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刘邦从雒阳返回到了汉国的第一个首都——栎阳。班固在《高帝纪》中记载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如下:
皇上回到栎阳后,每五日朝见太公一次。太公的家臣劝说太公道:“天无二日,地无二王。皇帝虽是太公的儿子,却是天子;太公虽是皇帝的父亲,却是人臣。怎么能叫人主拜人臣!如果这样,则皇帝的威权就难以树立。”
以后皇上来朝见太公时,太公亲自打扫台阶,并迎着门倒退着走路。皇上大惊,下辇扶太公。
太公说:“皇帝,万民之主,不要因为我而乱君臣之法!”
于是,皇上认为太公的家令善于处理父子君臣的关系,就赏赐黄金五百斤。
到了“夏五月丙午”这一天,刘邦下诏说:“人间至亲,莫亲于父子,所以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这是人伦的普遍道理。昔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自披坚执锐,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平定暴乱,分封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这都归功于太公的教诲有方。诸王、通侯、将军、郡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尚未有号。今日上尊太公为太上皇。”
至此,刘父成为了大汉帝国的太上皇。从君臣关系上来看,作为皇帝的刘邦必须尊奉身为太上皇的刘父。这部分记载充分体现了刘邦孝顺父亲的优良品德。奇怪的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却没有记载刘邦孝顺父亲的这部分故事。
在今天的很多电视剧中,刘邦的父亲刘煓被刻画成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个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形象。史书中关于这位伟大父亲的描写也非常少。从刘邦“夏五月丙午”发布的诏书中可以看出,刘邦自称国家能够和平的原因是“此皆太公之敎训也”。如果仅仅靠这条史料,读者一定会认为刘邦在高抬自己的父亲。
《高帝纪》中记载:“丰公,盖太上皇父。”也就是说,刘煓的父亲是丰县县令。丰县的上级行政单位是魏国的大宋郡,再往上则是首都大梁了。因此,那时的丰县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看来,刘煓是一名官二代。
晋代小说式文献《西京杂记》记载:“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上述记载生动反映了刘煓的个人爱好,即“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完全是富家子弟的生活作风,和朴实的农民生活相去甚远!毕竟丰公是城内的一把手,自己可以衣食无忧的在城内肆意玩乐。魏国灭亡后,刘家家道中衰,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成家后的刘煓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比如他把小儿子送到鲁地“与鲁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诗》于浮丘伯”。可以说,刘煓是一名明事理的父亲,刘邦的成长离不开刘煓良好的教育。
刘煓被尊为太上皇后,从栎阳县迁到了首都长安。为了安慰父亲刘煓寂寥的心,刘邦又仿造故乡丰邑,在长安附近的骊邑建设了新的街道,号“新丰”。然后,刘邦又把父亲在丰县的一些老朋友迁到了新丰城。这样,刘煓才高兴起来。
刘邦孝顺父亲的行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均没有体现。
三百零九、“萧何第一”
五月,没有分封功臣,大概刘邦在忙着处理给自己父亲上尊号的事情。
六月,分封功臣继续进行中,国际社会一片祥和。
七月,分封功臣继续进行中,国际社会一片祥和。
八月,丙辰这一天,刘邦分封了两位功臣,分别是东茅侯刘到、斥丘侯唐厉。两人后来在功臣表中的排名分别是第48、第40。国际社会依然一片祥和。
至此,功臣基本上封赏完毕,剩下的就剩下排名次了。毕竟断断续续分封了57位功臣,再加上称帝前分封的功臣,大约70名左右,因此,很有必要排一下名次,以体现每个人的功劳大小。
在“谁是第一名”这个问题上,大家达成了高度的一致,纷纷表示:“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但是,在刘邦心中,曹参并不是第一的最佳人选。司马迁认为刘邦“心欲何第一”,只是上次已经压制住群臣的意见,强行分封萧何为酂侯,而且食邑最多,这次不好再压制了。实则不然,刘邦不想让萧何排第一,往深层次分析,是出于当时政局稳定的考虑。
嫡长子刘肥已经出任齐王,如果再加上曹参名列众功臣第一,其势力一定迅速飙升,对太子刘盈的地位势必形成威胁,进而不利于政局的稳定。而萧何属于亲太子集团,如果让萧何排第一名,高于曹参,无疑是向天下人暗示,自己是非常支持太子刘盈的。至于吕泽,虽然势力庞大,但军功有限,如果冒然排在第一名,反对的声音一定很大。
注意,汉六年的刘邦还没有对太子刘盈产生不满情绪。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进言道:“群臣的主张不对。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之事。陛下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失掉军队、士卒逃散,只身逃走有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充前线,并不是陛下下令让他做的,而数万士卒开赴前线时正值陛下最危急之时,这种情况已有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相持数年,军中没有现存的口粮,萧何从关中用车船运来粮食,军粮供应便不匮乏。陛下虽然多次失掉崤山以东的地区,但萧何一直保全关中等待着陛下,这是万世之功啊。如今即使没有上百个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又有什么损失?汉室得到了这些人也不一定得以保全。怎么能让一时的功劳凌驾在万世功勋之上呢!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关内侯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的一种,排在第十九级,再往上一级就是彻侯了。彻侯,也就是列侯,后来为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改成了通侯。鄂千秋的话中明显有抬高萧何、贬低曹参的意思。他夸大事实,把萧何吹得非常重要,好像刘邦离开了萧何就马上完蛋一样;而把曹参这样的武将贬得一文不值,相信当时在场的群臣一定在心里把鄂千秋捅死了数万遍。如果鄂千秋像郦生、随何、陆贾一样耍嘴皮子,估计在史书中也能留下传记记载。
无论如何,鄂千秋摸准了刘邦的心思!
面对鄂千秋的主张,刘邦直接用了一个“善”字回应。于是,萧何便被确定为第一名,刘邦专门特许萧何带着剑穿鞋上殿,上朝时可以不用小步快走。当然,刘邦没有忘记鄂千秋举荐萧何之功。
于是,刘邦说:“我听说推荐贤才要受上等的奖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经过鄂君的表彰就更加显赫了。”
因此,在甲子日这一天,刘邦根据鄂千秋原来受封的关内侯食邑,加封为安平侯。当天,刘邦又分封了萧何的父子兄弟等十多人。不久,刘邦又加封萧何两千户,这是因为过去他到咸阳服役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萧何这投资,十一年前多给了刘邦俩钱,如今多了两千户食邑!如果萧何能预见未来,估计会砸锅卖铁地多给刘邦送些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