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三百二十二、赵尧的奇计

汉九年,刘如意被改立为赵王,当时年仅十岁。在一次朝会上,刘邦把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抛了出来,却遭到了周昌等人的强烈反对,因此只好作罢。但是,赵王刘如意却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刘邦十分担心自己去世后,刘如意不能得到保全。

这时,一个氏名为赵尧的年轻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当时,赵尧的官职是符玺御史,负责掌管符节、玉玺。他从汉五年开始担任御史,已经将近五年了,也算是御史大夫周昌的老下属了。由于赵尧负责公章,因此和刘邦接触的机会很多,成为了很多官员茶余饭后的谈论对象。

有一次,赵人方与公对御史大夫周昌说:“君之史赵尧,年虽少,然奇才也,君必异之,是且代君之位。”

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认为:“方与,县名。公,其号也。”估计这位楚国薛郡方与县的县令是张敖推荐的十几名赵国系统的官员之一。至于其真实氏名,已不可知。

对此,周昌哈哈一笑,说:“尧年少,刀笔吏耳,何能至是乎!”

赵尧在汉十一年被分封为江邑侯,其履历有这么一句“用奇计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而代之”。所谓的“奇计”见于《张丞相世家》中,很有可能是司马迁根据流传的只言片语脑补出来的。否则,如果是正史流传,也称不上奇计了。相关内容可以参阅司马迁对陈平“六出奇计”的解读。

现摘录《张丞相世家》部分内容如下:

过了不久,赵尧侍奉高祖。有一天,高祖独自心中不乐,慷慨悲歌,群臣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

赵尧上前请问道:“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矛盾吗?担心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高祖说:“然。我私下里担心这事,但是却拿不出什么办法来。”

赵尧说:“陛下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高祖说:“然。我考虑此事是想这样,但是群臣有谁能担此重任呢?”

赵尧说道:“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群臣都对他都一直敬畏。只有周昌能够担此重任。”

高祖说:“善。”

于是高祖就召见了周昌,对他说:“我想一定得麻烦公,公无论如何也要为我去担任赵王的相国。”

周昌哭着说:“臣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在半路上把臣扔给了诸侯王呢?”

高祖说:“我非常了解这是降职,但是我私下里又实在为赵王担心,再三考虑,除公之外,其他人谁也不行。公就为我勉强走一遭吧!”于是御史大夫周昌就被调任赵国相国。

以上记载把赵尧官场老油条的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尽管赵尧还很年轻。御史大夫周昌评价赵尧的话或许传到了赵尧耳中。于是,赵尧见缝插针,向刘邦推荐周昌去担任赵王刘如意的国相。然而,“忠臣”周昌却哭着不想去赵国任职,还说什么“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但是,刘邦坚持自己的想法,于是周昌从汉国御史大夫降级为赵国国相,从繁华的长安城前往苍凉的邯郸城。在此之前,周昌曾旗帜鲜明地反对刘邦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结果却被安排到赵国担任丞相。明眼人都知道,太子刘盈即位后,赵王刘如意地位一定很尴尬,赵国的官员要想再提拔到中央任职,难上加难啊!

赵尧确实是个奇士,挤兑走周昌后,担任了御史大夫。赵尧后来参与了平定陈豨的战役,被封为江邑侯,走上了人生巅峰。对于周昌而言,如果是忠臣、能臣,他就应该没等待皇帝发话前,主动想方设法为君主排忧解难。周昌的实际表现却让人诧异,等到刘邦主动下诏后,居然还想赖着不走。一直到刘邦发狠话“公不得已,强行”,周昌才去赵国赴任。

周昌担任赵王国相,并没有积极地、主动地调节刘如意母子同吕雉之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等待事态的进展。最终,吕雉毒死了赵王刘如意。据说,周昌同志非常难过,称病不朝见。三年后,即公元前192年,周昌去世,谥号“悼”。

二十多年后的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师傅的责任,致使汉文帝的儿子梁王刘揖坠马而死,因此哭泣自责,一年多就病死了。看来,我们的周昌同志并没有为刘如意的死而感到自责,或许只是有些羞愧而已。

三百二十三、张良定计保太子

汉九年,刘邦开始尝试更换太子,但因为群臣的不支持而停止。到了汉十二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后,由于见到了寻找已久的“商山四皓”,刘邦便以为太子刘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于是最终打消了更换太子的想法。

相关记载见于《留侯世家》,现摘录如下: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20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汉唐星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第20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