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七十八、鸿沟协定
公元前203年8月,荥阳城下的项籍终于沉不住气了。
二十万精锐的西楚军在潍水战役中灰飞烟灭后,西楚国的大后方彻底暴露在汉军面前。汉将灌婴和靳歙各自率领大批骑兵向西楚国腹地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汉军在薛郡、四川郡、东海郡横冲直撞、攻城略地,许多城邑纷纷陷落。面对这一困境,西楚国既没有多余的兵卒可供派遣,也没有英勇的将领率兵抵抗。真让人担心啊!
这时,汉国派遣使者陆贾劝说西楚王项籍,希望迎回刘太公等人,项籍没有听从。
任你汉国使者口吐莲花、巧舌如簧、唾沫飞溅、滔滔不绝,只要没有好处,鬼才愿意跟你谈判。汉王想要迎回他的父亲,至少应该表示一下诚意吧。黄金、白银、美女、割地、签合约等等,都可以慢慢商量。谈判嘛,怎么能没有几次你来我往。
很快,汉国又派遣使者侯公劝说西楚王项籍。经过一番艰难的讨价还价后,汉、楚双方达成了协约,即“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协约明显对西楚国有利,因为此时西楚国东部的领土已经被汉军攻占殆尽,西楚国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形。当然,西楚王项籍也给汉国使者做了郑重承诺,表示自己会马上将汉王的家人归还。
鸿沟位于荥阳县城东南二十里,大体上呈南北走向。它的南部穿西楚国的淮阳郡而过,如果协议执行到位的话,那么西楚国将割让半个淮阳郡给汉国。至于汉国正在攻占的东郡、薛郡、四川郡、东海郡等西楚国诸郡,估计汉国使者侯公对项籍做了撤兵的许诺。
该协议如果被双方遵守的话,西楚国将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西楚国基本上没有攻占鸿沟以西的土地,而汉国却攻占了鸿沟以东的大部分西楚国领土。当然,刘邦如果不作出妥协,项籍也不会把刘邦质押在西楚国的家人归还。那么,项籍是否相信刘邦愿意履约呢?
项籍只能选择相信,因为此时的他已经别无选择!或许,项籍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时间很快就到了汉四年九月,即公元前203年9月。按照当时的历法制度,九月是最后一个月。双方为协约缔结的日期进行了占卜,选择了黄道吉日,约定在最后一个月履行。
时辰一到,两国的使者开始签订协议。走完一系列程序后,西楚国立刻归还了汉王刘邦的“父母妻子”,以及审食其等家臣。
其中,“父”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母”指庶母李氏,“妻”指吕雉,“子”指第三个儿子刘如意。有学者认为,“子”指得是刘邦的长子刘肥。不过个人认为,彭城战败后,既然吕雉一双年幼的儿女都能逃脱,28岁的刘肥更不在话下,因此被项籍扣押为人质的应该是三四岁的刘如意。
双方的将士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纷纷高呼“万岁”,以庆祝得之不易的和平。暂且不论两国领袖内心的真实想法,至少双方士兵认为,战争已经结束了,马上就能够与家人团聚,过一个新年了!
见到自己年迈的父亲时,刘邦显得格外高兴。安排好父亲的作息后,他忽然想起了此次谈判的功臣侯公,便想要封赏侯公。但是,侯公却躲藏起来不肯相见。于是,刘邦对身边人说:“此天下之辩士,所居倾国,故号平国君。”
12年前,即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本纪》记载:“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药。”其中的“侯公”大概与签订鸿沟协定的“侯公”是同一人。
1200多年后,北宋有一个氏名为苏轼的文学家,杜撰了一篇《代侯公说项羽辞》。这篇小说文采飞扬,内容颇为精彩,对人物描写的刻画丝毫不亚于司马迁的小说《鸿门宴》。囿于篇幅限制,此处不再罗列,感兴趣的诸君可自行阅读。
侯公被称为“公”,大概其年龄大了。一个老年人靠欺诈方式签订了根本不可能执行的协定,于是羞愧地玩起了失踪,不肯接受刘邦的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