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九、“龙且之死”与阳都侯丁复
潍水大会战中,二十多万楚齐联军之所以迅速溃败,主要原因在于总指挥龙且的阵亡。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龙且之死。
《高祖本纪》中记载:“韩信与战,骑将灌婴击,大破楚军,杀龙且。”该条记载中,韩信与灌婴共同在战斗中杀死了龙且。而在《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虽然把攻杀龙且都算成了韩信一个人的功劳,但龙且之死确实发生在潍水战役中。
但是,有部分学者根据阳都侯丁复“杀龙且彭城”的战绩记载,认为龙且被汉将丁复杀死在西楚国首都彭城,进而怀疑潍水战役的真实性。因此,此处很有必要对丁复的功绩做一个详细解读。
西汉学者司马迁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了阳都侯丁复的功劳,如下:
(阳都侯丁复)以赵将从起邺,至霸上;为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别降翟王,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羽军叶,拜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也留下了相关记载,如下:
(阳都侯丁复)以越将从起薛,至霸上;以楼烦将入汉,定三秦,属周吕侯;破龙且彭城,为大司马;破项籍叶,为将军;忠臣,侯,七千八百户。
高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丞相曲逆侯陈平奉诏“尽差列侯之功,录弟下竟,臧诸宗庙,副在有司”。也就是说,原始的功臣表有两份,分别储藏在宗庙、有司之中。高后吕雉死后,周勃等人发动了政变,然后对功臣表做了某些篡改,估计被修改的是放在宗庙中的版本。大概过了80年,司马迁根据存放于有司中的功臣表版本撰写了《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或许他在摘录时,竹简上的某些文字已经被虫蛀或模糊不清了。再过一百多年后,史学家班固根据司马迁版的功臣表和宗庙中被篡改的功臣表,撰写了《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原来存放于有司中的功臣表估计毁于西汉末年的战乱了。
流传到了今天,司马迁和班固各自撰写的功臣表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错误。囿于篇幅限制,此处不再一一罗列。仅根据两个版本中对阳都侯丁复战绩的记载,做一个符合逻辑的分析解释。
第一种解释:“破龙且彭城”指汉二年四月的刘邦攻破彭城战役,由于丁复立下战功,因此被刘邦授予大司马的官职;“破项籍叶”指汉三年五月的叶县之战。
汉三年五月时,刘邦从成皋经函谷关进入关内,再从武关出关到达南阳郡,项籍听说刘邦在南阳郡后,于是离开成皋前线,南下与刘邦决战。西楚军途径叶县时,被埋伏于此的丁复击溃。重整旗鼓的项籍继续前进,把刘邦包围在宛城。由于彭越在砀郡反叛,再加上西楚军一时无法攻克宛城,于是项籍向东去进攻彭越。
第二种解释:“杀龙且、(及)彭城”指丁复参与了潍水之战,然后随灌婴南下攻克了彭城。其中,“及”字是根据肥如侯蔡寅“破龙且及彭城”战功的记载而补上去的。不过,“破羽军叶”的战斗就无法解释了。只能认定丁复战功记载的顺序发生了混乱。功臣表中战功顺序颠倒的现象是很常见的,比如绛侯周勃的“定三秦,食邑,为将军,入汉”,显然“定三秦”发生在“入汉”之后。
汉唐氏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至于司马迁所谓的“杀龙且彭城”,应该是“破龙且彭城”,估计是史书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错误。丁复的食邑高达7800户,仅次于萧何、曹参、周勃,极有可能是沾了部下朱轸的光。
朱轸在汉元年八月的平定三秦战役中率先俘虏了翟王董翳,并且在汉二年六月又俘虏了雍王章邯,之后再也没有突出的功劳,仿佛是没有参加后来的战役一样。虽然如此,朱轸依然被封为列侯,排在第23名。遗憾的是,朱轸没有留下食邑的记载。丁复和朱轸的排名相隔为6,两人基本位于同一个档次了。
丁复获封的原因也很奇葩,不是一般的“功,侯”,而是“忠臣,侯”。大概有这样的优点,因此丁复深受刘邦和吕氏家族的器重。在刘邦时期,他食邑数目高达7800户;在吕雉时期,他位列第17名。
至于丁复参加革命时,是“赵将”还是“越将”,根据“以楼烦将入汉”的记载,丁复应该是“赵将”,因为“楼烦”两字来源于赵国以北的游牧民族。《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居然出现这样的疏漏,不知班固为何犯下这样幼稚的错误,或许是史书流传的过程中被某个自以为是的家伙篡改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