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九、阳夏之战
两国签订协议后,西楚王项籍率领军队向东离去,汉王刘邦也准备向西归去。毕竟刚喝完血酒,马上翻脸不合适,至少得等几个月吧。等找到充足的理由,再进攻西楚国也不迟。
但是,张良、陈平两位谋士却挺身而出,拦住了刘邦,提出了以下石破天惊的建议:
“如今,汉国已经占据了天下的一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国。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灭亡西楚国的大好时机,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现在放走项籍而不去攻打,这就是所谓的‘养虎自遗患’啊。”
如果这条建议出自陈平之口,实属正常,因为陈平一向擅长于使用阴谋诡计,而且还不择手段。但是,史书中明确记载张良也参与了劝谏进攻项籍的行动。奇怪的是,在两人的传记中均没有记载这件事,或许司马迁认为出尔反尔不好吧。
对于张、陈二人的提议,刘邦欣然采纳,于是派出汉军追击。
为了天下苍生,寡人就无耻一次吧!或许后人会认为我不守信义,但是想当初项籍这竖子把我分封到巴、蜀两郡,就讲信用了吗!既然你不仁在先,我就不义在后!
汉五年十月,即公元前203年10月,汉军与西楚军在阳夏交战,汉军大胜。
从汉四年九月的鸿沟协定到汉五年十月的阳夏之战,不了解当时历法制度的人会认为两者之间隔了一年零一个月,实际则不然。秦汉时期,以十月为岁首,因此两个时间点最长相隔一个月,最短一天。
阳夏县位于淮阳郡的北部,与砀郡接壤。秦末率先起兵的吴广就是阳夏人。只不过,吴广早已经化成了白骨,而且身首分离。汉元年九月,刘邦想要从南阳郡迎回自己的家人,但项籍在阳夏发兵,挫败了汉军的救援行动。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强弱转变,该项籍倒霉了。
阳夏之战仅见于《樊滕郦灌列传》的记载,而且仅仅是一笔带过,如下:
“(樊哙)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
此处的周将军不知何人,可能是亚将周兰,或者西楚国大司马周殷。亚将周兰被汉将灌婴在苦谯之战中俘虏,而苦、谯两县距离阳夏也非常近,或许周将军在阳夏战败后,又在苦谯之战中被灌婴俘虏。
如果把周将军设定为大司马周殷,也似乎合乎情理。周殷在阳夏之战被打败,在下个月就投降了汉国,或许就受了此次败仗的影响吧!
这次战役既没有出现在《项羽本纪》中,也没有出现在《高祖本纪》中,以至于很多学者都忽略了它的存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大概司马迁不想影响项籍的光辉形象吧!但阳夏之战的确真实存在过,尽管其规模不大,但却打击了西楚军的士气。
此时,在梁地作战的彭越攻克了昌邑县等二十多座城池,得到谷米十多万斛,然后用以提供汉军的军粮。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看出来西楚王项籍即将完蛋!于是,彭越转而讨好刘邦。
二百八十、固陵初败
阳夏之战后,汉军在阳夏县以南驻扎,停止了对西楚王项籍的追击。按照先前的约定,汉军将联合齐王韩信、魏相国彭越共同进攻西楚国。不料,到了固陵县后,韩信、彭越两人的军队都没有来到,而灌婴的骑兵还在东边的砀郡。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
而班固在《高帝纪》中的记载却是“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魏相国越期会击楚。”
两处记载唯一的区别在于对彭越的称呼。司马迁在彭越氏名面前加上了“建成侯”三个字,而班固则称其为“魏相国”。到底孰是孰非呢?
据考究,西汉时的建成侯有三位,分别是曹参、吕释之、汉景帝的孙子刘拾。第三位可以直接排除。曹参在汉元年被分封为建成侯,在汉六年十二月被改封为平阳侯,而吕释之在汉六年正月被封为建成侯。按照当时的历法,十二月在正月之前。也就是说,吕释之的封号来自于曹参。司马迁在撰写史书时,有把人物的爵位提前称呼的习惯。因此,吕释之似乎有可能是和韩信、彭越并列的“建成侯”。
当然,此处的“建成侯”不可能是吕释之,只有可能是曹参。或许,刘邦希望齐王韩信与右丞相建成侯曹参共同南下作战。
派往砀郡的使者很快带回了彭越的原话,说“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简单地说就是,彭越不愿意前去消灭项籍。而派往齐地的使者却久久没有音信。都是科学落后惹的祸啊,干什么事都得通过使者往返传递信息。这一去一回,真让人心急啊!
等了一段时间,刘邦有些失望。不过有先前阳夏之战胜利的鼓舞,眼前的西楚军似乎已经不足为虑。于是,汉军单独向西楚军发动了进攻。结果却悲剧了!西楚军进行了疯狂地反扑,汉军大败而逃。刘邦躲进固陵城中,坚守不出。
是“穷寇莫追”还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固陵之战,刘邦打得有些心急了。毕竟西楚军刚从荥阳前线刚撤下来没有多久,军心还算稳定。最好的策略是等西楚军逃跑得疲累了、困顿了,再大举发动进攻,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站在项籍的角度上思考,西楚军必须趁军心涣散前,把汉军狠狠地打怕一次,然后才能安然撤退。一个月前的鸿沟协定说白了就是缓兵之计,只是没想到汉国反悔地这么快,翻脸比翻书还快。当务之急,必须把军队有序撤退到安全地带,再图后进。
固陵县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的太康县与淮阳县之间。刘邦躲进城中后,开始积极地思考破敌之计,于是有了以下的对话:
汉王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为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