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敲更着悠长的声调,狄仁杰正在艰难地落笔。纸上刚写出几个字,便被他揉作一团,扔将出去。砚台里的墨汁干了磨、磨了干,废纸篓早已装得满满当当,纸团滚落到地上,一片狼藉。
狄仁杰索性将手中的毛笔搁下,起身来到院里,仰首望着皓月当空、繁星点点,时而驻足深思,时而捋须徐行。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狄仁杰顿悟了:要想救人,任何言辞都有可能被武则天认为是欲盖弥彰、包庇“余孽”。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打动武则天,从而扭转局面的,恐怕只有一片赤诚之心了。
经过反复推敲修改,狄仁杰的这封密疏终于完成了。
“微臣幸蒙天恩,奉旨赴豫州查察谋逆一案。昔五千余口入狱听候发落,经微臣仔细查验,或受逆党威逼,或毫无干系,皆罪不及死。微臣知此事关乎社稷,意欲显奏,恐有为逆人辩护之嫌。若微臣知而不言,又恐辜负圣母神皇存恤之本意。微臣进退维谷,不知从何下笔。表成复毁,意不能定。微臣以为,此辈虽有谋逆之实,然并非出于本心,惟望神皇怀苍生之念,法外开恩,予其生路。”
接到狄仁杰的奏疏,武则天犹豫了。狄仁杰说的没错,当初李贞造反,很多人其实也是受胁迫的。趋利避害,人之常情,怎么能指望所有人都大义凛然呢?若真是让这些人身首异处,会有多少人对武则天怀恨在心?
思来想去,武则天终于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对这五千余人网开一面,改死刑为流刑,发配丰州。
尽管这些无辜的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但狄仁杰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已经是最理想的结果了。
当这数千囚徒身披枷锁、离开故土,相互搀扶着走出豫州的时候,狄仁杰独自站在城门之上,默默地为他们送行。直到这支长长的队伍消失在远方,狄仁杰依然昂首眺望,他的心中无数次地呼喊着:“仁杰无能,让你们受苦了!”
数千“余孽”跋山涉水,途经宁州。宁州的父老乡亲们闻讯,纷纷赶到郊外来探望,并告诉他们:“是我们宁州的狄大人救了你们的命啊!”
在押解军士的默许下,宁州百姓领着这群衣衫褴褛的囚徒,来到城西的“狄公德政碑”前。他们一起摆案焚香,百姓自发地拿出种类繁多的祭品,在碑下堆积如山。数千人齐刷刷地跪倒在地,失声痛哭。
与这惊天动地的哭声相比,任何感恩戴德的言辞,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第二十二回心系苍生痛斥奸佞作恶多端报应不爽
成功说服武则天,保全五千多人的性命,狄仁杰不禁松了一口气。可是,豫州的形势并不容乐观,首先是社会秩序、生产生活亟待恢复。对于这一点,狄仁杰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毕竟豫州的条件再怎么差,也好过地处边塞的宁州。
狄仁杰真正的麻烦,是暂时驻扎在此稳定局势的“诸军节度”张光辅。当初爆发“越王之乱”,奉命率军前往豫州的是三个人。“中军大总管”麹崇裕和“后军大总管”
岑长倩负责调兵遣将、平定暴乱,时任文昌右丞的张光辅被委任为“诸军节度”,主要负责总揽大局和平叛之后的“善后”工作。
暴乱平息之后,麹崇裕、岑长倩奉命打道回府,张光辅暂时留了下来,维护豫州稳定。此人贪得无厌,狄仁杰早有耳闻,如今自恃平乱有功,更是纵容部下四处剽掠、横行霸道。
狄仁杰到任之时,妥善处理了五千多在押囚犯,这让张光辅颜面尽失。谁都知道,豫州牢狱人满为患,被百姓称为“囚城”,正是张光辅邀功请赏的“战绩”。狄仁杰看穿了这一点,因而采取“密奏”的方式瞒天过海,让这些无辜的囚徒改死为流,张光辅稀里糊涂地吃了哑巴亏,可诏令不可违,他除了气得干跺脚,别无他法。
狄仁杰与张光辅,一个主政地方,一个指挥驻军,表面上看似井水不犯河水,但张光辅的驻军整日胡作非为,两人终究会爆发一场正面交锋。
作为新任刺史,狄仁杰每天清晨都要面对一群伸冤告状的百姓。狄仁杰刚一落座,状子便如雪片般飞来。告状的人来自四面八方,状子的内容却大同小异,绝大多数都是被驻军士兵搜刮财物、肆意屈辱,稍有不从,便被扣上“逆党”的罪名投入大狱。
士兵如此目无王法,而且人证物证俱在,可谓铁证如山,可主政一方的狄仁杰却无从受理。按照朝廷制度,驻军士兵犯法,得有指挥官受理,地方官员无权管辖。
狄仁杰明白,要整饬军纪,只有张光辅出面才行。尽管他对张光辅的为人颇为不屑,但为豫州百姓的生计,他还是决定走上一遭。
“狄公身负刺史之职,公务繁忙,今日怎有闲情,拨冗光临寒舍?张某有失远迎,万望狄公莫要见怪。”张光辅见刺史狄仁杰亲自前来探访,难免有些意外。尽管对狄仁杰“私自”为囚徒说情的举动耿耿于怀,张光辅表面上还是装出一副其乐融融的姿态出来。
“张右丞客气了,下官履新豫州多日,未能与张右丞一叙,失礼之至,望张右丞恕罪。”论官阶,狄仁杰低人一等,礼数自然是少不了的。
张光辅见狄仁杰面色不佳,深知“来者不善”,刚一落座,便先发制人:“狄刺史今日前来,张某倒是想起一事。前日我差人到刺史府商洽粮草一事,不知可有结果?”
听张光辅提起“粮草”,狄仁杰不禁眉头一紧。自从他到任豫州,张光辅的人便三天两头到刺史府索要资费、粮草,令他不厌其烦。
狄仁杰心里明白,一开始便纠缠于粮草,今天这趟就算白来了。于是,他端起茶杯,略品一口,随即笑道:“明公莫怪,地方负责驻军给养,此乃朝廷定制,豫州区区一府,岂敢违拗?只是下官下车伊始,诸事繁杂,且容下官几日,明公不必担忧。”
“有狄刺史这句话,张某自然没有不放心的道理。”见狄仁杰如此恳切,张光辅也只好顺水推舟。
“张右丞”,狄仁杰话音一转,正色道,“负担驻军给养,乃豫州官民分内之事,而驻军维护一方百姓,也是理所应当。”
张光辅对狄仁杰的来意摸了个八九不离十,却佯装不解地问道:“狄刺史何出此言?”
“张右丞,狄某承蒙天恩,主政豫州,以百姓福祉为己任。然驻军剽掠难禁,百姓苦不堪言、上告无门,还望张右丞严加管束才是。”
“噢?”张光辅假装露出一副惊诧的表情,“竟有这等事?本官一向治军严明,岂容军士知法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