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十三、烈士周苛
韩王信逃回汉营后,对汉军诸将士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荥阳城内周苛和枞公英勇就义的事情。或许,韩王信还为自己的投降行为进行了辩解,比如保全实力东山再起啊,把两位烈士的光辉事迹公之于众啊,等等。汉营中的史官陆贾把韩王信的叙述记在了《楚汉春秋》中。百年之后,司马迁根据《楚汉春秋》的记载,又撰写了《史记》。再过了一百多年,班固根据《史记》等汉宫档案,撰写了《汉书》。
从纪成到纪信,再到周苛、枞公,汉国从来不缺少有骨气的汉子,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好汉!
自从秦国兼并了天下,周苛和刘邦一样成为了四川郡沛县人。在此之前,周苛家族则是根正苗红的周王室后裔。周苛、周勃以及周苛的堂弟周昌等这些留在沛县的周氏族人在秦国强大时,成为了顺民;当秦国发生动乱时,便加入了反秦的队伍,希望为周王国复仇。
周苛战死后,御史大夫一职曾经由昌文侯灌婴临时担任。但灌婴毕竟属于典型的军人,平时南征北战,很少有时间处理政务,因此,御史大夫一职又落到了内史周昌的头上。
周昌在汉国建立时,被刘邦临时任命为中尉。中尉是负责京师安全的高级军官。刘邦平定三秦后,曹参开始担任中尉,一年多后凭借军功升迁为左丞相。而周昌在曹参担任中尉后被任命内史一职。内史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委书记,周苛在刘邦起兵时担任的就是内史一职。
周苛被杀害后,他的功劳摊在了堂弟周昌和儿子周成身上。两人后来均被刘邦分封为侯,在功臣表中排名分别为第16名、第60名。根据《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两人的军功如下:
(汾阴侯周昌)初起以职志击破秦,入汉,出关,以内史坚守敖仓,以御史大夫定诸侯,比清阳侯,二千八百户。
(高景侯周成)周苛起兵,以内史从;击破秦,为御史大夫;入汉,围取诸侯,坚守荥阳;功比辟阳;苛以御史大夫死事;子成为后,袭侯。
周成是典型的红二代,沐浴在烈士父亲的光辉下,其本人并无战功,却在功臣表中排在了第60名。同样是红二代的纪通,排在第66名。两者的区别在于,周成是周苛的亲儿子,而纪通不是纪信的儿子。
高景侯周成不知吃错了什么药,居然在文帝后五年谋反,结果周成被汉政府诛杀,侯国也被废除。让人惊讶的是,景帝即位后,周成的孙子周应被紹封为绳侯,继承周苛的香火。其他列侯的后代只要一牵涉到谋反,直接被断子绝孙。由此可见,周苛在汉国地位是多么崇高!
周苛在荥阳遇害后,荥阳人感其忠义,特为其建立庙堂祭祀。再后来,周苛被人民群众尊奉为城隍神。只不过到了现代,位于郑州市古荥镇的周苛庙在文丨革丨期间惨遭毁灭,让人唏嘘不已。
周昌刚参加革命时,职位是“职志”,即负责军队旗帜的小官。但是,他毕竟跟着刘邦进了咸阳,资历深,因此在汉国刚建立时,被刘邦任命为中尉。之后,周苛和周勃、曹参、靳歙等军事猛人坚守在敖仓,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功劳。
周昌军功中有“比清阳侯”的记载。清阳侯王吸在功臣表中排名第14,食邑2200户,其军功记载为“以中涓从起丰,至霸上,为骑郎将;入汉;以将军击项籍”,并没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估计大部分时间充当二线部队,冲锋打仗的事情则全部由灌婴这些人干了。
后来,周昌被任命为赵国相国,负责保护赵王刘如意。因此,他的地位被刘邦特意提升了很多。周昌曾经力谏刘邦不要废太子,还博得了正直刚强的美名,最后竟然被派去保护太子的对头赵王刘如意,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后文还会提到这段故事。
二百五十四、枞公之谜
枞公此人在史书中仅留下了战死的记载,昙花一现般让人觉得如此不真实。时至今日,他的籍贯、氏名、从军经历等相关信息都已经无法得知。
汉唐氏认为,枞公可能是汉初十八侯中排名第7的鲁侯奚涓。理由如下:
第一,烈士在崇尚忠义的汉国地位很高,比如纪成、纪信、周苛等人。他们的亲属或者故旧都或多或少地沾了一些光。枞公遇害后,史书中并没有关于他亲戚朋友的封赏,明显违背刘邦提倡的价值观。合理的解释是,有人因为枞公得到了好处,只是后人不清楚而已。功臣表中似乎只有鲁侯奚涓符合条件了。
第二,周苛守卫荥阳时的身份是汉国御史大夫,地位崇高,仅次于丞相萧何、太尉卢绾。史书中留下了周苛和枞公互相商量杀死魏豹的记载。因此,枞公在汉国的地位足以和周苛相抗衡。至于吕泽,由于史料匮乏,已无法得知他在诛杀魏豹中扮演的角色。像枞公这样的汉国高层不在功臣表中留下记载实在是匪夷所思。
第三,周苛明显属于文官,荥阳城内一定有负责防守的武将。韩王信虽是武将,但毕竟不是汉国系统的官员。至于吕泽,在汉国地位太高,属于司令级别的人物。因此,荥阳城内负责防守的武将只有枞公比较合适了。估计枞公在汉营中有着和曹参、周勃、樊哙等一样的地位。
“枞”并非是枞公的氏,而是地名,和滕公夏侯婴的“滕”一样,至于枞公的族人后来是否以枞为氏就不确定了。事情的真相或许如下所述:
奚涓在参加革命前的身份是楚国的枞县县令。枞县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枞县阳。楚国灭亡后,奚涓来到了沛县。因为沛县位于四川郡、薛郡、砀郡的结合部,秦国统治的力量相对薄弱。后来,奚涓便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由于他之前担任过枞县县令,因此被人们尊称为“枞公”。
枞公仅出现在《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而奚涓本人则仅出现在《高祖功臣侯者表》中。奚涓的军功记载如下:
(鲁侯奚涓)以舍人从起沛;至咸阳,为郎中;入汉,以将军从定诸侯;侯,四千八百户,功比舞阳侯。死事,母代侯。
奚涓的军功记载中出现了“功比舞阳侯”这样的记载,而舞阳侯樊哙的记载如下:
(舞阳侯樊哙)以舍人起沛;从至霸上,为侯;入汉,定三秦,为将军;击项籍,再益封;从破燕,执韩信;侯,五千户。
奚涓、樊哙两人都是以舍人的身份跟随刘邦起兵于沛县。舍人是拟制的家庭成员,和中涓一样都是领导亲近、信任之人。刘邦在汉六年十二月甲申这一天分封了10位列侯,其中3位舍人,4位中涓。
樊哙由于是刘邦的连襟,和刘邦关系更加亲密。因此,两人到达咸阳时,就已经有了地位区别,樊哙被封为临武侯,官职是郎中,而奚涓却仅仅是郎中。之后,奚涓进入汉中后,被刘邦任命为将军。当时担任将军一职的还有曹参、周勃、郦商等人,樊哙则是在三秦战役中被任命为将军。
之后,奚涓的事迹就不清晰了,简单四个字“从定诸侯”就概括了奚涓的一生,然后以“死事”谢幕。奚涓的食邑数目是4800户,和排名第6的曲周侯郦商一样,估计二人军功相同。
周苛被项籍烹杀,枞公死得却并没有这么惨烈,这大概是周苛知名度高于枞公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