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郭曜前抱拳道:“父帅,不如趁势攻城吧,只要一举拿下莫州,拿下史朝义,是大功一件,丝毫不亚于孔郡王取洛阳啊!”

仆固怀恩也催马前附和道:“是的,大帅,我军气势如虹,士气高涨,不如趁势攻城,只要拿下莫州取了那史朝义的首级,是盖世功勋,堪可与孔晟媲美!”

郭子仪的脸色阴沉了下来,他凝望着自己的儿子和副将冷冷道:“军情重大,岂能因为贪功冒进?莫州情况不明,妄自进攻,一旦伤亡惨重,让本帅如何向朝廷交代?”

“你我为朝廷之将,出国征战,所考虑者,都是国之大事,能不能战,不是为了跟什么人争功。孔郡王乃是天下才,千百年来罕见的英雄人物,你们至今还不吸取教训,不念孔郡王在洛阳城外的释放之恩,还如此执着,喋喋不休地在本帅面前鼓噪,要与孔郡王争功,这到底是何心态?你们不脸红,本帅都替你们臊得慌!”

郭子仪怒斥道,郭曜和仆固怀恩当即面红耳赤,低下头去吭吭哧哧不语了。

正在这时,面向大唐军阵这一面的城楼突然吱呀吱呀打开了。郭子仪当即大手一挥:“敌军出城,整军备战!仆固将军,你率军一万前应敌!”

但这面城门开了,城楼的薛嵩和张忠志都感觉非常震惊。不过,等他们得到报告,再下令派人下去赶紧重新关闭城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宽敞的城门洞开,一个英挺高大的身影慢慢踱步而出,出现在唐军士卒和城内叛军士卒的视野之。薛嵩面色一变,声音都有些抖颤起来:“张兄,那岂不是江宁郡王孔晟?他手的可是……可是大王的头颅?”

张忠志嘴角都在颤抖着,他紧紧把住城墙往下望去,只见孔晟轻描淡写地一手抓住那头发散乱血迹斑斑的史朝义的首级,一步步正走向大唐军阵。

他高大的身形沐浴在绚烂的阳光,却是发散出某种无形的杀气来直冲云霄。

官军刺客竟然是大唐江宁郡王孔晟?这孔晟如何潜入城又如何取了史朝义的性命?这……这……他到底是人是鬼?抑或真的像传说的一样是天神降世?

张忠志本来举起手臂想要命令军卒放箭,却无力地又垂下手臂,他眸光闪烁片刻,这才扭头望向薛嵩声音疲倦至极:“薛兄,你我还是率众归降,或可还有一条生路!但是,请记住,我能只降孔晟不降郭子仪!”

而城外的郭营将士更是看傻了眼,他们心底的震撼惊惧不亚于城内任何一个叛军军卒,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郭子仪看得心头大震。郭曜痴痴地望着孔晟那在光线一步步走来脚步无沉稳杀气腾腾的背影,声音充斥着某种无言的敬畏:“孔郡王何时到了莫州并取了那史朝义的人头?难道这莫州叛军已经归顺了他?”

这何止是郭曜心的疑问,这是包括郭子仪在内所有官军的疑问。

几分钟之后,无论是官军还是叛军,都注定永远无法忘记这样在心定格的一幕——

沐浴在绚烂光线的孔晟缓缓转过身来,面向莫州城,高高举起手里溅血的史朝义的头颅,面色肃然,身形却陡然间似乎如同魔神般高大巍峨起来,他振臂高呼,声震四野:“史朝义叛逆朝廷,已经伏诛在本王手下,尔等莫州守军,再不开城投降,还待何时?!”

城楼,张忠志向薛嵩无奈叹息道:“薛兄,我等降吧,已经没有任何退路。军卒没有作战之心,若是出城与官军交战,张某估摸着至少有半数要当逃兵,不如效仿田承嗣开城投降,来换取一条生路。”

薛嵩默然点头:“只能如此了,但我等只降孔晟,不降郭子仪!”

盏茶后。薛嵩和张忠志打着白旗率众出城投降,但条件却是只降孔晟不降郭子仪,这让郭子仪麾下将士大为尴尬。郭子仪倒也罢了,仆固怀恩等将领都忍不住有些愤愤不平抱怨起来。有的甚至建议郭子仪率军地将这支叛军剿灭。

但郭子仪怎么可能这么做?叛军已经归降,孔晟当面,若是出兵将降兵灭杀,不要说会遭天下人诟病,是皇帝和朝廷那里也无法交代,如此一来,郭家真的变成了争功激进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了。

莫州定,史朝义死。

一日后,孔晟的两万军马抵达莫州。听闻孔晟已经独自斩杀了史朝义和取了莫州城,李彪李虎等人大吃一惊,田承嗣父子更是毛骨悚然,望向孔晟的眸光充满着无法言喻的敬畏之色。

李彪李虎率众接受了薛嵩张忠志的投降,接管了五万叛军军卒。按照孔晟的命令,薛嵩与张忠志立即解除军职,与田承嗣一样,留在孔晟身边,等待朝廷的诏命册封。至于这五万叛军,孔晟采取的是慢慢渗透怀柔安抚的策略,让自己所部各级心腹军官入军任职,假以时日同化不是问题。

孔晟的江南联军本来有五万人,加田承嗣洛阳归降的一万人,莫州薛嵩张忠志归降的五万人,总计兵马已经超过十一万人马,声势之浓,远远超过了郭子仪和李光弼了。

孔晟命令大军在莫州修整,再定行止。

实际,这个时候,继续进军北其实也没有了太大的意义。史朝义一死,代表着伪燕政权的消亡,而范阳军主力大多数都归降的归降被灭杀的灭杀,剩下的都不成气候了。

而只要消息传到相州,李怀仙的五万人必然向李光弼投降。如此,这场叛乱彻底终结了。

第七百四十九章满城尽带黄金甲(1)

长安。

孔晟斩杀史朝义并取得莫州大捷之时,太皇李隆基的国葬已经进入尾声,皇帝李亨勉强素服率群臣宗室治丧,辍朝五日。但旋即,皇帝一病不起,一天当至少有半数处在昏迷状态之,这朝会之事基本是废了。

因为李隆基突然驾崩,孔晟的洛阳光复和郭子仪的汴州大捷带来的朝野下的喜庆,被大大冲淡了。

而因为皇帝的缠绵病榻不起,长安城空因为老皇帝之死笼罩着的一层阴霾非但没有消减,反而更加浓重。如果说老皇帝的死是一个诱因的话,那么,李隆基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死了,皇帝在一个不恰当的时候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这让太子李豫感觉到了某种时机的到来。

京城禁军三万在南霁云的率领下东进策应孔晟和郭子仪的平叛战争,皇帝病重,长安城的局面基本落在了皇太子李豫的手里。虽然皇帝倚重的五大权臣——李泌、杜鸿渐忠于皇帝,颜真卿忠于死去的老皇帝,张巡忠于皇帝,真正忠诚于李豫的只有尚书右仆射裴原礼。但在五大权臣之下,低层官僚却几乎都倒向了东宫一系。

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小说在线阅读_第82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白衫小少年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第82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