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六、真假李左车
在纪实历史小说《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不仅塑造了“战神韩信”这一鲜明的形象,而且还重点打造了“李左车”这一传奇人物。井陉之战留给后人这样一种印象,即如果赵相陈馀听从了广武君李左车的建议,赵军就会打败韩信、张耳带领的汉军。
一般情况下,像这种长篇累牍的语言描写都属于文学创作。换句话说,这种记载是虚假的,没有多少史学价值。那么,司马迁的这部分记载是来源于他人创作,还是自己亲自编写的呢?个人倾向于前者,即司马迁抄录了他人的小说,而且该人就是汉初著名的辩士蒯彻。原因很简单,这部分内容不像司马迁的行文风格,和小说《鸿门宴》有着很大的区别。另外,由于司马迁作品中多次出现了“蒯彻”,因此,司马迁很有可能接触到蒯彻的作品《隽永》,进而摘录了其中一部分文字。
那么问题来了,蒯彻为什么会编排井陉之战呢?
历史学者周聘认为:“李左车问题上的造假与其他部分的造假有一个显著差别,其他的都是蒯通(蒯彻)鼓动他人做什么,而这一次,借李左车的形象他是要亲自操刀大干一番,大概这就是蒯通其人的某种憧憬,期待能在乱世里有一番作为吧。可以说,李左车就是蒯通对现实的憧憬与心理投射。”
李左车这个人极有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估计是赵国政坛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其封号“广武君”就可以看出来。至于其在井陉之战中的事迹,则十有八九是蒯彻的造假了。《史记》中关于李左车的记载仅限于《淮阴侯列传》,现摘录如下:
韩信传令全军不要诛杀广武君,有能活捉广武君者,赏赐千金。于是就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了军营,韩信解开绳索,让他面向东坐,而自己则面向西坐,像对待老师一样对待他。
诸将献上首级和俘虏,向韩信祝贺,趁机问韩信:“兵法上‘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如今将军令臣等反而背水列阵,说‘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而竟取得了胜利,这是什么战术啊?”
韩信回答说:“这也在兵法中,只是诸君没有觉察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平时没有机会训练诸将士,这就是所说的‘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这种形势下,不把诸君置之死地,使人人为保全自己而战;如果给他们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能用他们取胜呢?”
诸将都佩服地说:“善。臣等赶不上将军的谋略啊。”
于是,韩信问广武君说:“仆想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么办才能成功呢?”
广武君推辞说:“臣听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如今臣是兵败国亡的俘虏,有什么资格计议大事呢?”
韩信说:“仆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了,在秦国而秦国却能称霸,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愚蠢,而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在于任用不任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果真让成安君听从了足下的计谋,像我韩信也早被生擒了。因为没任用足下,所以我才能够侍奉足下啊。”
韩信坚持询问,说:“仆倾心请教,希望足下不要推辞。”
广武君说:“臣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只恐怕臣的计谋不足以采用,但臣愿献愚诚,忠心效力。成安君有百战百胜的计谋,一旦失掉它,军队在鄗城战败,死在了泜水上。如今,将军横渡西河,俘虏魏王,在阏与擒杀了夏说,一举攻克井陉,不到一早晨的时间就打垮了二十万赵军,诛杀了成安君。名扬四海,威震天下,农夫预感到兵灾临头,没有不放下农具,停止耕作,胡吃海喝,专心倾听战争的进展,等待死亡的来临。像这些,都是将军的长处。然而,百姓劳苦,士卒疲惫,很难用以作战。如今将军想要发动疲惫的军队,停留在燕国坚固的城池下,要战恐怕时间过长,力量不能攻占城池。实情暴露,威势就会减弱;旷日持久,粮食耗尽,而弱小的燕国不肯降服,齐国一定会拒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两国坚持不肯降服,则刘、项双方的胜负就不能断定。像这样,就是将军的短处。臣见识浅薄,私下认为攻燕伐齐是失策啊。因此,善于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
韩信说:“虽然如此,该怎么办呢?”
广武君回答说:“如今为将军打算,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百姓,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送来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劳将士。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着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必不敢不听从。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就会闻风而降服。即使有聪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如果这样,则天下大事都可以谋求了。用兵本来就有先虚张声势,而后采取实际行动的,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韩信说:“善。”
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国,燕国果然立刻降服。
以上记载中,存在很多错误。现列举两处,如下:
第一,李左车说“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而根据班固《韩彭英卢吴传》的记载“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所以李左车对韩信兵力规模的判断是错误的;
第二,李左车称呼陈馀为“成安君”,而根据司马迁《秦楚之际月表》的记载“(汉二年十二月)歇以陈馀为代王,故成安君”,很明显“代王”才是陈馀合适的称号。