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汉政府而言,臧荼并不是个好鸟。当初作为燕王韩广的部将去进攻秦军,却和楚将项籍走得很近,然后借助项籍的力量,自己成为了燕王,而原来的燕王韩广则被安排到了辽东为王。但是,臧荼的心很黑,得不到满足。他进攻并杀死了辽东王韩广,吞并了辽东。此时,燕国的疆域很大,相当于战国时代燕国的全境。此外,由于燕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没有完全参与中原各国的争斗,在楚汉战争中的损失最小,国力相对强大。因此,刘邦对臧荼的燕国是忧虑的。
至于刘邦整臧荼的借口,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某位皇子生日啦、自己思念老战友啦等等,下诏让臧荼来长安。臧荼曾经在定陶劝刘邦称帝,但长安和定陶相比,距离燕国太远了,所以臧荼可能称病不愿前往。然后是刘邦的间谍温疥登场,他可能劝臧荼准备些兵器人马以防不测,又暗中与汉政府书信来往。只要臧荼谋反的罪名一经成立,刘邦在代地的军队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奔赴燕地,温疥和昭涉掉尾也在关键时刻投诚,燕王臧荼于是“兵败如山倒”,稀里哗啦,一塌糊涂。
至此,大汉中央政府在长治久安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燕国七月叛乱时,卢绾、刘贾等人刚从南方战场上归来,就立刻投入到了这场战役之中。卢绾作为刘邦心腹中的心腹,无疑是这场战役的最大受益者,从他被分封为燕王就可以看出。
班固在《高帝纪》中记载:“下诏诸侯王推举有功之人立为燕王。荆王臣信等十人都说,太尉长安侯卢绾功劳最多,请立以为燕王。”
“荆王臣信”指的是楚王韩信。秦国的史书中为秦庄襄王子楚名讳,统统把楚国改为荆国。这导致汉初时,“荆国”、“楚国”两种称呼并行。
卢绾居然“功最多”,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你卢绾就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大家心里都清楚地跟明镜似的,你不过是和皇帝陛下关系十分亲密而已!于是诸侯王顺水推舟,推荐卢绾为燕王。
燕王臧荼被俘虏了,但卢绾却成为了新燕王。卢绾不是刘氏子弟,却胜似刘氏子弟。不过,卢绾后来一糊涂酿成了大错。
三百、诸将的战争
从8月份刘邦亲自出征,到9月份汉军“虏荼”,汉初的这场平定臧荼的叛乱犹如秋风扫落叶、小刀切黄油般,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显得干净利落。在这场战役中很多人立下了战功,现列举如下:
《绛侯世家》:“(周勃)以将军从高帝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
《陈丞相世家》:“(陈平)常以护军中尉从定燕王臧荼。”
《韩信卢绾列传》:“(卢绾)从击燕王臧荼。”
《樊滕郦灌列传》:“(樊哙)从高帝功反燕王臧荼,虏荼,定燕地。”
《樊滕郦灌列传》:“(郦商)以将军从击荼,战龙脱,先登陷阵,破荼军易下,却敌,迁为右丞相。”
《樊滕郦灌列传》:“(夏侯婴)以太仆从击荼。”
《樊滕郦灌列传》:“(灌婴)以车骑将军从击破燕王臧荼。”
《张丞相列传》:“(张苍)以代相从攻臧荼有功。”
平定燕国的战役中,汉军的阵容可以说是非常豪华,文臣武将,群星荟萃,仅“十大元帅”就出动了一半。面对汉军如此强大的攻势,燕国仅凭一己之力抵抗了一个多月后,便宣布了灭亡。建成侯曹参由于留在齐地维持社会治安和大局稳定,因此没有参加此次战役。
除上述列举的知名度比较高的汉将外,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还记载了很多参加过该战役的列侯,比如排名18的曲成侯虫达“以将军击燕、代”,排名28的广严侯召欧“以骑将定燕、赵,得燕将军”,排名35的台定侯戴野“以将军击燕、代”,排名82的高胡侯陈夫乞“将军定燕”,排名第135的开封愍侯陶舍“以中尉击燕、代”,以及因为犯罪而没有留下排名的任侯张越“击燕、代,属雍齿”。
此处,燕国内部的两位将军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他们的通风报信、里通外合,燕国才迅速崩溃。根据功臣表,现将二人的功绩罗列如下:
“(栒侯温疥)以燕将军汉王四年从破曹咎军;为燕相告燕王荼反,侯;以燕相国定卢绾;千九百户。
(平州侯昭涉掉尾)汉四年以燕相从击项籍;还击臧荼,侯,千户。”
温疥身为燕相,居然暗中向刘邦通告燕王臧荼谋反。燕王臧荼之所以被刘邦快速击败,原来刘邦有内应啊。估计温疥是继昭涉掉尾后继任燕相,或者两人同为燕国的左、右相。在被燕王臧荼派遣助汉攻楚期间,两人很有可能被刘邦策反了。温疥以燕相的身份平定了燕国卢奴等地。
是说刘邦狡猾阴险呢,还是说刘邦有亲和力并充满智慧呢,完全取决于诸君对刘邦的态度。三年后,温疥被封为栒侯,食邑1900户,在功臣表中排行第91位,相当于55年授衔时的少将军衔。栒侯国位于今天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东北,共传了3世,享国54年。温疥是史书上最早记载的温姓著名人物。
昭涉掉尾在一年前,以燕国丞相的身份率领燕军南下进攻项籍。项籍被斩杀后,昭涉掉尾去向不明,或许留在了汉国,或许返回了燕国。总之,他也参加了汉国攻灭燕国的战役。六年后,昭涉掉尾被刘邦分封为平州侯,食邑1000户,在功臣表中排行第111位,相当于55年授衔时的少将军衔。
平州侯国在今天的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共传了5世,享国86年。第五代平州侯昭涉眛即位24年后,“坐行驰道中,免”,即因为在皇帝专用的高速公路上飙车而丢掉了侯位。
时间已经到了汉五年的最后一个月——九月,大汉政府面临的不稳定因素还有很多,比如北边的匈奴、南边的越人以及东部那些貌恭而心不服的诸侯王。这时刻考验着最高统治者的执政智慧,皇帝刘邦该何去何从呢?
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三百零一、利几的疑心
利几反叛的时间大概在汉五年九月与后九月之间,这个时间的上限是刘邦从平定臧荼的前线返回雒阳后,下限是“后九月,徙诸侯子关中。治长乐宫”。
利几和钟离眛、龙且等人同为项籍阵营的将军,但利几却没有名气,估计其充其量属于二流将军。陈县决战时,利几的身份是西楚国淮阳郡陈县的县令。西楚军被打败后,利几投降了汉军。刘邦高度赞赏利几弃暗投明的行为,于是把他分封在韩国的颍川郡为侯。但是,当刘邦在雒阳召见利几时,利几不知何故,居然头脑发热、造起反来。被刘邦击败后,利几从此下落不明。
利几,姓不详,利氏,名几,字不详,楚地人,生卒年不详。秦汉时代的利氏有三种来源,第一,属于嬴姓,殷商王族利贞的后代,与李氏同源;第二,属于芈姓,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氏;第三,属于姬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后人以利孙为氏,后改为利氏。利几的“利氏”应该是第二种,即楚国宗室的后裔。此时的利氏名人还有后来被分封为轪候的利仓。利仓就是马王堆女尸辛追的丈夫,和利几一样同是楚人,估计二人有血缘关系。利仓的故事在下文还会提到。
利几的出现似乎是为了搞笑,刚惊慌失措地跑到读者面前露了个脸,就马上逃跑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关于利几的记载,在《高祖本纪》与《高帝纪》中均有记载。由于记载相似,故选取《高祖本纪》中的记载为主,现摘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