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徐爱卿,你断狱甚多,失出可不少啊!”武则天显然是先给徐有功一个“下马威”,暗示他曾为庞氏说情。

“陛下,微臣以为,失出乃人臣之小过,好生才是圣人之大德。”徐有功借力打力。

听了徐有功的话,武则天默然良久。是啊,她一面自诩为弥勒佛转世,一面却杀人如麻,哪有什么“好生之德”?

“徐爱卿,你这张利嘴啊!”武则天不由得笑了起来。

最终,庞氏得以免死,与三个儿子一起流放岭南,窦孝谌贬为罗州司马,而秉公进谏的徐有功也被除名,流放蛮荒。

徐有功去职两个月之后,武则天又一次将“好生之德”抛之脑后,下令将两名官员腰斩于市。这两个“倒霉蛋”,既不是因为失职,更不是获罪于告密,不过是跑到东宫跟皇嗣李旦扯了两个时辰的白话而已。

看望皇嗣也成了死罪,一时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谁也不敢冒这个天下之大不韪了。于是,一些善于钻营的人看准武则天的心思,密告李旦“暗中生怨、潜有异谋”。这些诬告甚合武则天的心意,遂交给最为信赖的来俊臣处置。

皇嗣李旦这个招牌太大,来俊臣并不敢贸然行事,而是先拘捕李旦身边的人,搞“扒春笋”、“剪裙边”战术。

在“推事院”种类繁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面前,这些人被迫屈服,乖乖地按照来俊臣的授意“招供”。一份李旦“谋逆”的罪状,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炮制了出来。

来俊臣高效复命,武则天却不置可否。从内心而言,武则天不是不想把李旦头上这顶“皇嗣”的帽子拿掉,但她不得不顾及在朝野的政治影响,因为这关系到社稷安危。说得更直白一点,如果大臣尚对李唐有一丝眷念,群起而攻之,或是表面拥护、私下抵制,对于武则天这个最高统治者而言,确实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再者,李旦下来了,换谁上去?皇嗣的位置一直空着,必然引起诸多人的明争暗斗,稍有不慎,又是一场血雨腥风。

或许,借此进一步敲打李旦,让他时时如履薄冰、不敢有觊觎之心,才是最好的选择。当然,以此投石问路,对群臣做一番“火力侦察”,也未为不可。

不出武则天所料,生性怯弱的李旦依然是小心翼翼,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群臣这里却炸开了锅,既有窃窃私语的,也不乏犯眼直谏的。

最“过火”的莫过于一个叫安金藏的人。论出身,他本是安国胡人,随父亲安菩归附大唐。论级别,他不过是太常寺的一名乐工,经常在武则天、李旦身边搞一些歌舞曲艺节目,连官员都算不上。但论胆略,他却震惊朝野。

安金藏得知李旦可能获罪,便在一次宴会上,指着鼻子痛斥来俊臣为人不义、为臣不忠,又当众大呼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在下愿剖己心,以明皇嗣不反。”言毕,安金藏举起早已准备好的一把尖刀,对着自己的腹部划拉下去,一时间五脏俱出、肠流一地。

武则天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惊了,她想过群臣会据理力争,却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孟子云:“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一个最高统治者的“敬畏之心”,正是所谓的人心向背。

武则天当即下旨,将安金藏抬入宫中,由太医将其伤口缝合医治。待安金藏苏醒后,武则天亲自前去探望,长叹道:“朕有子却不能自明,竟致你于如此地步!”

安金藏腹部这道深深的伤疤,终于换来了皇嗣李旦转危为安、化险为夷。

武则天君临天下,说不清有多少人在这前后血溅七尺。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这位亘古未有的女天子,总算是在这把龙椅上坐稳当了。

内政尽在掌控之中,北面的契丹却开始蠢蠢欲动。

契丹作为一个民族出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的北魏时期,一般认为是从鲜卑分化出来的。唐朝初年,契丹从松散的部落演变为八大部落组成的联盟,在漠北扎根。贞观年间,契丹首领更迭,从臣服于漠北的东突厥,转而投入大唐的怀抱,成为中原朝廷治下的“羁縻州”。

后来,契丹与大唐的关系几经反复。至武则天执政时期,契丹感到生存空间遭到严重打压,反心顿起。

万岁通天元年,营州一带发生严重的饥荒,营州赵文翙不仅不向朝廷请旨赈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征收赋税,搞得契丹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当年五月,松漠都督李尽忠与自己的妻兄、城州刺史孙万荣合谋,率契丹部落反叛,并斩杀赵文翙。随后,契丹骑兵不断南犯,甚至一度打出“还我庐陵王”的旗号,四处袭扰、蛊惑人心,发展至数万之众。

三个月之后,契丹军与奉命北上平叛的大周军队在平州境内的硖石谷遭遇。

为了剿灭契丹,武则天调拨了二十八名将领北上,梁王武三思则统领后军,在营州西面的渝关驻扎,静观其变。

狭路相逢勇者胜,李尽忠无路可退,摆出了一套迷魂阵,成功利用俘虏向大周军传递了“契丹弹尽粮绝、不堪一击”的假情报。

大周军众将听闻,一时争功心切,数万军队毫无章法地扑向硖石谷,毫无疑问地成为“瓮中之鳖”。

前军进入峡谷遭到伏击,喊杀声震天动地,后军不明就里,便停下脚步观望。李尽忠的计划眼看就要落空,士兵却送来了缴获的官印。李尽忠喜出望外,命人伪造了一份牒令,盖上官印,说前军大获全胜,令后军速速跟进,又威逼被俘的前军将领落款,派人乔装送往峡谷之外。

后军将领不知是计,果然争先恐后地冲入峡谷,结果重蹈覆辙,惨遭败绩。

“无能之辈,罪不容诛!”武则天接到前线传来的塘报,顿时雷霆震怒。

冷静片刻之后,武则天向阶下的群臣发问:“李尽灭、孙万斩藐视天威,非霹雳手段无以征服,朕打算发布诏令,招募天下囚犯、家奴充军,北上进剿,众爱卿认为如何?”

“微臣以为,此议实有不妥。”

武则天定睛一看,站出来的说话不是别人,正是“刺硬话多”的麟台正字陈子昂。

“陛下,”陈子昂继续说道,“囚犯虽是亡命之徒,但近年来大周怀柔宽刑,各地牢狱空空如也,一时恐难聚集足够的人数。至于家奴,生性怯懦,且皆无行伍经历,人数再多,不过徒增伤亡。”

“依陈爱卿之见,为今之计,又该如何?”武则天沉思片刻,陈子昂所言不无道理,遂问道。

“微臣以为,我大周浩浩汤汤、人才济济,天下之士,万分未用其一,契丹蚍蜉之徒,逞一时之能,必然无以持久。我剿、御结合,坚壁清野,不出一年,契丹妄徒必然难以为继,何足挂齿!”

武则天最终采纳了陈子昂的建议。一方面组建新的官军北上进剿,由建安王武攸宜统领,陈子昂为参谋。另一方面,责令河北各州县组建“武骑团兵”,结合百姓的力量,防止契丹南下袭扰。

契丹这边,“硖石谷之战”大获全胜,让李尽忠、孙万荣斗志昂扬,稍作休整之后,决定南下平州,扩大战果。

契丹军南下,与武攸宜、陈子昂率领的官军不期而遇。结果,契丹军难以突破官军的防线,损失惨重,而另一拨前去偷袭檀州的部队也未能得手。

眼看战势陷入僵局,李尽忠决定撤退,率残部躲进大山。不久之后,李尽忠身染重病死去,孙万荣继续带着这支残兵败将负隅顽抗。

双方在边境僵持,东突厥的默啜则趁火打劫,顺势向大周提出了“和亲”之议。作为交换,默啜承诺率部袭扰孙万荣残部后方。

武则天心里明白,默啜这是看契丹已成强弩之末,赶紧冒出来霸占一点地盘、捡些便宜而已。不过事已至此,武则天不便拒绝他的好意,只得顺水推舟,册封其为“迁善可汗”。至于和亲以及今后底盘如何瓜分,大家心领神会:再议!

默啜并未食言,果然向契丹的老巢松漠发起偷袭,将李尽忠、孙万荣的妻妾掳掠而去。

东突厥这么一搅和,彻底打乱了孙万荣的防御部署。孙万荣眼看老巢不保,遂率残部南下,一举攻克冀州,擒杀刺史陆宝积,屠杀了数千百姓。紧接着,孙万荣又折返北上瀛州,四处劫掠。

河北各州县再次陷入惶恐之中,北部边境烽烟四起。就在此时,距离战场数百里之外的魏州出事儿了。

原来,孙万荣袭扰冀州得手后,武则天责令河北各地务必严加防范。魏州刺史独孤思庄吓破了胆,遂将十里八乡的百姓悉数驱赶入城,发放兵器,日夜安排值守。

刚开始,百姓倒还尽职尽责,可十几天过去了,一个契丹兵的影子都没见着。这也难怪,魏州离冀州三百多里,中间还隔着一个贝州,贝州都没啥动静,魏州何必自乱阵脚瞎折腾?

百姓得回去干农活,独孤思庄却没有丝毫“放松警惕”的意思。更严重的是,数万百姓聚集在城内,官仓里的粮食撑不了几天,社会治安也存在严重隐患,魏州已是不打自乱,恐生不测。

武则天接到报告,将独孤思庄就地免职。在考虑魏州刺史新的人选时,武则天想到了在彭泽做了好几年县令的狄仁杰。

“狄怀英识得大体,又有力挽狂澜之勇,此人赴魏州履新,态势必然为之一新。”武则天一锤定音。

在彭泽县令任上蛰伏了四年之久的狄仁杰,终于回到朝廷的视野之中,而魏州的状况,也考验着狄仁杰的智慧。

狄仁杰长篇传记小说连载》小说在线阅读_第8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雯撕扇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狄仁杰长篇传记小说连载第8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