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古人说“守意如城,防意如贼”,这个“意”指的就是我们每一个念头,守意就是守住正念、善念,防意就是预防妄念、恶念。我们要有一个信念,修心是艰苦卓绝的战争,丝毫不能防松,要看作生死存亡的大事那么重要,修心才能尽快获得最大的成就。

在守意、防意的过程中,要迅速认清敌人的来犯,倾尽全力消灭它。什么是敌人?绝不是外境的任何变化。

比如说,某人当面或背后说了你什么坏话;某个你信任的人欺骗、背弃了你;名声或钱财受损;工作受挫、感情受挫;某个亲近、深爱的人与你生离或死别等等,这一切令人不快乃至痛苦的境遇,客观上都不具备让你烦恼、痛苦的功能,伤害你的人绝不是你的敌人,你的不正确认识造成的心念才是真正的大敌。

请牢牢记住一点,无论任何境遇,修心最忌怨天尤人,不要强调世道人心多么黑暗不公,多么残忍恶毒、卑鄙自私,一切都有条不紊的在因果规律内运作,公正无比。遇到逆境那是你善因不够,你可以在能力范围内用正当手段去努力化解逆境,以及制止某人的恶行,怎么做要看当时的机缘来决定,但就是不能怨天尤人,一旦产生这种念头就是修心的极大失败。无论你有多大的理由,怨恨就是种下恶因,会导致恶性循环。

世界上不存在客观的无法承受的伤害,你觉得无法承受是因为你心理素质不够强。再大的逆境也有人可以微笑着去承担,他可以你就应该可以,做不到是你还不够强大。不要抱怨或仇恨世界对你太冰冷,那本质上是一种懦弱与逃避。

决定你是否产生负面情绪,是否产生恶念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的念头,与其它任何外人、外物、情感的变化与得失无关。

只要你守得住正念、善念、防得住恶念、妄念,一切都不是问题,你就可以时常保持宠辱不惊、得失不乱的淡定从容。

那么克敌制胜的最佳武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对心念的制止力,也就是定力。定力越强,击败敌人就越快。锻炼定力的办法是什么呢?前面说了,“数息观”。

当然,锻炼定力的方式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只要是无害的、非邪教的、不依赖任何外物的(比如烟酒、丨毒丨品、药物等)都能用。

你的念头能定在“数息观”的时间越长,对心灵的控制力就越强,制心一处的功夫就越深。当遭遇逆境时,就能越快的进入“历事练心,对境修行”的状态。一旦进入,逆境的意义对你来说立刻就不同了,它不再是“不幸”、“挫折”、“被骗”、“被辱”等等。无论任何一种逆境,对你就只有一个意义,那就是,这是一场“考试”。这样,你就能瞬间从逆境造成的得失中跳出来,不被得失所困,进入冷静的理智状态。

然后在日积月累锻炼出来的定力帮助下,迅速压制、平息住负面情绪,在“制心一处”的状态下,做出正确的应对。

“止”的重要性大家都了解了,下面再谈一谈“观”。正确的观念可以迅速提高止念的能力。只有“止”没有“观”,那还是“有敌”的层次,也就是说,你心中还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这些敌人,就算你的定力极高,每次都能打败它们,可这种强力压制,终究会有后患,万一逆境极强时,有可能引发全面崩溃,于是好好的一个善人,会转眼变成大恶人,根基不稳啊。

还记得《连城诀》里面的花铁干吗?他失手刺死结义兄弟刘乘风,心防大破,定力一失,智商立降,看不破血刀僧已经是强弩之末,跪地求饶,束手就擒。然后自觉底线已失,就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一路下滑,变得比血刀僧更卑鄙恶毒。假如他有正确的“观”,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正确的“观”有很多内容,既然谈到花铁干,那么就正好趁机介绍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毫不怀疑、毫不动摇的把这个理念铭刻在心,就可以化解一切折磨你的悔恨和愧疚与懊恼。无论它是多严重的亦或多微小的,无论是多年前的,还是一分钟前才产生的,都全部可以消于无形。

请看《神雕侠侣》原文,裘千仞心魔发作那一段:黑衣僧的吼声更加急促,直似上气难接下气。那白眉僧缓缓的道:“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证觉自此始……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这段佛偈原文出自(隋)智顗所著《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又名《小止观》、《童蒙止观》。金庸先生引用过来。

大意就是,不该做的事做了,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因此悔恼时常如火烧一般煎熬内心,但这也是证悟智慧的契机和开端。

如果有罪能够忏悔,忏悔后就不要再忧愁,这样心才能安乐,不应该总是牵挂着不肯放下。

这里注意一下,要忏悔不要后悔。前文略谈过后悔和忏悔的区别,这里再强调一次,

后悔是不断想起,心念停在其上,烦恼重重;忏悔是当下截断,永不再犯。后悔是活在过去,忏悔是为了未来。忏悔的目的是为了改过,心向前看,越忏悔越轻松;一味后悔懊恼、念念不忘,停留在过去。

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好事,但是随之而来会有两种反应:把愧疚一直放在心里,就会成为障碍,所谓“悔箭入心”,令人沉湎痛苦不能自拔;另一种是积极忏悔,忏即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这是一种正面的力量,能令人清凉、解脱,从而放下包袱更好地前行。

“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就是说,不会因为你心怀后悔,使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有任何改变,一切时过境迁。当时没做的就是没做,没法回头去做;当时错事、恶事已经做了的,不能使之变为没做过。

所以,一切过去,必须忏悔后斩断放下,就可以解脱一切悔愧。

千万不要以为,念念不忘做过的错事、恶事,因此内疚于心,就是你道德高尚了。那是愚蠢,于事无补,至于懊恼某些事没及时去做也是同理。

大家再有此类负面情绪生起时,可以回忆一下这段偈子,心中默念几次,“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所烧,证觉自此始……若人罪能悔,悔已莫复忧,如是心安乐,不应常念着。不以心悔故,不作而能作,诸恶事已作,不能令不作”。

花铁干如果早明白这个道理,即便是失手刺死结义兄弟,也不能将他击垮。勇于看清并面对自己犯下的天大错误,并且能够彻底解脱放下,这是心理素质强者的必备因素。强调一句,无论多大的错误甚至于罪行,也是一样处理。不要纠结事情的严重性,只要是已经发生过的,无可挽回的,无法弥补的,统统是一样处理,放下放下再放下。

这不是恬不知耻,也不是铁石心肠,更不是无情无义,而是大智大慧。前提是自今日起,你下了大决心,改过迁善,只要做到这一点,前尘往事就与你再无关联,以前的你就已经死了。

当然,如果你说,我错了就改,就忏悔,然后改了再犯,犯了再改,那根本就不是真忏悔,而是知法犯法、知恶行恶,罪加一等,瞒得过谁也瞒不过因果规律。

戏说金庸之心理训练法—使你掌控内心增强自信》小说在线阅读_第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善解万物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戏说金庸之心理训练法—使你掌控内心增强自信第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