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或许,五十多岁的刘邦看着眼前的二十多岁的韩信,心里是无奈的。这个年轻人,太刚愎自用了,完全不会换位思考啊。如果他再年长一些,性格可能会改变吧!

此时,汉国长安城,功臣们正围绕“论功行封”吵得不可开交。毕竟参加革命这么多年,该到了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候了,但分封却进展地如此之慢!有人放出风来,说中央用来分封的土地快用完了,功劳小得不会被分封了。真是让人着急啊!

在上个月丙午日时,刘邦分封萧何为酂侯,而且萧何的食邑最多。俗话说:“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今,天下安定了,但是为什么萧何的食邑数目最多?不服!于是,留在长安的功臣们沸腾了。

他们向刘邦倾诉内心的不满,说:“臣等亲自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别。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没打过仗,反而位于臣等之上,为什么啊?”

面对群臣的抱怨,刘邦开启了“政委模式”,于是和颜悦色、循循善诱、语重心长、苦口婆心……

刘邦说:“诸君知道打猎吗?”

群臣都点着头,困惑地说:“知道啊!”

刘邦接着说:“知道猎狗吗?”

群臣回答道:“知道。”

刘邦不容置疑地说:“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只能得到走兽,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

于是,思想工作圆满地成功结束。至此,群臣不敢再抗议萧何为侯了。

刘邦以“功狗”、“功人”划分功臣集团,充分肯定了萧何的历史贡献。此外,刘邦还提到萧何派遣几十人萧氏子弟跟随自己在前线作战,而其他将领最多两三个人。这件事和三年前一个人的建议有关。

三年前,汉、楚两国在荥阳前线相持,刘邦经常派遣使者慰劳关中的丞相萧何。萧何就有些困惑了,为什么汉王对我这么好呢?这时,鲍生对萧何说:“大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使者来慰劳君,这是有怀疑君的心意啊。为君着想,不如派遣君的子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到军营中效力,大王必定更加信任君。”萧何听从了鲍生的建议。

遗憾的是,鲍生并没有留下名字,从此消失在历史洪流中。他给萧何的建议可谓是高明至极,即打消了刘邦的顾虑,也给萧何后来的分封埋下了伏笔。但这并不能说明刘邦多疑,只要是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和刘邦一样。否则,如果刘邦对萧何不管不问,萧何一旦掌握了绝对权力,就会把刘邦的太子刘盈扔一边。

这就是权力制衡的奥妙!

三百零七、张良劝封

汉六年一月份,刘邦分封陈平和张良两位谋士时,曾发生过两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第一件事,刘邦准备分封陈平为户牖侯,但陈平却拒绝刘邦的封赏,理由是“此非臣之功也”。刘邦就很好奇地问:“我用先生计谋,战胜克敌,怎么不是你的功劳啊?”陈平回答说:“没有魏无知,臣怎么会被推荐呢?”刘邦笑着说:“若子,可谓不背本矣。”

“若子”的意思是“像你这样的人”。从“先生”到“子”,可以看出刘邦对陈平的尊敬,以及两人关系的融洽、和谐。以刘邦五十五岁的高龄,怎么会看不出三十多岁陈平的小心思。于是,刘邦赏赐了魏无知。当然,陈平依然被封为户牖侯。

第二件事,刘邦分封没有足够军功的张良为列侯。按照当时的律法,张良是没有资格被封为列侯的,但刘邦却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却回答说:“起初臣起于下邳县,与陛下相识于留县,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张良被封为留侯。

《留侯世家》中提到“良未尝有战斗功”,大概指张良亲自领兵作战的功劳。至于军功,张良还是有的,比如反秦革命时期的攻打宛城、武关的两次战役,张良的计谋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刘邦所谓的“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显然是高抬了张良。当然,张良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因此他没有在齐国选择封地,而是选择了汉国四川郡的留县。

假如张良选择在齐国封侯,那么他如何面对齐王刘肥和齐相曹参呢?从他后来用计力保太子的行为可以看出,张良是吕泽等人的政治同盟,属于太子派。因此,张良选择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美其名曰“与上会留……臣愿封留足矣”,实在是用心良苦啊!

张良表示,我祖父、父亲两代人身居韩相,属于典型的政治家族,从小就开始受政治的熏陶,这点见识还是有的。

张良有着非凡的政治才能,还表现在其能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势,并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提议。大约在汉六年二月,张良建议刘邦分封雍齿为侯,以安众功臣之心。相关记载见于《留侯世家》,摘录如下:

皇上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皇上在雒阳南宫,从桥上望见诸将常常坐在沙地上互相聊天。

皇上说:“这些人在说什么?”

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谋反啊。”

皇上说:“天下已接近安定,为什么要谋反呢?”

留侯说:“陛下起于布衣,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受到亲近宠幸的故人,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中官吏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足够一一封赏,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

皇上于是忧心地说:“为之奈何?”

留侯说:“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

皇上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辱。我想杀掉他,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

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被封,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

上述对话也出现在了班固的《高帝纪》中,应该是真实可信的。只不过,《高帝纪》中只有中间的一段对话,没有刘邦说自己恨雍齿的部分。或许,司马迁在撰写《留侯世家》时,加入了自己虚构的一小部分对话。

三月戊子这一天,刘邦大摆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加快封赏的进程。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三百零八、刘邦的孝心

根据司马迁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的记载“六年四月,侯韩信元年”,即韩信被封侯的时间是汉六年四月。但是,《高祖本纪》中却记载:“(十二月)后十余日,封韩信为淮阴侯,分其地为二国。”两处的记载相差三个月左右,显然,必有一真一假。

如果二选一的话,只能是《高祖本纪》中出现了时间错误,而班固则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错误。班固直接没有记载韩信封侯的时间。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汉唐星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第19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