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太子殿下上马!”
这断惊险的插曲就此翻过,一行人继续赶往兴庆宫。
路上,秦晋得知了,李隆基竟然启用高仙芝,由他来守宫城。
而裴敬似乎也在高仙芝的手下吃了些亏。这本就不奇怪,如果名震西域的高仙芝不能对付初出茅庐的裴敬,岂非成了天大的笑话?
抵达兴庆宫,神武军在宫城下严阵以待。
“南内各门都看住了?”
“已经派了人去,不过人手还是不足,里面的人若集中从其他门冲出来,也挡不住!”
秦晋点点头,裴敬说的没错,如果高仙芝要冲出来,除了这北边的宫门,其他各门那点人的确都挡不住。但他料定高仙芝不会突围,因为天子太老了,根本就禁不住折腾。
再说,就算冲出宫城他也不怕,这反而更有利于事态尽快有结果。
陈玄礼鲜明的表态以后长安城已经尽在手中,他们跑得出宫城,却跑不出长安。
只是,秦晋的口中却泛起了阵阵苦涩之意。
当初在新安时,他一心一意的要解救这位盛唐名将,可到头来偏偏被老天捉弄,竟至两人刀枪相向,又是何其可悲。
兴庆宫,大唐天子李隆基坐卧不宁,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过了一阵,终于有人轻轻的进了便殿,是宫中的内侍。
“圣人,派去的人一无所获,高将军,他,他……”
内侍的声音越来越小,李隆基却急不可耐的追问着:“说啊,高力士他究竟怎么了?”
“高将军他不见了!”
李隆基闻言之后,整个人向后踉跄了两步,差点跌坐回榻上。
“究竟如何不见的?被太子抓了去,还是……”
“奴婢,奴婢也不知,据将军府中的家奴说,将军在入夜之前就不告而别,直到宵禁开始,也,也杳无音讯!”
直到“杳无音讯”四个字从内侍的口中说出来,李隆基再也忍不住,一屁股跌坐在了榻上。
高力士究竟哪里去了?难道就连最信任的人都已经背弃他而去了吗?
巨大的挫败感与失落感在一瞬间涌了上来,就像决堤的洪水,彻底摧毁了李隆基的心理防线。到了此时此刻,他彻底明白,自己已经到了树倒猢狲散的地步,再没有人肯赖在他这个大树上,陪着送死。
“你们怎么还留在这里?怎么都不走?都走,都走啊!”
骤然间,李隆基爆发了,歇斯底里了,无所顾忌的呵斥着身边无辜的内侍宦官。
一群内侍宦官何曾见过天子如此不顾威仪的动怒,吓得纷纷匍跪于地,口口声声说着,“奴婢死罪,奴婢死罪……”
发泄了一阵,李隆基陡而从榻上奋力挣扎着起身,但起了两下,竟然没能起来。而面前匍跪着的一干内侍宦官,竟都自顾自的哀声求饶,却每一个人上来扶一把。
李隆基不禁悲从中来,然则欲哭无泪,他全身所感受到的,只有彻骨的冷!
哀念丛生之下,李隆基反倒不似先前那么愤怒,渐渐冷静了下来。他终于从榻上离身,蹒跚着来到了便殿的大门前。
若在以往,早有内侍宦官把殿门打开,一干宫人众星捧月的前后伺候着,所有人唯恐巴结的慢了,都争抢着在他面前留下个好印象,以期能够平步青云。可此时此刻,那些场景再不复见,内侍宦官们竟也都像躲着洪水猛兽一般的畏首畏尾,本能的与他保持着距离。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生性敏感多疑的李隆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羞辱和折磨。
他伸出了干瘦的手,轻轻一拉,保养良好的殿门便随之开了。
外面清冷的空气扑面涌入,这让李隆基感觉稍稍舒服了一些。陈玄礼的文告他看了不止一遍,里面虽然参杂着浓浓的私心,但平心而论,又不乏实情。
老迈的天子将目光瞥向了深邃的夜空,也许是乌云遮蔽了星月,极目所及竟见不到一丝一毫的光亮。
“圣人,圣人,夜里天凉,别吹着身子。”
一名内侍竟颠颠拿着一领大氅给他披在了肩上。
这不过是再平常的一个场景,然而,李隆基却身子一颤,回头看去,只见一名十三四岁的半大宦官,正等着一双乌黑的眼睛,看着自己。
好一个俊美的少年,如果不是进宫做了宦官,加冠成年之后,怕是要出落的仪表堂堂。
李隆基心头竟莫名其妙的生出了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想法。
“你叫什么名字?”
李隆基对这个少年官宦的印象颇好,在所有人对他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形下,这种感官又被大大的加强了。
“奴婢没有名,大伙都叫奴婢余四。”
“只有排行?”李隆基似与之对话,又似自言自语,“没有大名怎么成?不如,今后你就叫余忠嗣吧!”
“真的?”
少年宦官似乎难以置信,竟傻乎乎的问了一句。
“朕说过的话何曾不是真的?”
少年宦官喜出望外,当即跪了下去,咚咚磕头。
“叩谢圣人赐名…….”
紧接着又麻利的爬了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喜悦之色,仿佛今夜宫外的兵变对他没有任何影响一般。少年人毕竟是少年人,高兴之下竟在天子面前手舞足蹈了,若再往常,这个余四一定会被李隆基身边的亲信宦官拖出去立规矩。但现在,大厦将倾,树倒胡狲散,谁还有心思在这位即将完蛋的天子面前露脸呢?
李隆基的心情似乎受了这少年宦官的影响,苍老的脸上竟也浮现出一丝笑容。
不知为何,他忽然就想起了自己假子王忠嗣。
王忠嗣入宫时才九岁,他的父亲王海宾在与吐蕃一战中战死松州。李隆基对这个假子也十分的喜欢与器重,王忠嗣长达成人以后,果然没辜负他的厚望,历次大败突厥人、吐蕃人,官至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
然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假子的功劳越大,李隆基反而越不喜欢他了,甚至还对他充满了忌惮和猜忌。
因为有一点触碰了李隆基敏感的神经,王忠嗣自幼与太子李亨交好,而朝中又不止一人指斥他欲奉太子。
这位老迈天子的假子,王忠嗣的下场也可想而知,在其部将哥舒翰的苦苦哀求下,终于免了一死,贬为汉阳太守,年余后郁郁而终。
人死了以后,李隆基反而又想起了他的好,尤其是在这种身临绝境的时刻,如果王忠嗣还活着,那些魑魅魍魉,又岂能胡作非为?安禄山又何至于由一介跳梁小丑,搅动的大唐半壁江山腥风血雨?
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如果再给李隆基一次选择的机会,也许他仍旧会毫不犹豫的杀死王忠嗣,没有任何能够活着威胁他的帝位,别说假子,就算亲子也不行。
但人终究不是冰冷的石头,李隆基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在经历了内心的跌宕起伏以后,他的这种冷酷似乎竟在消融了。
而面前的少年人,偏偏让李隆基想起了一手抚养长大的假子,却不是那些出自他血脉的亲子。
终于,李隆基老泪纵横,天家无父子,他活了七十多年,做皇帝也做了四十多年,从未有像现在这一刻沮丧和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