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底定乾坤
第二十八回怀阴谋武氏图废立行大义酷吏说二张
狄仁杰再次成为宰辅,政治环境明显宽松了许多,最明显的改变,是酷吏这股庞大而邪恶的势力,随着来俊臣的身首异处而走向末路。
来俊臣获罪,完全归咎于自己的丧心病狂。据说,来俊臣在家中摆了一排石头,上面刻着官员的名姓。心血来潮之时,来俊臣便扔石子去打,打中了谁的石头,接下来就构陷谁。
如此阴险的手段,后来被一个叫卫遂忠的人透露了出来。卫遂忠原本与来俊臣交情甚笃,但出身卑微。来俊臣发迹之后,虽然表面上与卫遂忠臭味相投,骨子里却瞧不上他。一次酒宴,来俊臣酒后的一番戏言,将卫遂忠弄了个大红脸。卫遂忠接着酒劲与来俊臣争执起来,结果挨了一顿痛打。
酒醒之后,卫遂忠心有余悸,担心来俊臣伺机报复,联想到以往自己受到的屈辱,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找到了武承嗣。卫遂忠告诉武承嗣,来俊臣昨晚上打中了刻着武承嗣名字的石头!
武承嗣向来对酷吏既倚重又忌惮,眼看大祸临头,一时慌乱起来。卫遂忠见武承嗣不知所措,既感到失望,又不想就此功亏一篑,于是又煞有介事地说,连同武承嗣被砸中的,还有一干人等,比如太平公主。
来俊臣显然是犯了众怒,太平公主、武承嗣联手弹劾,武则天只得将他缉捕入狱。就在狄仁杰入相前几个月,武则天终于下定决心,颁布了《暴来俊臣罪状制》,将来俊臣斩首示众。当时,神都洛阳一度万人空巷,十里八乡的百姓都赶到了行刑现场。来俊臣人头落地之后,百姓如潮水般涌上前来,“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与来俊臣一同被斩首的,还有遭其陷害而被处死的李昭德。
不过,“酷吏政治”的终结,并未让狄仁杰等一批老臣轻松多少。随着武则天地位的日渐巩固,武氏宗亲对皇嗣的觊觎,一时甚嚣尘上。这其中,武承嗣、武三思表现得最为踊跃,不断在武则天的面前软硬兼施,意欲行废立之事,幻想着武则天百年之后,自己得以黄袍加身、君临天下。
武承嗣、武三思的心思,武则天心知肚明。其实在武则天的心里,一直对此事颇为纠结。废唐立周之际,武则天为了避免树敌过多、徒增阻碍,依然立李旦为大周的皇嗣,只是赐了一个“武”姓而已。或许,这只是权宜之计,尘埃落地之时,似乎一切都应该重新审视。
“武氏之国,岂容大唐血脉承续?”武承嗣、武三思的这番话,始终让武则天难以释怀。
但是,废立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日渐衰老的武则天不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兴起一场血雨腥风,她打算听一听狄仁杰的意见。
一次朝会过后,武则天单独留下狄仁杰,准备与这位饱经风霜的老臣推心置腹一番。
“废立之议,国老以为如何?”在狄仁杰的面前,武则天毫无掩饰的必要,索性单刀直入。
“陛下想听真话?”狄仁杰反问了一句。
“国老何出此言?”武则天显得有些不高兴,“朕在位这些年,虽不及太宗皇帝虚怀若谷、勇于纳谏,至少也算是从善如流吧?”
“恕微臣鲁莽,”狄仁杰奏道,“陛下想听真话,微臣定当知而不言。废立虽是社稷大事,亦是陛下家事,微臣虽身居宰辅,然不可妄加评断。微臣如今六十有八,不敢妄称通古博今,也略通些经史。纵观古今,微臣未闻侄为天子,而奉姑母于宗庙也。”
狄仁杰一番话,让武则天顿时想起了李昭德。当年,王庆之在武承嗣、张嘉福的怂恿和授意之下,提出“废立”之议。格辅元、岑长倩、欧阳通因此获罪,李昭德依然知难而进,以“侄子继位无立姑母庙之理”的一番说辞,让武则天打消了这个念头。
时隔数年,狄仁杰的理由如出一辙,让武则天心里五味杂陈。
思忖片刻之后,武则天冷笑道:“国老刚才也说了,这是朕之家事,既然如此,国老就不必过问了。”
“陛下!”狄仁杰提高声调,跪拜道:“微臣以为,王者,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天下之事,亦是陛下之家事。陛下之家事,亦是天下之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微臣不才,受圣上隆恩,忝居相位,岂有不过问之理?”
“狄怀英,你可不要太放肆了!”武则天动怒道。
“君问计于臣,臣自当知无不言,岂敢有犯上之心。”狄仁杰当仁不让。
“呵!”武则天倒吸一口气,冷笑道,“如此说来,朕要是怪罪于你,朕倒成了昏君了!”
“微臣不敢!”狄仁杰自知已达到了劝谏的目的,遂不再言语。
很明显,狄仁杰的态度,代表着很大一部分官员的立场,这让武则天陷入了两难境地,只好将“废立”之事搁置了起来。
由于武承嗣、武三思不断上疏提议“废立”,狄仁杰等人又一直持反对意见,这让一心想在武氏与李氏之间寻求平衡的武则天不胜其烦。
过了几日,武则天又将狄仁杰召入宫中。狄仁杰叩拜之后,见武则天神情衰颓,老态毕现,遂关切道:“陛下身负社稷,日理万机,可要保重龙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