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张清也不急着说话,端起了茶汤细细品味起来,半晌才又道:

“也不妨直言,张某有一计可住大夫领兵东出!”

秦晋心下惊骇,他料定了张清一定是在拉拢自己,可也想不到收买自己的条件居然是这个。如果让神武军东出潼关,也就意味房琯难以成行,这个选择对他而言,看起来还真是充满了诱惑呢!

但是,这低下则包含了无数令人不齿的阴谋。秦晋并非是谦谦君子,但现在正处于内忧外患,他岂能带头自相残杀?况且,房琯若能克服东都,对神武军而言也并非全无好处。神武军的探子铺排的太大,河东关中乃至河南都要伸展开去,兵力已经被摊薄到不能再薄,倘若东都克服,神武军就可以趁机挥师北上,集中精力进击安禄山的老巢范阳。

如此一鼓而下,天下传檄便定,到那时,各自在朝廷上拉开弓马斗个你死我活,也不也没甚影响了!

不过,秦晋也没有直接拒绝张清的提议,而是问道:

“敢问驸马都尉如何领秦某出兵?”

张清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故作神秘道:

“不可说,不可说,现在时机未到,若大夫肯站在皇后一边,这只是迟早之事!”

秦晋道:

“皇后母仪天下与天子同为一体,秦某自然誓死效忠!”

“不,不,不……”

张清忽而摆手一连说了几个“不”字,但接着却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话语,继而才又说道:

“秦大夫公忠体国,世人无不知晓,可皇后也是有苦衷的,希望大夫能够有所体察!”

秦晋眯起了眼睛,觉得这张清好生直接天真,收买人心又岂有如这般交浅言深的做法?恐怕除了愣头青,不会有人借这个茬的。、

“君忧臣辱,秦某敢不体察!还请驸马都尉转告皇后殿下,为天下苍生计,须保重凤体,如此可使天子无后顾之忧!”

说罢,秦晋长身而起,以军中诸事缠身为借口告辞离去。张清还欲劝说,秦晋已经大踏步离去。

秦晋毫不犹豫的婉拒了张清如此直白的拉拢,他相信如果张皇后如果真有意拉拢自己,只要自己不撕破了脸,对方就还会再找上门来。这个张清看起来精明油滑,实际上却并无多少能耐,不过是张皇后的传声筒与傀儡而已。

眼看着时间就到了午时,秦晋所担心的是房琯能不能如实出兵。抵达军中帅堂以后,便有军吏来报,天子亲自送房琯返回军中,军中士气大盛,大军如期开拔!

得知这个消息,秦晋心中的感觉是复杂的,也随之放松了不少。终于在暗流涌动的黑暗中见到了一丝丝的曙光,希望房琯能够不让这希望落空。

要知道,这十余万大军非但是寄托了天子的重重期望,也是关中数百万百姓多深深期望的。

房琯离开长安,对秦晋和神武军而言,压力骤然减小。没了这个宰相之首时时刻刻盯着,作为副相的崔涣则谨言慎行,轻易不会指摘秦晋和神武军,更不会主动的对其进行打压。

如此一来,也是得失兼具,虽然没能领兵出征是个遗憾,可也终于不必束手束脚了,不必事事都担心着是否会招惹政事堂的弹劾。

除了东征以外,秦晋最在意的就是屯田事宜。由于屯田的兵员绝大多数都是叛军降卒,对他们的管理比之神武军还要严格,对于近十万人的屯田队伍来说,这并非一件容易事。然则,韦济居然就做到了无一处纰漏。

为此,秦晋还特地到距离长安最近的一处屯田点去视察,果见一切都进行的有条不紊,而且那些昔日间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们此刻竟也一个个温顺的好像人畜无害的小绵羊一般。听说御史大夫来了,一个个争相目睹,那阵势和兴奋的劲头竟不亚于见到天子一般。

自从送走了房琯和出征大军以后,李亨便每日一早都召秦晋入宫商议军情,有时候甚至一日召见三次。可见他对这次出兵的紧张和重视。不过,令李亨觉得欣慰的是,房琯一路进兵也都顺顺利利,出了潼关便直杀陕州与渑池,所遇到的抵抗也俱是一触即溃,眼见着势如破竹。

大约午时,秦晋从太极宫中返回军中帅堂,此时他已经饥肠辘辘,正打算唤仆役端来羊汤肉饼解饿,却忽有军吏来报,外间有官员求见。

秦晋答一声知道了,便让那军吏安排求见的官员先候着,他得先填饱了五脏庙再说。只是军吏在递上求见官员的拜帖之时,又附上了一封举荐信。他看着举荐信封皮上的字迹似乎有些眼熟,再一细看,这不是杜甫的字迹吗?

杜甫现在的命运可与另一世大大不同,不但在冯翊郡为太守,还在此前一战中立有大功,总算他不是个志大才疏的人,没有辜负了秦晋的厚望。就实而言,秦晋在任用杜甫之初,心中也是打着鼓的,毕竟诗人从政多数都是不靠谱的,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秦晋不但顶住了来自于孙孝哲叛军的巨大压力,而且在与长安失联的情况下,能够当机立断彻底放弃冯翊,烧毁同官仓五百万石粮食,致使孙孝哲无功而返,导致二十万叛军断粮。

因而,杜甫的能力之强、性格之坚韧已经毋庸置疑,他还有一点好处,就是甚少举荐官员。今日一反常态,也令秦晋大为好奇,能够得其一纸举荐信的究竟是什么人。当下,秦晋也顾不得吃喝,拆开了举荐信,待看清楚被举荐官员名字之时,不禁脱口道:

“原来是他!”

渤海郡人氏高适。

这还真是个小小的意外,想不到杜甫举荐的人竟是高适。对于高适其人,秦晋自小就已经熟读此人的诗句,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令多少不得志之人唏嘘感慨。

当高适出现在面前时,秦晋才发觉此人的无论从外貌抑或是内在的气质,都与诗人二字不搭边。

中等身材,旅途风霜之故,面目稍显黑瘦,双目微微下垂。

“阁下就是高仲武?”

仲武是高适的字。

“正是下吏!”

高适在长安之乱以前官至刑部侍郎,再听闻李隆基逃蜀的消息以后,便也一路追了过去。后来,他又和房琯等人一齐返回长安,但一直不得重用,便闲散了起来。如果不是走了杜甫的门路,此时恐怕还在蛰伏之中呢。

在见到高适以后,秦晋忽然觉得,此前被遗忘的饥饿感又滚滚袭来,便问道:

“仲武兄可曾吃过午饭?”

高适答道:

“下吏一日只食两餐,是以不曾用过午饭!”

秦晋呵呵笑道:

“如此甚好,不如一同吃吧。”

说罢,秦晋一挥手,仆役很快就将早就准备好的饭食端了上来,分别在他与高适的案头摆上热气腾腾的羊汤和烤肉饼。

“尽管吃便是!”

唐朝乱事》小说在线阅读_第85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天可汗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唐朝乱事第85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