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挂帅?”武则天显得有些惊诧,“既是皇嗣,岂能致于险境,再说他也没打过仗啊!”
“陛下容禀,”狄仁杰笑道,“微臣也是通过契丹妖言惑众想到的。当初李尽灭、孙万斩之徒打着‘还我庐陵’的旗号,依附着甚众,足见民心之所向也。微臣以为,太子挂帅,只是明示于百姓,未必真的让太子亲征。”
“嗯!”武则天点了点头,“国老此言有理。”
“陛下,微臣此议,也为的是……”狄仁杰想补充些什么,却欲言又止。
“国老不必说了,朕心如明镜。”武则天知道,狄仁杰举荐太子挂帅,也是为太子树威之举。
“国老以社稷为念,朕心甚慰。”武则天接着说道,“太子挂帅,虚名而已,出征之事,还得有劳国老费心。”
“微臣未经行伍,恐难堪其任。”狄仁杰见武则天有意让自己领军,遂推辞道。
“国老不必谦虚,”武则天笑道,“参军、刺史、御史、郎中,还有巡抚使、巡察使,国老都曾经历过,何独出征不可?国老既然是社稷之臣,还是莫要推辞。”
见武则天执意如此,狄仁杰只好叩拜道:“承蒙圣上信赖,微臣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随后,武则天任命皇嗣李显为行军元帅,实际上并未出征,狄仁杰为行军副元帅,文昌右丞宋元爽、右台中丞崔献、左台中丞吉顼分任长史、司马和监军,率十万大军北上。出征之日,武则天亲自到安喜门为狄仁杰送行,以示恩典。
默啜听说武则天派兵来剿,为避其锋芒,便在赵州附近大肆剽掠一番之后扬长而去。狄仁杰所率大军以步兵为主,南犯的东突厥却是轻装骑兵,而且闻讯后先行撤离,故而狄仁杰追之不及,双方最终未能遭遇。
默啜返回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数千里,西北诸夷皆附,遂有轻中国之心。一直到唐玄宗时期,东突厥才在大唐和回纥的夹击之下覆灭,被回纥蚕食。
此番河朔的警报解除,狄仁杰被武则天就地任命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在此期间,狄仁杰屡次上疏,请求朝廷采取宽仁姿态,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邸驿以济族师,对于被胁迫而与夷狄合作的百姓,一律既往不咎,武则天均下旨准之,河朔逐渐安定下来。
狄仁杰从河朔返回洛阳没多久,便遇到了一桩棘手的事情,武则天准备在洛水之滨,造一尊大佛像。
佛教至东汉年间传入中原之后,历经兴废。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两度大范围地毁佛,以致佛教衰颓。大唐草创之时,李氏皇室以“李耳后人”自居,将道教推向神坛,虽未明令禁佛,但佛教的地位无疑不及道教,已是不争的事实。
至武则天执政,情况便发生了变化。武则天信佛,为天下所共知,而其痴迷程度,虽不敢说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了。
武则天笃信佛法,与家庭环境不无关系,她的母亲柳氏便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再者,武则天似乎也是一个颇有“佛缘”之人。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时,武则天作为宫人,被打发到感业寺出家为尼,若不是与李治不期而遇,恐怕从此陪伴着青灯古佛,孤独终老。
后来,武则天大权在握,急需君临天下的舆论根源。在倡导“男尊女卑”的儒家文化中,武则天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因此她召集一批文人,组成所谓的“北门学士”,对儒家经典进行有目的的注疏,刻意淡化“男尊女卑”的传统思维。
对于道教,武则天更不会存有半点期盼之情,因为要想篡唐自立,非颠覆道教的统治地位不可。
武则天“踏破铁鞋无觅处”,却因为一个不经意的安排,让她喜出望外。
当初,千金公主为讨武则天的欢心,将善弄风月的冯小宝献了出来,这让武则天喜不自胜,赐其名为薛怀义。为了使薛怀义方便地出入禁宫,武则天安排他削发为僧,到洛阳郊外的白马寺挂单。薛怀义虽出身贫贱,但善于揣摩上意,居然从浩瀚的佛家典籍中找到了一部《大方等大云经》。
从此之后,武则天更是与佛教融为一体,自视为“弥勒转世”。垂拱三年,武则天下令拆毁乾元殿,并在原址兴建“明堂”,由薛怀义负责督造。
一年之后,气势恢宏的明堂落成。这座高二百九十四尺、方圆三百尺的宏伟建筑,共分三层。底层为方形,寓意春、夏、秋、冬四时;中间为十二边形,寓意一日的十二辰;上层为圆盖,龙凤盘绕其上,金碧辉煌。在大堂的中央,还有十根巨木,上下通贯,号称“万象神宫”。
明堂完工之后,薛怀义又打算在其北面造一尊巨大的佛像。按最初的设想,佛像上下五级,攀到第三级时,便可俯视明堂,而且佛像的一根小指头,便可容纳数十人,足见其巨。
可是,由于工艺条件所限,在建的佛像屡遭大风摧毁,数年间耗费以万亿计,却始终不见完工之日。
天册万岁元年,武则天又宠幸御医沈南璆,令薛怀义醋意横生。盛怒之下,薛怀义一把火焚毁了建造之中的佛像,大火借风起势,毗邻的明堂也被烧成一堆灰烬。武则天龙颜震怒,却羞于启齿,只说是一场意外。
薛怀义见武则天不罪于己,反而命他重建明堂、佛像,愈加骄横起来。武则天怒不可遏,暗中安排武攸宁将薛怀义殴杀。
薛怀义死于非命,但武则天对佛像的热情依然不减,又琢磨着造一尊大佛了。
当时,群臣早就对武则天崇信佛法颇有微词,这也是历史文化使然。很多人认为,佛教起源于天竺,非中土所固有,在应有尽有的中原大肆传播,情何以堪?再者,佛教的眼里只有佛,打着“超脱凡尘”的幌子,不拜君亲、不忠不孝,于理不合。
对于这些反对的理由,狄仁杰并无异议,但他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当年巡察江南,淫祠之害,他是亲眼目睹了的。如今佛教本就兴盛,作为一国之君的武则天再大造佛像,则“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各地不知又要生出多少寺庙来。
在狄仁杰的眼中,寺庙未必如佛教所宣扬的“净土”,而是一个个吸银子的漩涡。寺庙占有田地、人口,每年进账不少香火钱和供奉,却不缴纳一丁点赋税,还会大量地消耗铜用作法器,这不是吸银子是什么?
无论如何,狄仁杰都要阻止武则天造佛的动议。
不过,若是说佛教非中土固有,或是指责其不拜君亲、不忠不孝,武则天必然会如芒在背,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狄仁杰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从赋税入手,就事论事,让武则天收回成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