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四、垓下决胜
三十八年前,楚国联合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共同讨伐秦国,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担心秦国报复,把首都从陈县迁到东南方向的寿春县。
六年前,张楚王陈胜在陈县被秦将章邯击败,率领残军朝东南方向的寿春逃去。半路上,冷静下来的陈胜决定重整旗鼓,于是从汝阴县转而北上,却在下城父被自己的司机杀死。
陈县战败后,西楚王项籍面临两个选择:第一,向九江郡寿春县进行战略转移,就像当初的楚考烈王、陈胜一样;第二,向东边的四川郡逃去,再经东海郡南下进入项氏家族的老巢会稽郡;第三,朝西南方的临江国逃去,与第二任临江王共尉共同抗击汉军。
第一种选择是上策,最为稳妥,而且有历史事件可以借鉴;第二种选择是中策,不到十万火急时,不能使用;第三种选择则是下策,虽然会得到临江国的援军,但是距离汉国的南阳、汉中两郡更近了,而且项籍面子上也过不去。如果没有什么突发情况,西楚王项籍应该会选择第一种方案。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大司马周殷居然叛楚了!
我们无法得知项籍在何时何地知晓的这条消息,或许在陈县,或许在西楚军从陈县前往寿春的路上。情况的突然恶化让项籍始料不及,但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项籍已经学会了平静对待。悲哀、愤怒、恐惧等等,都无益于当前的局势,必须马上行动,在事态完全恶化前,采取措施补救。
项籍带领着惊慌失措的西楚军抵达城父县后,迅速布置了防线,并委派心腹将领进行防守。这名防守城父的西楚将可能是钟离眛,也有可能是季布。时至今日,我们已无法得知当时的具体情形。但城父县西楚军的顽强防守确实为项籍东撤争取了非常宝贵的时间,尽管项籍最后还是被诸侯联军追上了。
在城父县稍微休整后,项籍统率十万西楚军继续向东撤退,准备执行第二种方案。
想当初,自己跟随季父项梁从会稽郡向西渡过长江时,是多么意气风发,敢于蔑视一切敌人。如今,短短六年,自己的军队被敌人撵着逃窜,疲惫不堪而失魂落魄。造化弄人!
血战城父后,以汉军为首的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追击西楚军。在蕲县东边的垓下,双方开始交战了!
刘邦的阵营中兵多将广,有刘邦亲自率领的汉军、韩信的齐军、彭越的魏军、英布的淮南军以及韩王信的韩军。至于将领,除留在齐国的建成侯曹参、通德侯傅宽外,绝大多数著名的汉将都参加了此次战役。项籍的阵营中则只有西楚军,将领有钟离眛、季布、丁固等数人。
诸侯联军有三十万,是乘胜之师;西楚军只有十万,是连败之师。这注定是一场一边倒的战役!
诸侯军的阵型也非常有意思。《高祖本纪》中记载:“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司马迁所谓的“淮阴侯将三十万”,并非指三十万诸侯军全部是韩信的嫡系部队。韩信仅仅是此次战役的临时总指挥而已。
其中,孔将军指后来的蓼侯孔聚,费将军指后来的费侯陈贺,两人在功臣表中分别位于第30名、第31名,相当于55年授衔时的上将军衔。孔、陈二人早在刘邦落草芒砀山时,就加入了刘邦的部队,是名副其实的“井冈山班底”。他们的战绩中没有在齐地作战的记录,因此此次作战是临时归韩信指挥。
骁勇的临武侯樊哙、善战的建武侯靳歙以及老资格的信成侯郦商等人均没有露面。就连威武侯周勃也留在了军队的后方,负责警戒工作。“柴将军”是后来的棘蒲侯陈武,在功臣表中位于第13名,相当于55年授衔时的大将军衔。也就是说,汉军中能打的将领基本上都没有与垓下之战中出现,反而是孔将军、费将军这样不大不小的角色大大地漏了一次脸。
齐王韩信首先指挥军队向西楚军发动了进攻,结果是“不利”,于是暂时退却。估计这一波进攻的应该是缺乏作战经验的齐军。然后,孔将军、费将军纵兵发动第二波进攻,结果是“楚兵不利”。于是,齐王韩信再次发动进攻。然后,西楚军就稀里哗啦、一败涂地。
汉军获胜后,一部分楚地的汉兵无法抑制内心的兴奋,在夜里高兴地唱起了楚地的歌谣。失败后的西楚王项籍心情沮丧,夜里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恍惚间,项籍听到了断断续续、若隐若现来自四面八方的楚歌。
是谁在唱歌,温暖了寂寞!
项籍的精神处于一种紧张、焦虑、惶恐的状态,便错误地认为汉军全部攻占了楚地。于是,他抛下大部队,与数百名骑兵连夜逃走。失去统帅的数万西楚军群龙无首,因此彻底地大败下来。
第二天早上,刘邦才得知项籍逃跑的消息,于是派遣昌文侯灌婴率领骑兵追击。在九江郡的东城县,灌婴的骑兵追上了逃跑的西楚军,斩杀了西楚王项籍。时间是公元前2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