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心甘情愿也好,被逼无奈也罢,狄仁杰终究在那份“请愿书”上郑重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废唐立周,万物惟新,而狄仁杰依然是区区洛州司马。武则天似乎已经忘了这个人,直到登基次年发生的“王庆之事件”,才让狄仁杰又有了出头之日。

王庆之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小京官,在神都洛阳这浩瀚的“宦海”里,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可他还是凭借自己的惊世之举出名了。

武则天登基整整一年之后,王庆之在凤阁舍人张嘉福的授意之下,向武则天上了一封“请愿书”。王庆之在这封“请愿书”中表示,既然如今已是武周天下,皇太子李旦也赐了武姓,但终究是前朝血脉,不合常理,应立武承嗣为皇太子!

武则天觉得王庆之所言不无道理,但为了稳妥起见,只是让几位宰辅商议之后再作定夺。当时在宰相班子供职的总共四个人:武承嗣、岑长倩、格辅元和欧阳通(代理)。

武承嗣是“请愿”的直接受益者,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张嘉福是受武承嗣所使,找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王庆之“请愿”,从而投石问路的。如今圣上交宰辅们商议,武承嗣再怎么无耻,也得顾及颜面和舆论,只好避嫌。

剩下的几个人,意见高度一致,就俩字儿:“不宜!”

最先表态的是岑长倩,他果断上疏,认为皇嗣李旦现居东宫,以社稷的长远计,不宜兴废立之议。

“君子图兴,小人喜乱。忠臣为社稷劳苦,奸佞以私利误国。故上书言废立者,非奸佞小人而何?微臣以为,当对此等祸乱社稷者严加切责,以儆效尤,安天下之心。”岑长倩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在奏疏的末尾添了几句“硬话”。

对于岑长倩的激烈反对,武则天先搁置了起来,转而召见格辅元,听听他的想法。

“陛下,微臣以为,废立之事万万使不得。”格辅元开宗明义,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大周江山,不当由武氏承继大统?”武则天还是不甘心。

“皇嗣乃陛下所出,武姓乃陛下亲赐,微臣实不知有何不当?”

面对格辅元的质问,武则天无言可对,发起了愣,格辅元意犹未尽,又添上一把火:“从古至今,断无侄儿继姑母之位一说!”

“好你个格辅元!”武则天脸涨的通红,伸手往案桌上重重一拍,站起身来,厉声呵斥道:“你是想说,从古至今,无女流之辈做天子一说吧?嗯?”

与格辅元的谈话不欢而散之后,武则天杀心顿起。岑长倩被调离朝廷,率军西征吐蕃,才走到半道上,就被武则天召回洛阳,直接投入大狱。

在武则天的暗中授意下,来俊臣开始大肆搜罗几人“谋逆”的证据。他先是胁迫岑长倩的儿子岑灵原提供“假口供”,将欧阳通等数十人扯了进来。欧阳通受到酷吏的百般折磨,最终屈打成招。

这年十月,以岑长倩、格辅元、欧阳通三人为首的“逆党”被武则天下令诛杀。

出了一口恶气之后,武则天的心里还是很清楚,“武周革命”之所以能够水到渠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皇嗣问题处理得当。在万物惟新之际,即使岑长倩等人赞成王庆之的倡议,废立之事也得从长计议。不过对于王庆之,武则天理应大张旗鼓地褒奖,否则会寒了“拥武”者的心。

一道奏疏端掉三重臣,王庆之迎来了人生的巅峰。

第一次召见王庆之,眼前这个平淡无奇的人,并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气度,武则天的心里不禁凉了一小截。

“太子乃朕之子嗣,奈何废之?”武则天直言不讳。

“禀圣上,《左传》有言,‘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而今谁有天下,竟以李氏为嗣?”王庆之依然是那套说辞。

“卿之忠心,朕已尽知。然废立之议,事关重大,容朕深思。”武则天摆了摆手,示意王庆之退下。

“陛下,微臣冒死进谏,为大周江山计,当速作决断为宜!”言毕,王庆之伏地叩首,声泪俱下、如丧考妣。

见王庆之如此执着,武则天难免有些恻隐之心,从案桌上随手取来一张印纸,递给王庆之:“卿欲见朕,以此示卫士即可,退下吧。”

“微臣叩谢陛下隆恩。”王庆之抹了一把泪,双手接过印纸,如奉神灵一般,捧着退出殿外。

从此以后,王庆之拿着鸡毛当令箭,三天两头跑来觐见,所说的也不过是些废立太子的陈词滥调。武则天不胜其烦,但毕竟金口玉言、有约在先,只得心不在焉地应付着。

狄仁杰长篇传记小说连载》小说在线阅读_第7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晴雯撕扇2010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狄仁杰长篇传记小说连载第7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