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二、陈县决战
固陵之战爆发于汉五年十月,而垓下之战爆发于汉五年十二月,再加上汉军在固陵等待的时间,以及从陈县追击到垓下消耗的时间,可以认定陈县之战的时间在汉五年十一月,即公元前203年11月。
无论在《高祖本纪》,还是《项羽本纪》中,均没有陈县之战的记载,以至于大多数学者忽略了这场战役的存在。但是,从灌婴的传记和功臣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陈县之战真实存在过的记载。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司马迁没有将其记录在主流传记中呢?陈县之战的规模和影响又有多大呢?
个人认为,这和司马迁同情悲剧性人物的心理有关。司马迁由于遭受宫刑,对汉皇室心怀怨恨,因此在自己的笔下或明或暗地攻击刘邦,而大肆地抬高同是悲剧性人物的项籍。汉二年四月的彭城战役,司马迁把刘邦描写地一败涂地、节操尽失;而汉五年十二月的垓下之战,司马迁却把项籍的失败刻画地惊天地、泣鬼神,塑造了一个伟岸的英雄形象。垓下之战前爆发的阳夏之战、固陵反击战,由于不利于项籍高大上的形象,因此,司马迁把它们记载了其它人物的传记中,而且一笔带过。
至于陈县之战的规模,学者施丁认为:“陈下之战是垓下之战的先声,垓下之战是陈下之战的发展;没有汉方在陈下的强劲秋风,是不会有楚方在垓下的遍地落叶的。”时至今日,已经无法直接还原陈县之战的情形,仅能从侧面勾画出该战的大致轮廓。
《樊滕郦灌列传》记载:“(灌婴)从击项籍军于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
可知,陈县之战中,汉军斩杀2名楼烦将,俘虏8名骑将。另外,根据功臣表记载,此战后,淮阳郡陈县县令利几投降了汉军。也就是说,西楚军在陈县之战**损失了至少11名将领。
一年前齐地爆发的潍水战役中,灌婴“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于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此战中,二十万西楚大军的主将龙且被杀,亚将周兰被俘,右司马、连尹以及10名楼烦将均被俘。也就是说,经此一战,汉军共报销了西楚军14名将领。
和潍水之战相比,陈县之战中,西楚军的伤亡应该是相当惨重的,损失兵力或许高达十万。之后,西楚军向东撤退。在城父县,西楚王项籍布置了坚固的防线,以至于汉将刘贾等人经过激烈的攻城战,才占领城父县。但是,跑到垓下的西楚军已没有多少战斗力。经过两个回合的交战,项籍便知道再也无法取胜、大势已去,于是抛下大部队向南逃去了。
从曹参、樊哙等人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到陈县之战的一些记载。
《曹相国世家》记载:“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
《樊滕郦灌列传》记载:“(樊哙)围项籍于陈,大破之。”
《樊滕郦灌列传》记载:“(夏侯婴)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
《傅靳蒯成列传》记载:“(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齐王韩信带领军队从齐地赶来,估计是错过了此次战役;或者由于连日赶路,齐军疲惫不堪,因此抵达陈县的齐军并没有立刻加入战斗。如果韩信在该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以司马迁的习惯,一定会大肆渲染、用力烘托。至于夏侯婴,作为刘邦的老司机,他则跟随刘邦留在了指挥部。而靳歙则是率领骑兵从砀郡的济阳县南下,和灌婴一起,与西楚骑兵来了一次大会战。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也提到了此次陈县决战,如下:
(曲成侯虫达)以曲城户将卒三十七人初从起碭;至霸上,为执珪;为二队将,属悼武王;入汉;定三秦;以都尉破项羽军陈下;功侯,四千户;为将军,击燕、代,拔之。
(阳羡侯灵常)以荆令尹汉王五年初从;击钟离眛及陈公利几,破之;徙为汉中大夫;从至陈,取韩信,还为中尉;从击布,功侯,二千户。
虫达在高后二年的功臣排名中位列第18位,相当于55年授衔时的大将军衔。虫达是一个技术型的武将,主要指其剑术高明。司马迁在《日者列传》中记载:“齐张仲、曲成侯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张仲不知何许人也,以张为氏,家中排行第二,名不详,在史书中仅留下了氏名。而虫达因为在革命中立下大功而封侯建国,泽流后世。
虫达带着37名徒弟,或者37名师兄弟,在砀县加入了刘邦的军队,时间不详。然后,虫达到达霸上后,被授予“执珪”的爵位,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上校军衔。汉军大概进行了“三湾改编”之类的整军行动,虫达成为了“二队”中的一个将军,隶属于吕泽管辖。之后,虫达跟随刘邦进入汉中,参加了平定三秦的战役。汉五年初,虫达以都尉的身份在陈县攻破了项籍的军队。被封为列侯后,虫达又参与了攻打燕国、代国的军事行动。
汉文帝元年,虫达去世,不知和那场著名的政变有无关联。之后,虫达的儿子虫捷继承侯位。虫捷曾经两次被废去爵位,但数年后又被绍封,大概皇帝也不想看到武林高手的后代沦为路人甲吧。
由于上文已经介绍过灵常的情况,此处不再赘述。
二百八十三、周殷叛楚
公元前203年11月,汉将刘贾奉堂弟刘邦之命,领兵南渡淮河,包围了九江郡的郡治寿春县。
刘贾在一年多前从赵地渡过黄河南下,进入西楚国东郡、砀郡后,与彭越共同攻城略地,烧毁西楚军的军需物资。如今,东郡和砀郡之敌已基本肃清,因此,驻守固陵的刘邦派遣刘贾执行切断项籍南逃道路的任务。
汉军刘贾部抵达寿春县后,立刻层层包围了寿春城。此时,驻守寿春的是西楚国大司马周殷。自去年九月曹咎战死后,大司马一职就落到了周殷头上,前提是将领龙且没有正式担任过该职位。大司马周殷的日子很不好过,因为西楚国从建国以来,就不断与别国发生战争。如果不是曹咎、龙且等人战死,大司马也轮不到自己头上。只好硬着头皮硬上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啊!
周殷不仅负责防守寿春,而且也统率九江郡的兵马。除去驻守在陈县的项籍本部外,周殷率领的九江军是西楚国最后一支武装力量。当然,这支军队中鱼龙混杂,既有前九江王英布的旧部,也有项籍安插的亲信将领。但是,统帅周殷的倒向也会对战争的走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面对围城的汉军,周殷该如何选择呢?
刘邦的使者来到了寿春城内,对大司马周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当前的革命形势,并许以荣华富贵。只要大司马弃暗投明,好处大大的有;否则,宗族亲戚全部死啦死啦地。面对使者的威逼利诱,周殷学习前西楚国令尹灵常,做了一名识时务的俊杰,宣布背楚归汉。
降汉后的周殷为了表示自己与项籍划清界限,亲率舒邑的军队猛攻九江郡的重镇六县,而六县的守将正是项籍的亲信。经过一番血战,六县被攻克,九江郡彻底沦为反楚联盟的地盘。按照刘邦与淮南王英布的协议,九江郡应该归属于淮南国,因此史书中出现了“举九江兵迎黥布”的字眼。
四个月前,英布被刘邦立为淮南王后,就积极采取行动收复自己的国家。他派遣心腹人员进入九江郡,劝说以前的老部下归降自己,因此得到了数座县城。等刘邦的堂兄刘贾进入寿春后,他联合汉军包围了寿春城,逼降了大司马周殷。
此后,汉将刘贾与淮南王英布一起向城父县的西楚军发动了猛烈进攻。
城父县位于四川郡的西部,紧邻砀郡和淮阳郡。项籍陈县大败后,率军溃逃经过此地,然后向东南的垓下奔去。刘、英二人进攻的西楚军属于项籍逃跑时的殿后部队。攻克城父县后,两人的军队并入到刘邦亲自率领的汉军主力中,向东追击而去。
老将刘贾虽然错过了汉楚两军的关键性决战——陈县之战,但其和淮南王英布在寿春、城父的军事行动同样重要。
让人无限感慨的是,刘贾最后死在了自己曾经的盟友英布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