沙和风暴上路的时候,许多新的挑战和困难在等待着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将死去,死在这片他们发过很多怨言、陌生而恐惧的旷野里。但是,对于他们来说,死在旷野与死在埃及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正如同无数民族的无数英雄,宁肯为自由而死、绝不因退缩而活。以一个奴隶的身份老死于户牖之间,哪里比得上作为一个自由的人充满尊严地死去?

经过几天的休整,以色列人从以琳出发,转道东南,向汛的旷野前进。这个汛地区,现在称之为德勃特兰勒地区,位于西奈半岛南端,靠近西奈山。

按照常理,从苏伊士湾到西奈山,成年男子只需要走几天就可以了。但是,2、3百万以色列人扶老携幼、驱赶着牛羊、扛驮着财物,一路走来速度之慢可以想象。多亏他们在渡过红海的时候让埃及人吃了苦头,否则如果法老继续追来,那如此多人的性命更加难保。这支阵容不整的疲敝之师蹒跚在旷野之中,鉴于现在并不是逃命,所以他们每天能走上几公里的路程也就不错了。从以琳出发,他们到达100多公里之外的汛的旷野用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凭着对水源地点的熟悉,这一个月里,以色列人没有再面临干渴的威胁。

以色列人遇到了大问题:他们所携带的粮食不够了。虽然在出埃及之前,以色列人准备了大量的无酵饼,但是此行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按照常规,从埃及到迦南的路程不会超过十天的时间,而如今却已经走了一个月!事实上,此行还远远没有结束,他们还要走上整整四十年!因为有追兵堵截,所以以色列人做了较大的回转,这样浪费了一些时间。另外,由于老幼辎重较多,他们没有像所有商队那样横穿西奈半岛而是沿着半岛的边缘绕了一个圈,一方面防止在横跨沙漠的时候淡水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也防止在固定线路上的伏兵和敌对部族的攻击。

现在,饥饿的以色列人又在围着摩西抱怨了:你们把我们领出来,是要饿死我们啊,我们在埃及再怎么样也还是有肉吃呢!

所有听到这些抱怨的人都会心中苦涩的。难道摩西没有面临同样的考验么?莫非这个80岁的老人不知道安稳地待在米甸的旷野牧羊远远强过在这里风餐露宿,带领一群满腹牢骚、头脑空虚的以色列人行走在生死未卜的归乡之路上有多么艰辛么?为了民族的希望,摩西付出的何止是一顿饭、一口水?然而,对于民众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吃的,而现在没有。旷野之中除了沙子就是石头,可惜这些都不能吃,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以色列人都会饿死。

面对沸腾的民怨,可以想象摩西的心情是何等难过。百姓的困难是现成的,一时间似乎所有的人都有难处,唯独摩西本人没有难处。一心为了同胞的解放与自由把他们带出埃及,此刻摩西反倒似乎成了坑害他们的凶手!

面对疲惫怨恨的百姓,一眼望不到边黑压压地瘫坐在沙地上。第一次,摩西陷入了绝望之中。

如今,绝望的摩西不知道该去找谁商量。比他还要惶恐的亚伦显然不行,怨气盈天的会众肯定也不行。对于绝望的摩西来说,他的唯一希望只有上帝,除非上帝创造奇迹,否则以色列人将会发生大骚乱,对极其有限食品的抢夺、为此而来的杀戮几乎不可避免,然后是饥渴与疲倦——几百万人的队伍将不会有多少人生还。多少代人渴望的自由之梦,难道要以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么?

当我们面临挫折和困难甚至绝望的时候,总是盼望奇迹出现。这奇迹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你我的信心与渴望。只要信心之火没有熄灭,我们就可以见到亘古未有的奇观神迹,甚至可以移山填海、创造出从没有人敢于想象的伟大辉煌。

摩西没有丧失信心,即使着信心已经变得微弱,但依然没有放弃。

傍晚的时候,奇迹出现了:

傍晚的时候,铺天盖地的鹌鹑群飞入以色列人的营地。以色列人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鹌鹑一片片飞过来降落在地上。一茬落下了,另一茬继续降落,甚至都没有落脚之处!这些鹌鹑如此之多,密度最大的聚集之处居然深达将近一米!摩西对呆立的以色列人高呼:这是上帝给你们准备的肉食,准备享用吧!

又惊又喜的以色列人看着乖乖任由他们捡拾的遍地鹌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甚至以为自己是在梦中!

犹太人的历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生玄鸟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犹太人的历史第3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