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都侯刘到的情况则比较特殊,第一是他的氏,第二则是他加入革命的时间,第三是他获封的时间。当时的中国仅有两种“刘”,分别是祁姓刘氏和姬姓刘氏。如果这位平都侯不是被刘邦赐为刘氏的话,那么他有可能属于姬姓刘氏。姬姓刘国属于公爵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刘国的后裔刘到在齐地参加革命足见当时社会变迁之巨大。
汉军从汉四年十月开始攻齐,而刘到却在汉三年“定齐降”,明显存在矛盾,要么是刘到的伪造了简历,要么是司马迁抄录时出现了错误。后者的可能性较大,从“高祖”两字的称呼就可以看出司马迁在记载时加入了个人的解读,因为官方的称呼是“高帝”。
还有一种极小的可能,刘到属于祁姓刘氏,和刘邦同族,因此在汉三年末向汉王刘邦投诚。刘到的功劳很小,以至于在刘邦活着时没有资格封侯。一直到汉惠帝五年时,他才被封为平都侯。
二百六十七、潍水大会战
公元前204年11月,汉军与齐楚联军爆发了潍水之战,此战以汉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绘声绘色地刻画了这次战役,相关记载如下:
齐王广和龙且联合与韩信作战。
还没交战,有人劝龙且说:“汉兵远离国土,拼死作战,其锋芒锐不可挡。齐楚联军在本土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令齐王派遣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吏民知道他们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一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两千里之外,齐国的城邑纷纷反叛,势必得不到粮食,可以迫使他们不战而降。”
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啊。而且援救齐国,不战而使韩信等人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如今战胜他,齐国的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给我,为什么不打?”
于是,龙且决定开战,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制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潍水,攻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逃跑。
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
于是,龙且就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士卒,见势四散逃跑,齐王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至城阳,把楚军士卒都俘虏了。
上述记载着力突出了龙且的轻敌与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仿佛二十万齐楚联军全凭韩信一己之力解决的,至于其他的亚将周兰、右丞相曹参全没有出现。除了两位主角,还有一个没有留下氏名的第三者。司马迁的记载很容易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如果龙且听从了第三者的建议,汉军就一定会失败。
汉赵战役中,赵相陈馀不听从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因此北路赵军被韩信击溃。之所以陈馀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是因为汉王刘邦在赵国南部发动了猛烈攻势,陈馀必须与韩信速战速决。为什么龙且也坚持与汉军速战速决呢?
上个月,海春侯曹咎战死,西楚国大司马的位置空出。俗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于龙且而言,不想当大司马的龙且不是西楚国的好将军。大司马曹咎在前线战死的消息传到了在砀郡睢阳的项籍耳中,项籍离开睢阳前,可能许诺龙且为西楚国大司马的官职,以及“齐之半可得”的封赏,这或许就是龙且急于决战的原因吧。
韩信参加革命比较早,曾经在楚营中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与龙且、钟离眛等西楚将领是认识的。只不过,龙且晋升的速度比较快,而韩信基本上原地踏步。从这点来看,龙且有理由轻视韩信,但是他却忽略了曹参、灌婴等汉军中厉害的角色。这才是龙且大败的真正原因。
潍水之战由于有了“沙囊塞水”的细节而有了传奇色彩,因此被后人津津乐道。而清末著名军事家曾国藩则对该描写嗤之以鼻。他根据自己的军事生涯,说:“沙囊壅水,下可渗漏,旁可横溢,自非兴工严塞,断不能筑成大堰。壅之使下流竟绝,如其河宽盛涨,则塞之固难决之亦复不易;若其小港微流,易壅易决,则决后未必遂不可涉渡也。……皆不可信。叙兵事者莫善于《史记》,太史公叙兵莫详于《淮阴传》,而其不足据如此!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后世的很多学者也从技术角度上论证过韩信使用的“沙囊塞水”计策,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属于司马迁的杜撰。如果刨去这一部分,则潍水之战就变得合乎情理了。
首先,韩信“引军半渡,击龙且”,假装打不过龙且,逃跑。然后,龙且亲自“遂追信渡水”。最后,韩信趁“龙且军大半不得渡”,猛烈进攻渡过潍水的小部分楚齐联军,龙且因此战死。也就是说,韩信使用了诱敌之计,趁龙且所部没有渡过潍水前发动了猛烈进攻,攻杀龙且后,剩余的楚齐联军群龙为首,于是溃散而逃。
之后,就是“追亡逐北”了。韩信率领汉军诸将,从胶东郡的高密县一直向南追到琅琊郡的城阳,俘虏了齐王广和全部的西楚军士卒。剩下的就是彻底平定齐地了!
秦汉时期古地名的辨析
1、平阳:魏地河东郡有平阳县,赵地邯郸郡有平阳邑、鲁地薛郡有平阳县;
2、安阳:魏地东郡有安阳邑,赵地邯郸郡有安阳县
3、成阳、城阳:魏地东郡有成阳县、齐地琅琊郡有城阳邑。
史书中经常把“成阳”误作“城阳”。比如同一个成阳县,在《曹相国世家》记载“其后从攻东郡尉军,破之成武南。击王离军成阳南”,而在《樊郦滕灌列传》中记载“(樊哙)复常从,从攻城阳,先登。”
类似这种错误,司马迁、班固等人当然不会犯,应该是史书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种错误坑了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使其把秦国东郡的“成阳”误标志为“城阳”;也坑了汉唐氏,导致后者在根据谭版地图讲述汉二年楚齐战争时,出现了错误。
因此,汉唐氏特撰写本章节,以更正上文出现之错误!
史书中涉及城阳、成阳的记载,如下:
1、(秦二世二年七月)沛公与项梁共救田荣,大破章邯东阿。田荣归,沛公、项羽追北至城阳,攻屠其城。
2、(汉二年正月)春正月,羽击田荣城阳,荣败走平原,平原民杀之。
3、(汉二年三月)荣弟横,收齐散兵,得数万人,反击项羽于城阳。
4、(汉四年十月)守相田光走城阳
5、(汉四年十一月)韩信与灌婴击破楚军,杀楚将龙且,追至城阳,虏齐王广。
第一处反秦战争时期的“城阳”指东郡之“成阳”,后四处楚齐战争时期的“城阳”则指琅琊郡之城阳。发生于汉元年末到汉二年初的楚齐战争,项籍进攻齐国的路线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