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主意已定,狄仁杰便在朝会上力主停建,接着又向武则天上了一封奏疏,其中言道:

臣闻为政之本,必先人事。陛下矜群生迷谬,溺丧无归,欲令像教兼行,睹相生善。非为塔庙必欲崇奢,岂令僧尼皆须檀施?得栰尚舍,而况其余。今之伽蓝,制过宫阙,穷奢极壮,画缋尽工,宝珠殚于缀饰,环材竭于轮奂。工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生之有时,用之无度,编户所奉,常若不充,痛切肌肤,不辞箠楚。游僧一说,矫陈祸福,翦发解衣,仍惭其少。亦有离间骨肉,事均路人,身自纳妻,谓无彼我。皆托佛法,诖误生人。里陌动有经坊,闤阓亦立精舍。化诱倍急,切于官征;法事所须,严于制敕。膏腴美业,倍取其多;水碾庄园,数亦非少。逃丁避罪,并集法门,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且一夫不耕,犹受其弊,浮食者众,又劫人财。臣每思惟,实所悲痛。

往在江表,像法盛兴,梁武、简文,舍施无限。及其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比年已来,风尘屡扰,水旱不节,征役稍繁。家业先空,疮痍未复,此时兴役,力所未堪,伏惟圣朝,功德无量,何必要营大像,而以劳费为名。虽敛僧钱,百未支一。尊容既广,不可露居,覆以百层,尚忧未遍,自余廓庑,不得全无。又云不损国财,不伤百姓,以此事主,可谓尽忠?臣今思惟,兼采众议,咸以为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下济群品,应是本心,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当今有事,边境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费。设令雇作,皆以利趋,既失田时,自然弃本。今不树稼,来岁必饥,役在其中,难以取给。况无官助,义无得成,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救之?

狄仁杰认为,如今的佛寺,已是耗费巨资,“宝珠殚于缀饰,环材竭于轮奂”,连皇宫都自愧不如。如此精美绝伦,无疑是银子堆出来的,可“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最后都得摊到老百姓的身上,这难道是佛法“普度众生”的初衷吗?

江南淫祠之祸,狄仁杰是经历过的,也是武则天当年让他去处置的。这些遍布天下的佛寺,无不倾注着百姓的血汗。用度无算,空耗资财,则一旦社稷有难,何以救之?

武则天在朝会上被抢白一番,本就不快,看了狄仁杰的这份奏疏,更是心怀怨恨。可是,狄仁杰所言皆系社稷安危,身为天子,武则天无可辩驳,不得不放弃了建造佛像甚至重建明堂的想法。

“国老,你执意阻挠,就不怕佛主降罪?”武则天当着群臣之面笑问狄仁杰,也算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

“陛下,微臣世受皇恩,当以社稷苍生为念。佛祖那里,自有公断。”狄仁杰回道。

“嗯!”武则天点头赞许道,“地藏王菩萨有言,‘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此等大无畏之气概,国老有之!”

第三十回慧眼识人终就大业匡复庐陵声名永存

尽管偶有争执,比如造佛还有定边之策,但总的来说,狄仁杰再度入相这些年,君臣相处得还算融洽。

随着地位的日渐巩固,武则天更加倚重像狄仁杰这样的重臣,尊称他为“国老”,多次赞誉其为“镇国之宝”,还破例免其“宿直”

,并交待臣属,“非大事者,勿烦扰狄公”。

君臣能够其乐融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皇嗣的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武则天审时度势,恢复了庐陵王李显的太子之位,实际上就是默认大周一朝而终,将来必将“复唐”。这种大政治家的气概,让狄仁杰这些老臣感念不已,故而更加忠心耿耿。

可是,武则天也好,狄仁杰也罢,都已是迟迟暮年。有朝一日,武则天一旦驾崩,太子能否顺利继承大统,可能还是一个未知数,因为还有庞大的武氏宗亲从中作梗。

晚年的武则天,一直想在李氏、武氏之间寻求妥协与平衡,她哪里知道,这两派宗亲早已水火难容。尽管在武则天的眼皮子底下,大家心知肚明,做足了表面文章,但除了武则天,谁也不会天真地认为,将来一派掌权,另一派能甘作臣属。

武则天不想节外生枝,狄仁杰却不得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毕竟匡复庐陵的事业,并不会因为李显成为皇嗣而大功告成,还得后继有人此行。

身为宰辅的这些年,狄仁杰举荐了不少人,以致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叫“天下桃李,悉在公门”。

狄仁杰举荐官员,始终坚持两条原则,首先是才干,只要满足这一条,则无所谓亲疏。

一次,武则天命几位宰辅各举荐一名尚书郎,狄仁杰举荐了自己的儿子、时任司府丞的狄光嗣。后来,狄光嗣不辱使命,政绩颇著,武则天欣慰不已,称赞狄仁杰有祁奚之谓。

狄仁杰选人用人的第二条原则,则是一条“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潜规则”,那就是必须有复唐之心。后来发起“神龙政变”的“五王”

,便是狄仁杰按照这样的原则,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遴选出来的。

“五王”之中,张柬之无疑是核心人物。此人比狄仁杰还要年长五岁,虽是“大器晚成”,年轻时便涉猎甚广、学业精深,补缺为太学生,颇得国子监祭酒令狐德棻的赏识。

贞观时期,张柬之以进士及第,出任青城县丞。永昌元年,七十五岁的张柬之在贤良方正科中力压群芳、博得头筹,出任监察御史一职。

不过,张柬之的仕途并不顺畅,很快便下放地方,辗转合州、蜀州、荆州等地,一直不见起色。

此番际遇的个中原由,说来话长。

唐高宗当政时期,张柬之曾在许王李素节府上出任参军一职。由于李素节是萧淑妃之子,武则天颇为忌惮,遂多年不许其返京。李素节饱含思亲之情,写了一篇《忠孝论》排解心中的苦闷。张柬之读过之后赞不绝口,建议他秘密呈送给唐高宗李治。结果,这封《忠孝论》却落入武则天的手中。武则天认为李素节终究是个隐患,遂降其为郡王,贬至要荒,后来被武承嗣构陷杀害。

有此过节,武则天一直都对张柬之不冷不热。后来张柬之以贤良方正科头名出任监察御史,因反对派淮阳王武延秀北上突厥和亲,又遭武则天的冷眼,从此辗转各地,远离洛阳。

张柬之得以进入权力中枢,得益于狄仁杰的举荐。

圣历年间,武则天似乎预感到迟迟暮年的狄仁杰行将就木,遂让其举荐新的接替者。狄仁杰的心中其实早有人选,但为了摸准武则天的心思,便进一步求证道:“陛下若是求文章资历,如今宰臣中李峤、苏味道可当其任。微臣斗胆揣测,陛下可是觉得文士不堪其用,思大才者,以成天下之务?”

武则天点头道:“国老深知朕心,确实如此。”

“既是如此,微臣倒是有一个合适人选。”

“谁?”

“张柬之。”

“张柬之?”武则天在记忆中搜寻着这个人,“先前反对淮阳王北上的那个监察御史?”

“正是。”

“貌似不妥。”武则天否决道。

“陛下容禀,张柬之当初持有异议,如今看来倒不失明智。”狄仁杰替他辩解道。

“国老的意思是朕昏庸了?”

“微臣不敢,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国老知其一不知其二。”

“圣上的意思是……”

狄仁杰长篇传记小说连载》小说在线阅读_第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雯撕扇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狄仁杰长篇传记小说连载第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