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高祖在雒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诸将不要隐瞒朕,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氏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而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城池就分封给他们,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妒贤嫉能,忌妒有功劳的人,怀疑贤明的人,打了胜仗而不给别人授功,夺得了土地而不给别人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使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群中的俊杰,我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位范增却不能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确立上述对话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司马迁在自己的作品中记载这段对话,无非就是想要说明刘邦取天下完全是靠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之所以说是“转述”,很明显,司马迁不是亲身经历者,当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不可能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因为司马家族此时还在关中的老家耕田种地,更何况司马谈还没有出生呢。那么,这段对话是怎样记录下来的呢?

第一,当时的史官所为。不过,这种可能性十分微小。上述对话发生的场景是在一次酒宴上,有史官在场的可能性极低。毕竟,和群臣吃顿饭都有史官在现场做记录的话,估计在宴席上就没有人随意聊天了。况且,当时国家刚刚成立,有没有专职史官还不一定呢。

第二,某位宴席参与者的后代所传。即使是这样,到了司马迁生活的时代,这段对话至少经历过三代人的转述了,其真实性与完整性都很值得怀疑。转述人为什么转述呢?肯定想夸耀自己祖先的功劳。所以,转述人有可能是张良或者萧何的后代。如果是这样的话,对话仍然值得怀疑。

第三,蒯彻捏造了上述对话。蒯彻此人,很爱写书,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惜颠倒黑白、无中生有。他的著作《隽永》,也就是后来的《战国策》,比如“触龙说赵太后”、“苏秦挂六国印”等等都是虚构的。而司马迁的作品中大量抄录了《战国策》一书,所以不排除他会看到蒯彻编造的历史资料。

还有一种可能,即司马迁伪造了上述对话,而且这种可能性极大。司马迁一向擅长于“抬高一个、压低一个”,通过抬高张良、萧何与韩信等人的历史地位,进而贬低刘邦在大汉建国中的关键作用。谁让刘邦的曾孙刘彻阉割了司马迁呢?诸君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司马迁是个圣人,即使被阉割、蒙受了奇耻大辱,依然保持客观中正的立场记述历史。

司马迁只是一个平凡人!他在被迫接受宫刑后,心态发生了变化,变得极度扭曲,于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选择复仇,即通过撰写史书的方式进行蓄意报复!

东汉政治家王允说:“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王允就是小说《三国演义》中使用美人计和连环计除掉董卓的那位王司徒。后世大多数人都赞同司马迁而否定王允。但是,王允和司马迁并无深仇大恨、利益纠纷,而且他读过原汁原味的《史记》,因此他最有资格评价该书。他认为《史记》是“谤书”,即“诽谤之书”。

一言以蔽之,司马迁犯了诽谤罪!在汉代的读者眼中,《史记》,准确地说,当时被称为《太史公》,更多的是一部谤书,而非官方认可的权威的历史书。而在今人眼中,《史记》则被抬到了“史家之绝唱”这样的高度。这或许就是时间的魔性吧!

二百九十二、诡异的雒阳南宫对话

让我们回到这段对话,继续探究真相。对话中一共出现了三个人物,主角是刘邦,配角是高起、王陵。其中,高起不知是何方神圣,在汉初历史上就出现了这一次,而且还排在王陵的前面。王陵是什么人?那是刘邦年轻时的“大兄”,刘邦曾经“兄事陵”。在刘邦灭项后,王陵被封为安国侯,食邑为5000户,在功臣表里排行第十二名。而高起居然排在了王陵氏名前面,是“列侯”还是“诸将”?已无法得知,他是受司马迁安排并作为第三方证人而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上述对话的真实性。毕竟,如果只有刘邦、王陵两个人一问一答,让人会在潜意识里产生怀疑。

以下简要分析一下上述对话:

首先,刘邦提出问题“列诸、侯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拉开了这次对话的序幕。讨厌刘邦的人会认为,刘邦这个人很嘚瑟,明明自己知道取胜的原因,却选择向列侯与诸将提问,用四个字总结——明知故问,太能装了。客观地说,假设上述对话真实存在,这只不过是一次正常的君臣之间的聊天,是刘邦集团总结胜利经验的座谈会。

然后,高起、王陵的回答为“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司马迁的记述方式让人分不清哪些是高起的回答、哪些是王陵的回答。高起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其他的信息,想必是刘邦身边的一个博士或者谒者等等,总之,位置无关紧要。而王陵则不同,那是刘邦未发迹前的大哥,最有资格对刘邦说一些“逆耳忠言”。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应该是王陵的回答,不过也很让人怀疑。因为话中说刘邦“慢而侮人”,是恶评;而项籍呢,尊称为“项羽”,评价为“仁而爱人”,是绝对的好评!脾气再好的君主也不允许自己的臣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毫无原则的诋毁自己而赞扬曾经的敌人。其余的应该是高起的回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刘邦的高明之处“与天下同利”。

另外,司马迁在《汲郑列传》中提到“籍死,已而属汉;高祖令诸故项羽臣名籍,郑君独不奉诏;诏尽拜名籍者为大夫,而逐郑君”。可知,当时对项籍的称呼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凡是称呼项籍为“项羽”的人统统被驱逐出列。因此,汉政府的高官在公开场合基本上不会用“项羽”两个字尊称项籍。

最后,刘邦的自我解释为“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句中的“公”是指高起还是王陵?为什么对张良尊称为“子房”,而对萧何、韩信直呼其氏名?为什么刘邦也尊称项籍为“项羽”?

“公”应该指比刘邦年长的王陵,但是在公元前201年5月,谈话时对别人的尊称是否为“公”,则不确定了,或许是“子”,或许是“君”。大概萧何、韩信等人出身低微,所以只有名而无字吧。而刘邦的大臣却用字尊称项籍,极有可能是司马迁写作时加入了个人的感情色彩。

如果上述对话完全真实的话,刘邦对张良等人的评价,除了萧何,其余二人明显刻意拔高了。对于张良,想当初天下起兵反秦时,张良与韩王成带着军队四处攻城,很长时间,居然没有开创一片稳固的根据地,子房同志哪里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特异功能呢?对于萧何的评价,还有些靠谱毕竟刘邦和项籍在前线鏖战,多亏了萧何在关中的鼎力支持。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小说在线阅读_第18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汉唐星空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深度解析汉高帝刘邦的一生第18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