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有没有超级英雄呢?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久,正义还得有超能力,那就是包拯了。传说中的包公可以下地狱问案,算是超能力了吧。虽然他达不到保护全人类的高度,最起码是保护善良的老百姓不被坏人欺负,哪怕坏人是实力强大的郭槐、庞太师。除此之外呢?没了。我们颂扬的英雄之所以不能加上“超级”二字,主要还是没能体现大情怀。比如关羽,虽然能战蚩尤。但是关菩萨是忠、孝、节、义的化身,跟老百姓没一毛钱关系,他只向上负责。再比如大鹏转世的岳飞,最大的节操也就是忠心,他做的所有事都是为了迎回二圣,格调太小,尤其是最后鬼魂显灵坑死自己部下这一出,跟毒死李逵的宋江如出一辙,把名声看得太重,以至于不惜牺牲兄弟的性命。除此之外,那就是一些非历史人物的英雄可以冠上“超级”二字了。比如可以克服条件反射趴在火里一动不动的英雄,比如可以以钢铁之躯扛住机枪扫射的英雄,虽然能力够超级,格调可以拔得很高,但是死了啊,一次性的英雄不属于超级的范畴了。所以最终算来算去,我中华的唯一超级英雄,就是包拯。
横评一下三国超级英雄,美国的总是不遗余力宣扬民主自由,跟他们具有极强公民意识和契约精神的民族性格有着极大关系。而日本却一直在担心灾难来自地球之外,跟他们小国寡民惧怕外界的民族性格有关。而我们中国呢,可以说老百姓期盼的超级英雄就是所谓的“青天大老爷”。因为我们古代中国人不相信司法,不相信制度,十分惧怕权力。那么说能制约权力的是什么?我们的老百姓很单纯,我们就觉得制约权力的一定是权力。所以我们看到了超级英雄,官位很高的包青天应运而生。自到今天我们都不相信制度,期盼的是明君清官。那么说管家元首不做超级英雄反而要做恶势力怎么办?那么我来告诉你,比丘国的孙悟空,结结实实做了一把超级英雄。
孙悟空打妖怪的第一因素是有人要吃唐僧,这个不用多数。第二因素是自己闲的没事干,比如去抓猪八戒。第三因素是为了签证,比如在乌鸡国败青狮精,在车迟国斗三妖道。但是在比丘国,孙悟空出手管闲事的第一出发点是为了救那些孩子,并且要从根本上杜绝国王再吃孩子的现象。从这一点上讲,比丘国的孙悟空,是当之无愧的超级英雄,他做到了正义、有超能力,保护比丘国人类、对抗灭绝人性的黑暗势力。
我相信,吴老爷子写这段故事,是多么希望有孙悟空这样的超级英雄出现,惩治灭绝人性的术士,规劝丧心病狂的君王。孙英雄要在比丘国大干一场,至于他如何演好自己超级英雄这一角色,下节再聊。
六十二、超级英雄
在明朝,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在这种制度下,官大一级压死人,官员只需要向上负责,不需要向下负责。
那要是县官非常的混蛋,老百姓就要去府里告状。知府也是个王八蛋,那就去省里告状。布政使也是个王八蛋呢?那就要去京里找皇帝告御状。在古代中国,仿佛皇帝是邪恶终结者。
且不说皇帝是不是说见就能见到的,万一皇帝也是个王八蛋呢?难道要找玉帝告御状?估计也只能以死明志,找阎王告状了。
所以说遇上皇帝吃人这事,除了超级英雄降世临凡,还真就没办法了。回过头来说说皇上要吃孩子,家长们就那么听话把孩子献出来吗?这种事怕是只有当过爹妈的才能体会,反正如果换成我,我一定会誓死捍卫我的孩子。但是我们看到比丘国的国民不仅没有反抗的,还十分配合的把孩子吊在门口,这是为啥呢?
这就得从中国传统的伦理观来说了。曾经有个特孙子的问题是这么问的:“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男人最恨媳妇问这样的问题,据说答案千奇百怪,最经典的回答是这样:“我会救我妈,然后和你一起死。”其实能问出这样问题的女人,大可以放弃了,还绞尽脑汁想答案,出息去哪了?
那好吧,再换个问题,儿子和父亲掉水里了,救哪个?这回不能殉情了吧。这问题问的,我都觉得足够阴损。但是在传统中国,对这类事情有个标准答案。中国古代有本书,讲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俗称二十四孝。这其中有个故事叫埋儿奉母,说的是晋朝郭巨家境贫寒,生了儿子之后发现如果养儿子就会影响母亲的伙食,所以决定埋了儿子省钱养母亲。这就是答案,所谓百善孝为先,任何跟孝道稍稍相左的情感都要割舍。
从某个角度讲,普通家庭的孩子能长大成人,都要感谢自己的爹妈不是孝子。也正是在这种大的伦理框架下,孩子是可以交的,毕竟家家都交,交了死孩子,不交死全家。关乎人间正义的问题,就这样变成了一道数学题。这么丧尽天良的事情被执行的那么理直气壮,他要杀你,你不让他杀是你的不对。其实这是古代“三纲”思想的延伸。说起这三纲,一直以来都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糟粕。其实这三纲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说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什么意思呢?其实董仲舒是说明一种社会现象,即上行而下效。臣子喜欢以皇帝为榜样,儿子喜欢以爹为榜样,老婆喜欢以老公为榜样。正因为如此,皇帝要以身作则,否则臣子就投其所好会学坏了。父亲要以身作则,否则儿子就会学坏成败家子。老公要以身作则,否则老婆就会学坏成败家娘们。
其实这三纲说的对,没啥错的地方。非要诟病他,只能说这个思想不准确,因为败家儿子的出现,爹是要负主要责,败家媳妇的出现,那得问孩子他姥爷怎么教育的,真未必是老公教育的不到位。
可就是董仲舒谈现象的一句话,在明朝给传的变味了,成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谁能从儒家经典里找到这句话?这句话压根不是出自儒家教义,而是明朝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从宋朝不杀士大夫到明朝动不动就杀士大夫的社会变化。在这种社会状态下,皇帝变态到吃小孩,也就成了正常的基本国策。而且你不让他吃,就是违背圣人的训示,这哪说理去。像吴老爷子这样的大才肯定知道,圣人哪说过这话?圣人的教诲是君不正则臣投外国,父不慈则子奔他乡,夫不贤则妻子改嫁。但是明朝的官方指导思想是程朱理学,所谓孔孟之道他们是非常痛恨的。比如朱元璋就很遗憾没见过孟子,要不就得刮了他,敢说民贵君轻,大逆不道,但是这种事就实实在在的发生在作者生活的嘉靖王朝。也发生在《西游记》中的比丘国。
唐僧目睹了这满城的人间惨剧,觉得这是逆天悖理的行为。但是混了多年天庭官场的猪八戒却说:“君教臣死,臣不死不忠;父教子亡,子不亡不孝。”但是这个理论让唐僧不能接受,太没有人道主义了。而且到此我们发现,老百姓出去劫道,孙悟空打死他们不需要任何理由。如今国王吃人,吃的还理直气壮,孙悟空倒没了一棍子打死恶人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