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赶出来的叛军已经成了弃子,任他们自生自灭。
郭子仪并无意将这些人赶尽杀绝,弩箭的几轮齐射也只以驱散为目的,不使他们冲击军阵而已,实际造成的杀伤极为有限。
见状如此,郭子仪又令将士高呼劝降。
“愿降者,器械,伏地!”
扔掉武器可以使叛军失去杀伤的能力,趴在地上则可以让他们彻底丧失战斗力。
很快,大呼劝降起到了作用,不少叛卒像没头苍蝇一般乱窜了一阵之后,依言放下手中的武器,就地趴下。
与此同时,长史李萼手下的捉生军再次派上了用场,按照惯例将这些人逐一清点聚拢,引往城外的指定地点,等候具体的审查,只有合格者才能顺利进入降营。
今日的大动作最终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除了比平时猛烈许多的霹雳炮轰击,便没有再进一步的动作。
然则收获还是不小的,一战又收拢了近五千降卒,此消彼长之下,也等于削弱的叛军的有生力量。
不过,对秦晋的非议在沉寂了数日之后,又再次冒了出来。
这一次,乃是有朝臣弹劾他,故意顿兵,养寇自重。
说穿了就是对这种极为保守的反击而不满,当然也不能排除背后大有用心。但不论如何,一顶养寇自重的帽子扣下来,令得郭子仪异常紧张,当夜就寻到了秦晋,让他无论如何也要撇清这种可能,否则后患无穷。
在此之前,郭子仪一直沉心于兵事,对于朝廷纷争甚少发言,这次之所以一反常态,显然是觉得非同小可。
这让秦晋也重视了起来。仔细想想,其中的确有不少耐人寻味之处。一旦长安解围,也就意味着朝廷的危局正式有了转机,外部的危机压力骤然消失或者缩小,那么针对神武军和他本人的各方势力难免就要重新抬头。
对此,秦晋早就见怪不怪,在唐朝带兵平叛,必须两手都要硬,内斗无可匹敌,外斗势如破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不被那股无形的力量碾压的粉身碎骨。
秦晋闭上了眼睛,回想着各种记载,诸如王忠嗣、颜真卿等忠臣名将,不都是没能死于外敌之手,最终命丧在内斗之中吗?
想起颜真卿,秦晋不免心头一动,这位名臣在安禄山造反之初联合河北道十五郡与之相抗,并顽强的坚持到最后,可惜在三十年后,竟遭奸相卢杞陷害,假借藩镇之手将其残杀。结局之悲惨,实在令人唏嘘。
而“奸相”卢杞此时正在河东道,带领着神武军的主力和史思明部叛军拼死抗衡。
但愿三十年后,卢杞不要又成了奸相!
秦晋如实默念!
“难道要我摒弃既定策略,不惜代价对叛军发起反击强攻?”
心中虽然想的通透雪亮,但口中还是不免发了句牢骚。
郭子仪思忖着,并没有立刻回应,最终还是迟疑着说道:
“关键不在城外,而在宫内!”
秦晋心知肚明,他这是在暗示,只要取得了天子的谅解,那么一切就可迎刃而解。
但紧接着,郭子仪又叹了口气。
“可惜,在这桩事上,天子只看结果,而不会听因由的!”
“大帅,千万别再犹豫了,今日唐.军仅仅恫吓,就收我数千降卒,倘若真来强攻,旦夕间就是末日了!”
张通儒苦口婆心的劝着孙孝哲。
“逃出去?败兵之耻辱将永随我左右,带着这种耻辱苟且残生,岂不是比死了还要痛苦?”
心高气傲惯了的孙孝哲怎么能够容忍这种屈辱,因而在注定兵败之初就已经下定了玉碎的决心。
“我已经决心玉碎,不必多言,如果想留下来就把这酒喝了!”
面前已经是最后一坛酒,喝光了就彻底光了,但孙孝哲毫不吝啬,依旧邀请张通儒与其同醉。
张通儒哪里还有心思陪他喝酒?接过递来的酒坛,狠狠的摔在地上,酒液与陶片四下飞溅。
“你,你,谁教你摔它的?知不知道这是最后一坛了……”
眼见着最后一坛酒被摔的粉碎,孙孝哲竟不管不顾的趴在了地上,搜寻着碎陶片里残存的酒液,贪婪的舔舐着。
张通儒何曾想过自己视若天神一般的大帅竟沦落到如此境地,他上前一把将其保住,然后用力扶了起来。
“大帅,醒醒吧,醒醒吧!难道你就忍心看着辽东一同南下的老兄弟们埋骨于此吗?”
孙孝哲睁开惺忪的醉眼,似笑如哭的看着张通儒。
“老兄弟?不是早就告诉你,带着老兄弟们快快逃命去吧,勤王军于长安会合之日,就是大军覆灭之时!”
“哪里还用等得到勤王军?只城中的唐.军发力强攻,大帅又岂能守得住?”
张通儒还要辩白,可猛然又一叹。
“唉,到了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眼看着大好的形势落到今日这般田地,当初谁又想得到呢?各营的指挥已经失去控制,就算不走,也没有挽回的余地。大帅不要再钻牛角尖,只要逃得出去,将来必会有再起之时?倘若不走,就连这点机会都没有了,百年之后,史书上只会多了一个兵败身死的败军之将。”
张通儒这话说的有些过分,但为了激起孙孝哲重燃斗志,也不得不冒险为之。以孙孝哲以往的脾气,他让若如此说话,不被抽鞭子才怪呢。
可现在,孙孝哲竟只苦笑了两下。
“逃得性命,只会被那些混蛋文人写的更加不堪!”
“未必如此,当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尝尽常人所能忍受之屈辱,才有复国灭吴的一天,大帅……”
咚咚咚!
猛然间,帐外传来了急促的战鼓声。张通儒被吓的一激灵,赶忙出去查看发生了什么。
正好有亲卫营军卒急惶惶赶来。
“夜半击鼓,到底发生了何事?”
“坏消息,又有人趁夜哗变,说是要投唐朝,已经杀将起来……”
顿时,张通儒身体摇晃了起来,他实在没想到,哗变竟然已经到了每夜都要发生的地步。
这可绝不是个好消息。
思忖了一阵,张通儒便告诉那军卒:
“通知各营,只要哗变者不恣意破坏,就随他们去吧!”
到了此时此刻,一切铁腕的镇压手段已经失去了作用,军心早就散掉了,就连孙孝哲最亲信的精锐亲卫营也已经无心恋战,只一心想着逃回辽东去,更何况别家人马呢?要知道当初凑齐这二十万人可是安庆绪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成行的。
之所以如此的为孙孝哲拼凑人马,为的还是攻下唐朝都城长安这份不世的大功劳。唐朝自立国以来百余年,长安还不曾被任何人攻陷过,只要安庆绪破了这个先例,必然在洛阳朝廷中人望陡涨。包括对他阳奉阴违的严庄之辈也必然俯首帖耳。
安庆绪把所有的堵住都压在了孙孝哲身上,两个人可算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个道理安庆绪明白的很,孙孝哲也同样心知肚明。就在潼关被**夺回以后,洛阳方面没有任何反应这一点,他就立刻明白,安庆绪已经渐渐失去了地史思明的约束,洛阳朝廷也在暗中掣肘,几乎所有人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