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六十八、楚齐联军的覆灭
楚齐联军的总指挥龙且在潍水西岸被汉军杀死后,军队大乱,纷纷向南逃去,汉军则乘胜追击。在琅琊郡的城阳,汉将韩信俘虏了齐王广,灌婴再次擒获了守相田光。
之后,灌婴率领骑兵向西奔驰,执行消灭齐国丞相田横的作战任务。
田横趁汉军主力东进之际,再次夺回了济北郡的博阳县、嬴县。听说侄子齐王田广战死后,田横便自立为齐王,在齐地竖起了反抗汉军的大旗。在得知汉将灌婴率兵正朝自己奔来的消息后,齐王田横准备以逸待劳,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于是,他派出军队在嬴县城下严阵以待。
结局当然很明显,“婴败横军于赢下”。这次失败后,齐王田横失去了与汉军交战的本钱和勇气,朝西南方向的砀郡逃去,准备投靠时任魏国相国的彭越。
彭越趁项籍西进之际,再次在砀郡攻城略地。虽然在汉二年三月的“外黄宣言”中,汉王刘邦向天下人正式任命彭越为魏国相国,但魏王豹早已经成为了白骨,刘邦对彭越的任命也似乎成为了一简空文。因此,彭越与刘邦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史书上称之为“彭越是时居梁地,中立,且为汉,且为楚”。也就是说,刘、彭二人之间的合作是松散的,彭越视利益的需要,有时倒向汉国,有时又与西楚国勾搭。这也就解释了刘邦的盟友彭越收留刘邦的敌人田横的行为。
早在汉元年七月时,田横的兄长田荣就与彭越进行过愉快的合作,双方联手攻杀了济北王田安,估计充当田荣联络使者的就是田横。因此,田横在危难之际投靠了老朋友彭越。然后两人在砀郡并肩战斗,打下了属于两人的幸福天地。
潍水大会战后,《田儋列传》记载:“(韩信)因令曹参进兵破杀田既于胶东,使灌婴破杀齐将田吸于千乘。”曹参平定胶东郡的军事行动是毫无争议的,有问题的是灌婴的行动记载。在灌婴传记中,司马迁把“千乘之战”的时间记录在了“潍水大会战”前面,存在明显的时间冲突。
此时就需要史料的取舍了。汉唐氏认为《樊郦滕灌列转》的真实性高于《田儋列传》。前者的行文风格偏向于纪实,似乎直接从档案中摘录一样,而后者则加入了司马迁过多的转述。因此,当两者存在冲突、矛盾时,一般情况下,应该以前者为准。
从常识上看,汉军在潍水会战前,势必要稳固自己的后方,而田吸据守的千乘县位于临淄郡的西北部,与济北郡相邻。汉军攻克临淄后,曹参、灌婴还师向西平定济北郡,没有理由不攻打齐将田吸,以除去后患。
总览潍水战役,确实是赵国相国韩信指挥汉军诸将打败了楚齐联军。但是,从诸将功劳的记载上来看,曹参、灌婴等人的表现是不能被轻易忽略的。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部分汉将的军功如下:
(曹参)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于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定齐,凡得七十余县。得故齐王田广、相田光、其守相许章,及故齐胶东将军田既。
(灌婴)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于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
(傅宽)属相国参,残博,益食邑。因定齐地。
上述记载中,灌婴等人的功劳被归在了曹参身上,比如俘虏田光的功劳。更让人吃惊的是,总指挥韩信斩杀龙且、俘虏齐王广的功劳也被算在了曹参身上。《曹相国世家》的真实性显然比很水的《淮阴侯列传》强过许多。这就让人忍不住怀疑:在齐地的战役中,总指挥韩信是不是那样一言九鼎?曹参、灌婴等人是不是像提线木偶般被韩信操控?
很明显,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夸大了韩信的指挥才能,否则曹参的功劳就不会如此记载了。至于通德侯傅宽“残博”,指的是韩信南下作战、曹参升任齐国相国后的军事行动,反映了齐地在潍水会战后局部依然存在动乱的现象。
潍水会战以汉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二十万西楚军以及数万齐军先后灰飞烟灭。西楚国大将龙且被杀,亚将周兰被俘,以及不知氏名的右司马、连尹各一人被俘。右司马、连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上将、中将军衔。由此可见,西楚军损失之惨重!
对于齐国而言,主力部队在此役中被消耗殆尽,剩余的由齐王田横率领的少数齐军已翻不起大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