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刘邦、吕泽等人战死,或者被西楚军俘虏,估计曹参会拥立29岁的刘肥为汉王,而关中年仅5岁的太子刘盈很快会被曹参消灭。
然而,曹参难道不担心逃出荥阳的刘邦对其治罪吗?不会,曹参有很好的理由,比如没接到汉王的诏令啊,自己必须亲自坚守敖仓以防止西楚军偷袭啊,等等。
至于威武侯周勃,史书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唯一的记载也没有可靠的时间支撑,仅仅是“还守敖仓”四个字。假设周勃和曹参当时都在敖仓,那么周勃为什么不去荥阳勤王呢?理由估计和曹参一样,救援荥阳对其没有好处。周勃在平定三秦中出力很大,但是在以后的战役中基本上被刘邦晾了起来,一直在后方负责防守,心中存在怨气实属正常。刘邦大力提拔重用年轻的韩信、陈平,这些丰沛系的老将肯定心怀不满。因此,周勃和曹参一样,选择了按兵不动。
至于临武侯樊哙,作为刘邦的连襟,又是吕泽的妹夫,按理说应该火速驰援荥阳才对。此时的樊哙“以将军守广武”,从广武到荥阳的距离仅仅比敖仓到荥阳稍微远一些,如果樊哙有心的话,也会很快率军抵达荥阳城下。但是,樊哙内心深处已经积累了将近一年的怨气。早在去年4月的彭城战役,由于樊哙没有拖住西楚王项籍,项籍亲率骑兵出其不意地攻破了汉军阵营,导致汉军大败。此后,樊哙就被晾在了广武一年。在汉灭西魏国、赵国、代国等战役中,樊哙均没有出现,而是一个人躺在广武山上看星星。逃出城后的刘邦注意到了这批丰沛老将情绪的异常,开始重新重用他们,樊哙才投入到攻打项籍的队伍中。
信成侯郦商情况不明,估计在梁地,离荥阳较远。昌文侯灌婴还在赵地,当灌婴返回敖仓后,周苛已经战死,于是灌婴继任为御史大夫。通德侯傅宽还远在黄河以北的怀县。赵国相国韩信还远在赵地。一句话,远水解不了近渴啊!
至于建武侯靳歙,估计正在从敖仓驰援荥阳的路上。在《傅靳蒯成列传》中,“(靳歙)还军敖仓,破项籍军成皋南”,由此可见,当刘邦逃出荥阳后,靳歙的军队才感到成皋,并打败了追击的西楚军。也就是说,靳歙来得稍微晚些,但还是来到了。
还是靳歙办事牢靠啊!因此,刘邦把办事不怎么靠谱的周緤“信武侯”的封号重新封给了靳歙。一个“信”字充分表达了刘邦对靳歙的信任。
二百四十八、纪信诳楚
公元前204年5月,荥阳城的形势危如累卵、朝不保夕。
在陈平的建议下,刘邦派出一支两千人的女子军队从荥阳东门,趁着夜色的掩护,向西楚军发动了进攻;同时,非常关键的一步,汉将纪信伪装成汉王刘邦,假意向西楚王项籍投降,成功地吸引了西楚军的注意力;刘邦本人则趁乱与数十名骑兵从西门逃出。
相关记载见于《项羽本纪》,现摘录如下:
汉将纪信劝说汉王道:“形势危急,请让我假扮成大王去诓骗楚兵,大王可以趁机逃走。”
于是,汉王趁夜从荥阳东门放出二千名身披铠甲的女子,楚兵立即从四面攻打。纪信乘坐着天子所乘的黄屋车,车辕横木左方插着有毛羽装饰的旗帜,说:“城中粮食已经吃光了,汉王投降。”
楚军一起欢呼万岁。汉王这时也带着几十名骑兵从城西门逃出,逃到成皋。
项王见到纪信,问:“汉王在哪儿?”
纪信说:“汉王已经出城。”
项王把纪信烧死了。
以上记载中,给人印象深刻的不是残忍嗜杀的西楚王项籍,也不是足智多谋的陈平,而是赤胆忠心的汉将纪信。
和威名赫赫的老将曹参、周勃等人相比,纪信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二流将领。他曾经在鸿门宴后与樊哙、夏侯婴、靳强把刘邦安然无恙地送入军营。如今,纪信却以这种方式留给后人无限的感动。
刘邦称帝后,把纪信的家乡改名为安汉县,以纪念纪信的忠义。纪信也逐渐被普通人供奉、膜拜,成为了最早的城隍神。隋唐以后,官方对纪信屡有封敕和祭祀,宋代封纪信为“忠祐安汉公”,元代封纪信为“辅德显忠康济王”,明代封纪信为“忠烈侯”。
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一个特殊的侯——纪信侯陈仓。其特殊之处有二:第一,侯名特殊,居然用一个死去将军的氏名作为名称;第二,封侯的时间是汉十二年六月,而刘邦病逝于四月。
合理的解释是,刘邦对纪信的功劳念念不忘,因此分封纪信的朋友陈仓为列侯。分封的时间已经确定,但刘邦却提前病逝了。于是,汉政府采用遗诏的方式分封陈仓为侯。由于这是刘邦的意思,因此纪信侯陈仓出现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而非《惠景间侯者年表》。
功臣表记载:“(陈仓)以中涓从起丰,以骑将入汉,以将军击籍,后攻卢绾,侯,七百户。”
陈仓可谓是革命元老级别的人物,但是直至刘邦死后,才被封为列侯,食邑仅有700户。想必该人能力非常一般,基本上没立下军功。陈仓死于高后三年,而在高后二年,陈平奉诏排列功臣名次,大概由于陈仓获封的方式比较特殊,陈仓居然排在了第80名!
在《泗水亭十八侯铭》中,排在第14名的将军襄平侯“桓桓将军,辅主克征。奉使全璧,身泏项营。序功差德,履让以平。转北而游,云中以倾”。
其中,襄平侯指得是纪通。刘邦平定三秦时,纪通的父亲纪成在好畤县战死。因此,在汉八年后九月,因为父亲的功劳,纪通被刘邦分封为襄平侯,后来在功臣表中的排名高达23位。
从古人起名的方式上来看,纪成和纪信极有可能是兄弟。纪信是年幼的弟,没有子嗣,因此汉政府把兄弟二人的功劳都算在了纪成之子纪通的身上。十八侯铭中的“身泏项营”或许指的就是“纪信诳楚”这件事。
插一句,此处的“十八侯铭”或许就是刘邦亲自排列的十八功臣,而非吕雉时期陈平排列的功臣表。两处的记载都表明纪信在汉国的地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